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夏之交,水塘里剛剛開始生出浮萍的時候,一場“超級變變變”的演出就算正式開始了。
雖然當(dāng)代人幾乎不會去欣賞浮萍,但直到清朝為止,都還有人為它贊嘆。如果說一年中什么時段才是浮萍的高光時刻,我絕對會選從谷雨到立夏的這段時間。
一池浮萍。圖片:Mokkie / wikimedia
楊花變浮萍
章楶(jié)有點郁悶。春意將盡時,自己寫了首詠楊花的詞,結(jié)果竟惹來一堆嘲諷。關(guān)鍵是,縱然是嘲諷,自己還沒辦法生氣,因為詞作到底好不好,得看跟誰比。偏偏和自己相比的人,就是蘇東坡。
章楶寫了一首《水龍吟》,全篇都在說楊花(也就是楊樹和柳樹的飛絮),寫得倒也中規(guī)中矩。蘇東坡次韻了一首,作為唱和。
奇怪的知識點
“次韻”,是按照前作的詞牌和選取的全部韻字,重新作一首,而且最好還是寫同樣的主題,相當(dāng)于給命題作文加了更嚴(yán)格的限定。章楶的《水龍吟》,押韻選用的字,是根據(jù)上下文自己決定的,而蘇東坡的次韻,這些選字必須和章楶選用的相同。在古時文人之間,次韻是文字游戲,也是作者之間關(guān)系親密的體現(xiàn),所以章楶當(dāng)然不能埋怨蘇東坡。
怪就怪蘇東坡的《水龍吟·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寫得太好了,甚至被人評論次韻勝過原作,好像章楶的作品像是被條條框框拘束起來,勉強拼湊出的“次韻”,而蘇東坡那首倒似渾然天成。
其實蘇東坡還謙虛呢,他說,章質(zhì)夫(章楶字質(zhì)夫)的原詞,有幾句寫得也很精妙呀!然而世人并不買賬,因為寫楊花(楊柳絮)的作品,古往今來見過許多,蘇東坡卻從楊花跳了出來,把楊花寫成了浮萍: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的后半闋說,楊花飛盡,它們的去向就是在一陣細雨后,變成了池子里的點點浮萍。詞人由此寄托傷春情緒,自然而然地把“三分春色”中的二分歸于塵土,一分歸于流水。
浮萍:我一個水里的植物,怎么就和煩人的楊絮扯上關(guān)系了。圖片:Barbarossa~commonswiki
這種“楊花入水化為浮萍”的觀點,并非蘇東坡原創(chuàng),而是早就有說的。直到清代初年,李漁在《閑情偶寄》里依然這么說:“楊花入水為萍,為花中第一怪事?!?/p>
這也算“第一怪事”?行吧,如今人們肯定不至于這么想了。植物學(xué)上,楊絮是楊樹柳樹的種子和附屬物,而浮萍是完全不相關(guān)的植物。楊柳是雙子葉植物,浮萍是單子葉植物,怎么就你變成我了呢?
古人的腦補能力其實是源于觀察的。首先,他們就沒見過浮萍的“種子”(明明沒有種子,浮萍是從哪來的呢)。其次,楊柳飛絮與浮萍初生的時間剛好吻合,飛絮落到水里,也是漂浮在水面的,和浮萍漂浮在水面類似。因為看不見,所以不理解,只好生拉硬拽,創(chuàng)造了“楊花變浮萍”的說法。
因為看不見所以不理解,這并不是古代人才有的通病。圖片:Ekko / wikimedia
浮萍到底從哪兒來
別說蘇東坡、李漁或者其他古人了,我曾做過好幾年水生和濕地植物的相關(guān)研究,在各地遇到浮萍無數(shù),也從沒見過浮萍的種子。我不知道世界上見過浮萍種子的人有多少,但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他們一點也不過分。
然而,沒種子是不行的,浮萍也要繁殖,而且在寒冷地區(qū),也需要過冬。作為水生植物,如果天寒地凍,浮萍總得想點什么辦法吧?再說春末夏初時,浮萍忽然就出現(xiàn)在水面上,沒有種子或者見不到種子,也得有點別的什么方法嘛。
浮萍從前被劃歸在一個單獨的類群浮萍科里,如今這個類群雖然已經(jīng)被并入天南星科,但它們依然是一類莫名其妙的植物。如果評選極簡主義的優(yōu)秀代表,從前的“浮萍科”植物應(yīng)該能入選,它們曾被人稱為“已知的形態(tài)退化最嚴(yán)重的植物”。
