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是莊子散文的代表作。逍遙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不過莊子這里所說的逍遙游,是哲學上所論述的人們的一種思想境界。他認為人應當摒棄一切物累,由“有待”進入“無待”,即超脫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達到無所憑借的境地,只有如此才得以逍遙游。
莊子
《逍遙游》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文章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開篇到“其翼若垂天之云”。文章開篇先聲奪人,描繪了一個神奇巨大的鯤鵬形象。鯤原來是邀游在北冥之中一條不知其幾千里大的魚,后來才變成背不知幾千里而翅膀若垂天之云的大鵬鳥。作者描述鯤鵬,除重復使用“不知其幾千里”一語之外,還用“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來渲染大鵬的宏偉雄姿,“怒”字、“垂”字,把大鵬形象地推到了浩渺的天宇之上。第二層從“是鳥也”至“而后乃今將圖南”。這一層主要寫大至九萬里飛翔的大鵬,小至野馬塵埃,都是有所待的。
莊子
如果說第一層寫大鵬是靜態(tài)刻畫,那么這一層則是動態(tài)的描繪。大鵬居北冥,借助海風的運行飛往南冥,作者通過《齊諧》之語,生動地描繪大鵬徙于南冥的姿態(tài)——“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至此,作者恐怕人們產(chǎn)生錯覺,認為大鵬是逍遙的,于是又把注意力引向“野馬塵?!钡燃毼⒅?,說明沒有生物氣息的互相吹動,就沒有野馬塵埃的存在。這同大鵬待海運而徙,借九萬里長風而翔一樣都是有所待的,因此也算不上逍遙。接著,作者打了一個比方:大水可以負舟,杯水可以負芥,風也如此,只有越積越厚,才能負載翱翔萬里長空的大鵬之翼,大鵬也在“有所待”后才可南行。
莊子
第三層自“繃與鶯鳩笑之日”至“不亦悲乎”。作者嘲諷了蟬與鶯鳩對大鵬的譏笑,鵬能夠搏擊長空,但仍未達到真正的逍遙,大者如斯,小者如蜩與鶯鳩之類就更不可能逍遙了。然而蜩與鶯鳩卻自以為在狹窄的榆枋之間可以自由地“決起而飛”,有時飛不上去也可自由地投落在地上,這就太愚昧無知了。作者以行路愈遠備糧愈多的比喻,說明追求的境界愈高,則所憑借的條件也就愈高,從而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要受到時空的限制,皆是有待的。在“有待”面前,事物是平等的,但在“有待”之中卻有大小高下之區(qū)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
作者引植物朝菌蟪蛄為例證,以楚國的冥靈、上古的大精的生命長久作比,指出世人羨美彭祖長壽的可悲,文章至此結(jié)束,但似乎留下一點遺憾,即作者只指出了事物的絕對的不逍遙,而相對的逍遙卻沒有指出。
莊子的散文是以浪漫主義著稱的。魯迅稱其文“汪洋辟闊,儀態(tài)萬方”?!跺羞b游》典型地反映了莊子的藝術(shù)風格。全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構(gòu)思奇特,寫法上有時大起大落,大開大合,動人心魄;有時則細流汩汩,氣息舒緩,娓娓動聽。
莊子
搏擊長空的大鵬形象
《逍遙游》是闡述哲學道理的文章,然而文章描繪的大鵬形象,卻脫離了哲學的意義而成為流傳千古的藝術(shù)形象。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構(gòu)思了決起于北海之上,其背不知幾千里,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的雄姿;以開闊的胸襟,描繪出大鵬借海運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盤旋而上九萬跟云空的壯觀景象,表現(xiàn)出作者憤世嫉俗、不同凡響的精神境界。由于這種浪漫主義構(gòu)思的成功,大鵬成了人們樂于追求的理想象征物,人們喜歡用鵬來命名,以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藝術(shù)想象的成功,使大鵬的形象永遠積淀在人們的意識里。
莊子
對比、夸張的修辭方法
本文以“小大之辨”為行文線索,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進行夸張、對比。大鵬本來巨大,作者卻因其大而寫其巨;蟬鳩朝菌本來就小,作者卻因其小而寫其微。大者碩大無朋,小者微乎其微,兩相對比,形成一種奇妙的境界。
本文的語言成就,不僅表現(xiàn)在對抽象事物的表達上,也體現(xiàn)在對具體事物的描事上。如作者用“怒而飛”、“決起而飛”,分別刻畫大鵬與鶯鳩起飛的姿態(tài),字雖少,卻十分準確逼真?!芭w”,寫出了大鵬起飛時充滿力量、怒張毛羽、一躍而起的迅猛威武之狀;“決起而飛”的“決”字,則把蜩與鶯鳩這兩個小東西鼓動翅膀,飛上飛下的姿態(tài),刻畫得極為傳神。
莊子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全篇充滿著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將說理融入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具有著其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