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下題主提出的問題,棉花并不是明代才傳入中國的,棉花原產(chǎn)在國外, 但是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植棉歷史。
一開始棉花進入中國是作為貢品來進入的,一直到漢武帝時,才有關(guān)于棉花種植的明確記載。兩漢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許多史書中都有關(guān)于棉花的記載。但是那時候棉花僅僅在華南、江南地區(qū)以及西北地區(qū)種植。一直到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棉花種植才在我國真正發(fā)展起來。
正所謂“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從詩中可以看出來,是時候的冬天是如何的漫長。
而從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如此大的雪,可見古時候的冬天還很寒冷。
那么古代的人們是如何御寒的呢?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烤火取暖了。但是火要是像平時做飯那樣的話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取暖,但是人也不可能只在一個地方待著啊。所以為了方便移動,人們就發(fā)明了將火放進陶瓷的辦法。這個陶瓷就是我們所說的爐或者灶。
《拾遺記》中記載:“及夜,燃石以繼日光……昔炎帝始變生食,用此火也?!?/blockquote>說明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發(fā)現(xiàn)的燃石也就是煤炭了,而且開始利用它來做飯和取暖了。
秦漢時期
東漢《西京賦》記載“朝堂承東,溫調(diào)延北”。什么意思?秦漢時期主要是依靠“壁爐”或者“火墻”取暖,具體的怎么做呢?先拿兩塊筒瓦扣起來,然后把他們放在墻壁內(nèi),將它與做飯的灶相連接。這樣就可以取暖了?;饓υ谥袊延杏凭脷v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筑遺址的爐灶,其排煙道先曲折,后直上通于戶外,近似后世的火墻。所以才有了東漢《西京賦》記載“朝堂承東,溫調(diào)延北”的描述。
漢代時期
到了漢代皇帝開始有暖殿了,具體怎么做的呢?《西京雜記》中記載著在墻壁用花椒和泥土一起涂。沒想到花椒還有保暖效果。
唐朝時期
古人取暖一般用木炭,百姓家中有火盆、手爐什么的。但是到了唐代的時候,皇帝用木炭就比較高級了。皇宮用的木炭是西涼國進攻的進口瑞炭。
比如唐玄宗時候的宰相楊國忠就很講究,用蜂蜜把炭屑粘成雙鳳形,燒的時候還用白檀木鋪在爐子底下,如此一來余灰就不會雜染。
最奇葩取暖方式要屬于人工取暖了。唐玄宗的弟弟什王到了冬天的時候,就讓宮妓圍在自己的身邊。而岐王李范就叫妓女在他身邊,然后將自己的收伸進妓女的身子里取暖。
古代的時候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方便有空調(diào),有暖氣,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低估的。古人用自己的獨有的智慧度過了寒冷的冬天。
喜歡的話點贊加關(guān)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