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孟達
朗誦 | 何琳爾、沁園
來源 | 半樵悅讀
臘 · 月 · 忙· 年
這兩天的雨,不大,時斷時續(xù),時緊時慢。有時候,雨中夾雜著碎碎的冰雪。守一膛歲末多思的爐火,聆聽雪落的聲音,片片潔白連同著寂寂的思緒,烹煮成絲絲縷縷的鄉(xiāng)愁。在雨雪里“貓冬”,恍恍然不知韶光飛逝。我滿以為,離過年還早得很,驀然間,街上竟早已鋪滿了年的味道。是啊,一旦走進了臘月,年關(guān)也悄悄來扣門了。
壹
一歲之末是為“臘”,意為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之時。這時節(jié),農(nóng)事已然告竣,本應(yīng)是“冬閑”時光,然而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仍未放緩,心情也仿佛更急切了。因為,臘月一到,便要開始“忙年”了。
農(nóng)家“忙年”,從晨光熹微的拂曉起,陀螺般轉(zhuǎn)到皎月當(dāng)空的長夜。灶上灶下,屋里屋外,該拾掇的,該操持的,委實太多。女人們轉(zhuǎn)轉(zhuǎn)悠悠,看似千頭萬緒,實則忙得很有章法,也極有情致。男人們也不得閑,一家挨一家,通宵達旦地碾米壓豆。清冷的月色裹挾著臘月特有的蒼茫與寒意,從屋頂上漏下,卻被碾棚里喧囂的吆喝聲沾染了火氣,耐人尋味的冬夜又將迎來一個忙碌的白日。
▏農(nóng)家忙年
這是一個被年火烤紅了的月份,一個被年糕、糯米芬芳了的月份,一個被麥曲黃酒熏醉了的月份。臘月的每一天,都濃縮了四季的企盼和回味。屋檐下紅艷艷的臘肉,黃澄澄的玉米棒子,混著巷道里歸心似箭的腳步聲,合奏出一曲樸實無華的歲月贊美詩。
貳
臘月冷嗎?真冷。然而臘月卻又是最深情、最熱烈、最溫暖的。
再過兩日,便又到了一年臘八時。對這個進入臘月的第一個節(jié)日,《辭?!肥沁@樣解釋的:“相傳夏歷十二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成道日,漢族地區(qū)佛寺常于此日取香谷及果實等熬粥供佛,稱‘臘八粥’?!?/p>
▏臘八粥
臘八節(jié)吃臘月粥的風(fēng)俗,由來已久,唐代已初露端倪,敦煌寺院便有臘八日煮粥的習(xí)俗。至宋方盛,《東京夢華錄》中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薄段淞峙f事》中亦提到:“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梅、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僧侶準(zhǔn)備臘八粥
每年臘八,窗外寒枝鎖眉,寺廟里的木魚聲如約響起,寧心靜氣的檀香間也鉆入了絲絲軟糯清香。據(jù)說,臘月初八前由寺院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等到臘八那天,將化緣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粥散發(fā)給窮人。相傳,吃了“臘八粥”可以得到佛祖保佑,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jié)物新?!?strong>派粥的僧眾奉上一碗稠粥,信客虔誠接過,也收下了粥里滿滿的祈佑情義,清靜了心底凡塵。
叁
“臘七臘八,凍煞叫花兒”,兩句鄉(xiāng)村的俗謠,道出了臘月的苦寒。然而,在兒時的記憶里,當(dāng)年的臘八,雖也清貧,但底色始終是溫暖的。天還未亮,黏稠的臘八粥香就從家家戶戶的窗戶縫里裊裊鉆出,在清寒的黎明里漫漶,漫漶,仿佛整個山村的年味兒也跟著發(fā)酵,愈來愈濃烈醇香。
▏臘八粥食材
臘八粥是從初七晚上就開始張羅的,紅豆、黑豆、綠豆、玉米、大米、小米……母親將家里的五谷雜糧,每一樣都各取一些,在一個清水盆里浸泡著,擱在灶頭上。第二天,當(dāng)整個小山村都在夢鄉(xiāng)里沉醉,母親早已忙碌開了。隨著手里鍋勺的來回攪動,粥中米豆的融融泄泄,那清淡的日子,也被熬得又香又甜。
▏熬煮臘八粥
如今,每個人的腳后跟仿佛都有一根抽打著的皮鞭。快節(jié)奏的時代,臘八粥更須文火慢熬。因臘八粥而圍坐在一起的家人,也請慢些,再慢些。怡坐窗前,慢慢噓溜著,啐嘗著,回味著,在氤氳的酩香里,隨遇而安,含飴甘味。駐足春天,靜守歲月,細數(shù)時光,望見的是前路彼岸云卷霞飛……
● ● ●
作者:劉孟達,筆名南山半樵。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鐘情投筆感懷,弄墨舞文,名雖有揚,實為鄙言累語,雪泥鴻爪。捉筆本是尋常事,只待菁華深處逢故友見道心,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