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喜喪?老北京將其歸結為四個字——福壽全歸。
即全福、全壽、全終,缺一不可。
福壽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內“螽(zhōng)斯衍慶”(出自《詩經·周南·螽斯》,舊時用于祝頌子孫眾多),門丁興旺,起碼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內輩分最長者;
全壽,年紀越大越好,最好越過百歲大關就更好了。不過像這種畢竟極少,一般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即可,一些地方的習俗規(guī)定比較苛刻,必須要年滿九十方可;
全終,即為善終,自然老死為善終。無病痛折磨,非天災人禍,方得自然。
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qū)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
在清人編著的《清稗類鈔》中就有關于喜喪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zhèn)錇榭上惨??!?/strong>
從中可看出,即使是在幾百年前,亦是要“福壽兼?zhèn)洹?/strong>方為“可喜”。
曾有網(wǎng)友講述過一件親身經歷: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shù)乜墒橇瞬坏玫拇笫拢綀A十里八鄉(xiāng)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并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喜喪
雖說,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個人都不可逆轉的自然規(guī)律,我想沒有人會愿意死,但若能選擇,我想大多數(shù)人都愿意以這種方式故去。
在許多地方,在喜喪當天,家屬還會特意請來戲班子,搭上戲臺子唱大戲,且唱的也并非全都是哀樂之類的,若是來一個不熟悉內情的人聽到的話,會以為這是在辦喜事,而非喪事。
這就是所謂的“白事紅辦”。
白事紅辦
在陜北一些地區(qū)就是如此,老人們在活著時,會認為自己長壽是因為“罪還沒受夠”,在壽終正寢之后,被稱為“上山”,意為“去仙山”,這時就會將喪事“紅辦”。而如果老人本身受過病痛折磨的話,雖說也會進行調養(yǎng)治療,但不愿再去動手術開刀子了,只愿在病痛之中心態(tài)淡然的死去,這就叫“死好了”。
老人們對生死的態(tài)度看起來都比較豁達,上面這些說法猛一聽將起來,就跟聽《西游記》中“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一樣。
而在四川地區(qū),在一些高壽老人去世后,主人家還會特意準備一個“壽碗”,贈送給前來吊唁的客人,意為將長壽分享給賓客。
壽碗
其實不止是在四川,在其他許多地方也有此類習俗,客人們還會特意向主人家要一個“壽碗”回去給自己的孩子用,以此來讓孩子們“沾沾老人的福氣”。
很多朋友應該也都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那一部《大腕》,在影片里面,應那位外國導演的要求,葛優(yōu)為其安排了一出“喜喪”的“鬧劇”。
《大腕》
為何稱之為“鬧劇”?歸根結底,這就是披了一層“喜喪”習俗的外衣而已,而實際上與真正的“喜喪”卻相去甚遠。
但馮小剛導演卻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層外衣,對社會上的一些流行文化做了十足的諷刺。
其實不管如何,再“喜”的喪事,也會讓親人們哀傷,因為這代表著親人的逝去。
可以這樣說,“喜喪”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對親人們的一種安慰。告訴他們,以這種“福壽全歸”的方式死去其實是一種福氣,用不著替他們難過。
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以各種痛苦的方式離去的人,比起他們來說,“喜喪”確是一種“幸事”。
而這些才應該是“喜喪”之中,“喜”之一字的意義吧!
最后,有一部名字就叫《喜喪》的電影,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強烈推薦。
《喜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