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流傳一個說法,說阿拉斯加棕熊比北極熊還要大,是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這是真的嗎?
北極熊和現(xiàn)代棕熊都是古棕熊的后代,分化不過幾十萬年。但它們的形態(tài)結構還是有些區(qū)別的,北極熊腦袋小,脖子長,身體長,肩峰突出不明顯,屁股大;而棕熊腦袋大,脖子短、身體短、肩峰突出非常顯著。因此,北極熊體長占絕對優(yōu)勢,而大亞種棕熊則在頭骨大小、肩高方面與北極熊有一較之力。
鑒于兩種熊形態(tài)結構的區(qū)別,要科學地比較它們的大小,只能比體重。網(wǎng)上流傳的體重數(shù)據(jù)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然而這些往往沒有可靠的來源。因此,本文只比較科考數(shù)據(jù),即科學家測量并正式發(fā)表在學術文獻上的體重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我列在文末,參考資料可在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上查閱。
大眾對這些熊的極限體重更感興趣,而在科學的統(tǒng)計中,平均體重是相對更穩(wěn)定的一個指標,而樣本的最大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樣本容量。
棕熊存在很大的種內變異,全世界有20多個亞種,僅美國阿拉斯加州也有五個亞種。與動物通常北大南下、大陸大島嶼小不同的是,阿拉斯加棕熊正好相反,南部沿海的島嶼和半島地區(qū)的棕熊最大。科迪亞克島上的科迪亞克棕熊,6歲以上的公熊夏季平均有312千克,母熊202千克,而阿拉斯加半島巨型亞種(半島巨棕熊)則是5歲以上的公熊春季平均319千克,母熊198千克。
可與北極熊一比大小的棕熊亞種也就只有科迪亞克棕熊和半島棕熊了。阿拉斯加大陸的棕熊屬于阿拉斯加亞種,公熊平均只有200千克左右,母熊約110千克。阿拉斯加東南部'鍋柄'地區(qū)有錫特卡棕熊和達氏棕熊,公熊平均270千克,母熊170千克。這些都無法和北極熊相提并論了。
因此,糾正大家的一個說法,準確地說最大的棕熊亞種是科迪亞克棕熊和半島棕熊,而不是'阿拉斯加棕熊'。
北極熊雖然全球都是一個整體,但不同地區(qū)的亞種群還是存在一定體型差異的。取5歲以上為成年,南哈德遜灣的成年公北極熊平均489千克,楚科奇海是461千克,南波弗特海是368千克;最大的還要屬??怂篂常赡旯芷骄?10千克。
可見,要比平均體重,棕熊難與北極熊相比,北極熊是第一大熊無爭議。
拿最大亞種的棕熊去比北極熊已經(jīng)是田忌賽馬了,但我們發(fā)現(xiàn)棕熊還是比不上,看來棕熊要想奪得第一大熊的桂冠,得想一些其他辦法了。
1. 體成熟體重
雄性棕熊和北極熊雖說5歲就性成熟了,但之后身體仍繼續(xù)生長一段時間。大亞種棕熊十多歲才達到體成熟。10歲以上的半島棕熊雄性春季平均389千克,雌性207千克。
而北極熊視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總的來說比半島棕熊生長快一些。哈德遜灣的公熊在5歲性成熟的同時就體成熟了,波弗特海的個體7歲達到97%的體成熟體重,而最大的福波斯灣北極熊生長期更長一些。
北極熊專家通過測量大量個體并用公式擬合計算,給出了北美各地和挪威的北極熊體成熟體重(下圖),我們正好和半島棕熊做一下對比。歐洲的北極熊一般認為是全球最小的,挪威斯瓦爾巴特的公熊體成熟體重只有389千克,和半島棕熊一樣大。而北美和西伯利亞的北極熊還是明顯比棕熊大,楚科奇海有557千克,??怂篂掣沁_到了驚人的579千克!
