黃帝內經(jīng)中的虛里診法及其主病
【原文】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1),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2),脈宗氣也。盛喘數(shù)絕(3)者,則在病中;結而橫(4),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注釋】
(1)虛里:指部位,在左乳下乳根穴,為心尖搏動之處。
(2)其動應衣:衣,《甲乙經(jīng)》作“手”。指脈象是宗氣鼓動形成,“其動應衣”是脈動現(xiàn)象。
(3)盛喘數(shù)絕:指虛里脈之搏動數(shù)急而兼斷絕,由中氣大虛所致。
(4)結而橫:結是脈來遲,時一止;橫是形容脈氣之長而堅,如木之橫于指下。
【白話詳解】
胃經(jīng)的大絡,名叫虛里,其絡從胃貫膈而上絡于肺,其脈氣出現(xiàn)于左乳下,搏動時手可以感覺得到,這是積于胸中的宗氣鼓舞其跳動的結果。如果虛里搏動盛極急促,或數(shù)急而時有斷絕之象,這是心力不支,宗氣不足之象,是病在中的征象;如搏動來遲而有歇止橫移指下,主有氣機積滯,如脈氣斷絕而不至,主死;如果虛里跳動甚劇而外見于衣,這是宗氣失藏而外泄的現(xiàn)象。
【按語】
本節(jié)論述了虛里診法及其主病。虛里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間,乳頭下稍內側,即心尖搏動處,為諸脈之所宗。按虛里可測知宗氣之強弱、疾病之虛實、預后之吉兇。診虛里時,病人取仰臥位,醫(yī)生站其右側,用右手平撫于虛里部,注意診察動氣之強弱、至數(shù)和聚散。
正常情況下,虛里搏動不顯,僅按之應手,其搏動范圍直徑約2~2.5厘米,動而不緊,緩而不怠,動氣聚而不散,節(jié)律清晰,是心氣充盛,宗氣積于胸中,為平人無病的正常征象。若虛里按之其動微弱者為不及,是宗氣內虛之征。若動而應衣為太過,是宗氣外泄之象。按之彈手,洪大而搏,或絕而不應者,是心氣衰絕,證屬危候。后世諸家于臨證中對虛里診法在《內經(jīng)》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揮。如胸高而喘,虛里搏動散漫而數(shù)者,為心肺竭絕之兆;孕婦胎前產后,虛里動高者為危候;虛損勞傷之病,虛里日漸動高者為病進;虛里搏動遲弱,或久病體虛而動數(shù)者,多為心陽不足等。
虛里診法中所見到的虛里動甚包括兩個含義,其一為搏動過疾,其二為搏動過強應衣,虛里動甚非大虛即大實,皆不吉之兆。其中,邪熱過亢,虛里動甚多為大實,如胃中有火、驚傷憤怒、酗酒縱欲皆可引起,而心氣不斂,宗氣大泄則為大虛,如心陽欲脫、正氣將絕等,大實之兆寸口必應有力,大虛之征寸口則顯無力,因此診虛里動甚又需參以寸口。臨床上,虛里動甚常出現(xiàn)于高熱喘咳、心悸怔忡、水腫等病,故危證、急證尤須診察虛里以決死生。具體分析之,虛里動甚,如證見高熱、喘咳、心悸、氣急鼻煽,為邪熱壅肺,心氣被耗心力亢奮;如高熱腹脹便秘譫妄,胸高氣粗,虛里動甚,又為陽明火熾、邪擾心舍致心氣外逸;如血虛或心神過勞,致心悸、驚惕不安,虛里動甚則為血虛心失養(yǎng),心氣不斂;如虛里動甚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唇青甲紫、冷汗淋漓、氣短息促、脈疾數(shù)而散亂,或伴心痛則為心陽暴脫、心氣欲絕之險證。此外,若因驚恐、大怒或劇烈運動后虛里動高,片刻即能平復如常者,不屬病態(tài)。肥胖之人因胸壁較厚,虛里搏動不明顯者,亦屬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