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您帶來奇聞異事,歡迎觀看鬼谷說奇聞。
在古代,戰(zhàn)爭主要是圍繞一座座城池來進行的,要么城前野戰(zhàn),要么城頭搏殺。雙方統帥在城下博弈攻防,攻城守城的器械層出不窮。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墨子和公輸班就在楚王面前模擬攻防,可見從那時起,攻城守城戰(zhàn)略即已成型。那么古代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呢?它們又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攻城在古代戰(zhàn)爭中最為常見
“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軍,勇力材士從我所指,沖敵絕陳,皆致其死。”——《六韜》
壕橋,顧名思義,越過壕溝之橋也。早在商朝,壕橋便已經出現。到了戰(zhàn)國的時候,壕橋已經發(fā)展成了折疊式。直到宋代,壕橋的長度可以根據壕溝長度而定,橋下裝有四輪,在渡過壕溝時,將壕橋推入溝中,輪陷則橋平,千軍萬馬便可沖鋒過橋。在攻城時,往往先要渡過護城河,攻城一方往往也要用到壕橋。
▲折疊式的壕橋模型
沖車是一種巨型的攻城戰(zhàn)車,是逐漸從撞車發(fā)展而來的。撞車是一種在春秋時期作為撞擊城門的重車,車架粗大堅固,底部裝有四個大輪,軍士們可以輕松推進,在車架頂部的橫梁上用繩索懸掛一個巨大的撞桿,撞桿前頭裝配巨大結實的撞頭,一般為純鐵打制。撞桿后綁定十幾條麻繩,攻城時,軍士們向后拉動麻繩,利用慣性將撞頭砸向城門。撞頭有時重逾千斤,非純鐵澆筑的城門往往經不住十幾下便會轟然倒塌。
▲用來撞擊城門的撞車
隨著科技發(fā)展,工匠們在撞車的原有基礎上加蓋了幾層,并用鐵皮包裹起來,軍士們可以藏匿在車中,從車中直接向城墻上射擊,撞車逐漸演變?yōu)樗畹臎_車,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武器,還常常裝載攻城強弩及石炮等重武器??梢哉f沖車是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最著名的沖車要屬臨沖呂公車了,相傳此車為姜太公發(fā)明,但實際成型并得以應用是在宋代。此車高約十幾米,長約三十幾米,車內分上下五層,每層間有梯子可供軍士上下,車內最多可裝載幾百名軍士。攻城時將車推到城下,車頂可與城墻同齊,軍士們可登上城墻與守軍廝殺,車下用撞桿破壞城墻及城門,威力極大。
▲五層高的沖車模型
云梯是一種攀爬城墻最常見的工具,自從有了城堡,便有了爬上城堡的云梯。云梯的原型很簡單,就是將尋常的木梯加長加寬加固,并在梯頭裝設能扒住城頭磚塊的鐵鉤。這種簡易的云梯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仍在戰(zhàn)爭中使用。
▲簡易云梯
春秋末期,公輸班改進了云梯,在梯子底部裝上車輪,可以隨意移動,梯身可以靠人力調節(jié)角度,使用起來更加便捷。唐宋之后的云梯有了更大的改進,將云梯裝載在六輪大車上,梯身分為折疊式,梯底設有可以隱藏軍士的暗廂,梯頂裝有滑輪,可以沿著城墻上下自由移動,省去了人力扛抬。
▲齒輪驅動調整角度的改良型云梯
“太祖乃為發(fā)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投石車可以稱為古代的大炮,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使用,隋唐以后則成為攻城的重要兵器。象棋中的炮即為此物。投石車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砸向敵人,最初的投石車原理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桿,長端用皮套或竹筐裝載大型石塊,短端栓綁幾十根麻繩,拋射時,幾十名軍士一同拉動麻繩,石塊拋射而出。宋代是投石車發(fā)展的一個巔峰時期,攻擊距離及威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射程可達500米。
▲威力巨大的投石車復原圖
沖車,云梯,壕橋,投石車為古代攻城的四大器械,是中國工匠們智慧的結晶。它們能有效地對城池防御體系造成直接破壞或協助打擊。隨著戰(zhàn)爭的需求,攻城器械的制造技術不斷進步,那么,面對威力如此巨大的攻城兵器,守城一方如何應對呢?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攻防博弈中守城者又擁有那些兵器呢?我們下一期再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