看來,棕熊的體成熟體重雖大,但和北極熊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2. 秋季體重
科考測量熊的體重有統(tǒng)一規(guī)范,通常春季稱重,上面我們說的北極熊和棕熊體重除科迪亞克棕熊是夏季外,其余都是春季。
北極熊體重的季節(jié)變化比較小。比較靠南的種群如哈德遜灣,公熊在秋季冰融期體重最小。靠北的種群如加拿大高北極地區(qū),則是春季體重比較小。波弗特海、楚科奇海這些生活在中間的北極熊,可能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波動。
棕熊體重四季變化明顯,晚秋入倉冬眠前最重,春季較輕,夏季最輕。對公熊來說,秋季要比春季重約24%。
這樣,春季體成熟平均近400千克的雄性半島棕熊和科迪亞克棕熊,到秋季可能有490千克。這個體重已經(jīng)超過波弗特海北極熊,達到南哈德遜灣(486)和戴維斯海峽(481)的水平了,但較之楚科奇海(557)、??怂篂常?79)還是有不小差距。
3. 母熊體重
北極熊的體重性二型比棕熊顯著,因此母熊的差距比公熊小。雌性的半島棕熊和科迪亞克棕熊平均體重都是200多千克級別的,這就明顯超過了185千克的挪威母北極熊,和波弗特海的差不多大了。但福克斯灣、戴維斯海峽和楚科奇海這些地區(qū)的母北極熊都是250千克級別的,比母棕熊還是大不少的。
科考中北極熊的體重性二型較大也是由于稱重是在春季,這時候去年懷孕產(chǎn)仔的母北極熊剛結束冬眠,體況比較差,體重正值一年的最低谷,而公熊是不冬眠的。棕熊則是無論公母都要冬眠。
4. 最大體重
科考稱重的個體中,挪威的北極熊最大有510千克,波弗特海最大有610千克,楚科奇海有614千克,哈德遜灣有654千克,東格陵蘭有680千克,而??怂篂秤?10千克。而最重的科迪亞克棕熊是611千克(秋季)。
專家比較認可的狩獵記錄中,最大的科迪亞克棕熊重751千克,而最大的北極熊有1002千克。
可見,最大個體也是北極熊更勝一籌。
綜上所述,北極熊是第一大熊沒有爭議,但它們可能不能算是陸生動物,盡管其形態(tài)結構與陸地動物比較符合。陸生動物的定義,一方面看其生活的基底,即是不是站在陸地上活動;另一方面看其營養(yǎng)來源,即食物是不是來自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兩方面北極熊都不符合,北極熊生活的基底是海冰,其覓食、求偶、交配活動都在海冰上進行,海冰仍然屬于北冰洋的一部分,而不屬于陸地。其食物來源海豹、海象、白鯨都是海洋動物,而不是陸地動物。北極熊登陸,要么就是海冰完全融化暫時登陸避難,要么就是懷孕母熊登陸冬眠并產(chǎn)仔。北極熊在陸地上有時會找些植物、垃圾等充饑,但這對其營養(yǎng)和繁殖都沒有多大價值。
生產(chǎn)幼仔是北極熊唯一一項通常在陸地上完成的重要生命活動,然而這不是必須的。波弗特海的母北極熊就是在海冰上筑巢產(chǎn)仔的,這樣就完全脫離了陸地的限制。因此,嚴格地說北極熊不是陸生動物。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在編纂《世界海洋哺乳動物》時明確把北極熊列為海獸,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中也說北極熊是海洋動物。
總結一下本文要點:最大的棕熊不是阿拉斯加棕熊,而是科迪亞克棕熊和半島巨棕熊;然而即便是這兩個亞種,體型也比不上北極熊。棕熊確實是最大的陸生食肉動物,但這不是因為其體型超過了北極熊,而是通過把北極熊開除'陸地藉'實現(xiàn)的。
有人常說棕熊不是食肉動物,是雜食動物。這里要強調三點:
如果說棕熊因漿果吃得多、捕食有蹄動物較少,其食肉動物身份就受到質疑的話,那么犬科、靈貓科中也有很多主食昆蟲、植物的種類,狼獾、棕鬣狗也很少自己捕獵,真正符合要求的'純食肉動物'只有貓科、灰狼等少數(shù)幾種大型犬科、斑鬣狗和一些小型鼬科等寥寥數(shù)種而已。如果只說'純食肉動物',那么以虎、獅等大型貓類最大。
因此,棕熊無疑是食肉動物,但它們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扮演的角色多是清道夫,而不像北極熊、老虎和狼那樣,屬于捕食者。
大不意味著強,強不意味著生存更好,希望大家不要糾結于這些動物哪個大。有關北極熊和棕熊的演化關系、競爭關系和各自的生存現(xiàn)狀,動物志今后將一一發(fā)文介紹,敬請關注。
參考文獻
Charles C. Schwartz, Sterling D. Miller and Mark A. Haroldson (2003). Grizzly bear. In Wild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Second edition) (Second edition)
Steven C. Amstrup (2003). Polar bear. In Wild Mammals of North America: Biology,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Second edition) (Second edition)
Leland P. Glenn (1980).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wn Bears on the Central Alaska Peninsula.
A. E. Derocher (1991).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y of polar bears in western Hudson Bay
A. E. Derocher and é. Wiig (2002). Postnatal growth in body length and mass of polar bears (Ursus maritimus) at Svalbard
Eric V. Regehr, Steven C. Amstrup and Ian Stirling (2006). Polar Bear Population Status in the Southern Beaufort Sea
Karyn Rode and Eric V. Regehr (2010). Polar bear research in the Chukchi and Bering Seas: A synopsis of 2010 field work
Karyn Rode, et al. (2013). Variation in the response of an Arctic top predator experiencing habitat loss: feeding and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two polar bear pop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