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不像現(xiàn)在這樣說哪一年哪一年,利用西元紀年,而是以年號來稱,年號由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當年年號為元狩,此后遂成制度。更改年號稱為改元,一般遇到祥瑞等都進行改元,且上一任皇帝如果駕崩,則繼任皇帝會在第二年選擇新的年號。明代以前,每個皇帝在任會有多個年號,而至明清,則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因其兩次即位 ,所以是明清唯一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明代年號由來,一般由輔臣擬定多個,供皇帝選擇,如明世宗“嘉靖”年號的擬定,《萬歷野獲編》大概記載了其年號的由來:
“世宗入纘,初擬紹治為號,而上不用。此未必薄弘治為不足紹,而繼統(tǒng)不繼嗣之意已蓄于隱微,特輔臣不及窺其端耳。況“嘉靖“二字,王守仁已稱示于所勒文矣。識應之說,良不可誣!又“嘉“字,古以紀年者不少,惟宋理宗之嘉泰,當時離合之為有力者喜。世宗甫即位,張、桂輩以廟議驟得柄政,盡逐故老,非有力而何?”
明林時對《荷牐叢談》中也有《列朝年號辨誤》篇,“惟蕭皇入繼紀元,內(nèi)閣初擬明良,次紹治,次嘉靖,上特用嘉靖云?!奔词雷跁r曾有三個年號選擇。
也就是說,雖然年號由大臣進行選擇擬定,如《列朝年號辨誤》記載“孝宗升遐,武宗以正德改元,出于劉少師健所定”,即明武宗“正德”年號出自劉健所定。但事實上決定權(quán)還在皇帝手中,如明世宗棄“紹治”、“明良”而選“嘉靖”。孫承澤《思陵典禮記》記載思宗朱由檢繼位時內(nèi)閣擬定了乾圣、興福、咸嘉、崇貞四個年號,但朱由檢因“乾者為天,圣則安敢當?”而棄“乾圣”。又不能以中興之主自居,遂舍興福。咸嘉之咸為“戈”,今欲止干戈,不可。乃定年號為崇貞,并改“貞”為“禎”。(吳縣文撰《烈皇小識》則記載內(nèi)閣擬定的年號為永昌、紹慶、咸嘉、崇貞。)
明世宗嘉靖帝(圖片俊來自百度百科,侵權(quán)請刪,下同)
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因此,明代年號一般由大臣草擬,皇帝最終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