包括浮萍本尊在內(nèi),這一類植物全球約有38種,中國可見12種,它們的共同特征是,沒有莖,植株主體由葉狀體(或可稱之葉片)和根組成,甚至有的種類連根也沒有。葉狀體漂浮在水面進行光合作用,根可以吸收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根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用來平衡,就像風(fēng)箏尾巴一樣。
浮萍(A)、L. gibba(B)、品藻 L. trisulca (C)以及紫萍 Spirodela polyrhiza (D)的科學(xué)插畫,可放大。圖片:Carl Axel Magnus Lindman
浮萍的繁殖也很簡約,絕大多數(shù)時候,它都會采用出芽生殖的方法:在葉狀體的基部有兩個分生組織囊(有人也叫它生殖袋),這里會生出營養(yǎng)芽并變成新的葉狀體;起初,葉狀體寶寶通過一根類似莖結(jié)構(gòu)的細柄相連,從母株獲得營養(yǎng),然后細柄斷裂,新的浮萍就算生成了。
浮萍的水下部分,宛如一片小森林。漂浮在水面的是葉狀體,伸入水下的是根。圖片:Lamiot / wikimedia
如果處在冬季寒冷的地區(qū),在氣溫低于0℃時,浮萍會生出休眠組織(可以籠統(tǒng)地稱為“冬芽”)。冬芽的淀粉含量較高,密度較大,會沉入水底;第二年春季,氣溫回暖,淀粉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冬芽就會漂浮到水面,形成新的浮萍植株——別說“種子”了,就連這個冬芽都非常細小,蘇東坡和李漁反正是看不到。
浮萍的植株非常小。圖片:pwdeacon / inaturalist;Stefan.lefnaer / wikimedia
浮萍開花比鐵樹還難?
歸根結(jié)底,作為種子植物,浮萍在理論上也是會開花的。前面提到浮萍的葉狀體上有兩個“生殖袋”,它的花就開在“生殖袋”內(nèi)——整個花序由兩個雄花和一個雌花構(gòu)成,并具有膜質(zhì)的佛焰苞。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因為不需要,所以浮萍沒事不會瞎開花,無性繁殖就足夠了。有人推測,浮萍在漫長的演化中,經(jīng)歷了“頻繁開花——較少開花——幾乎不開花”的過程??傊诮裉?,浮萍的花是相當(dāng)難得一見的。
我曾專門用好幾個水缸養(yǎng)浮萍,設(shè)定不同的外界環(huán)境因子,來觀察它會不會開花。不過最終我還是放棄了。有一年,一位老師問我,去哪里能找到“浮萍科”植物的花序,她想收集一些,并有可能作為生物奧賽的解剖材料??墒潜福易约憾紱]見過這東西的實物呢。最終我只能祝福她,希望她如愿以償。
與浮萍同屬的 Lemna gibba,兩朵雄花和一朵雌花組成了簡單的花序。圖片:W. P. Armstrong / palomar.edu
不過近些年來,出于種質(zhì)資源改良和其他一些遺傳學(xué)實驗的需要,也有人開始琢磨起浮萍開花的問題來。用藥物誘導(dǎo)浮萍開花是常見的方法,比較經(jīng)典的藥物是EDDHA(一種能夠結(jié)合金屬離子的螯合劑),其中的機理仍有待研究和討論,目前比較認(rèn)可的思路是EDDHA與金屬離子相作用,以影響浮萍開花。
此外,水楊酸、苯甲酸、賴氨酸等也都具有誘導(dǎo)作用。比如,浮萍植株內(nèi)存在抑制開花的蛋白酶,賴氨酸可以抵消掉這一作用,浮萍才會開花,而且開花浮萍產(chǎn)生的下一代,也相對更容易開花。
環(huán)境因素也有一定影響,比如外界含氮量較高時,浮萍的開花機制會受到嚴(yán)重抑制。本來嘛,氮足夠多時,無性繁殖多省事。
順便說,浮萍在外界環(huán)境含氮量較高時,還有一定的凈化水體能力,可以防止水體富營養(yǎng)化。用浮萍治理水環(huán)境也算是如今的課題之一,也不知道這個課題能不能和浮萍開花結(jié)合一下,討論兩種對立環(huán)境條件下浮萍的表現(xiàn)(浮萍:真是左右為難)。
浮萍具有一定的凈化水體的能力。圖片:davidyyc / inaturalist
不要在自己家里養(yǎng)浮萍
北宋詩人文同寫過這么一首詩:“可笑庭前小兒女,栽盆貯水種浮萍。不知何處聞人說,一夜一根生七莖。”所謂的一夜生七莖,是古人形容浮萍繁殖能力超強的說法。如今讀到文同的詩,我是深有體會的:在自己家里種浮萍,確實有點好笑。
原因倒是和詩作有點不同。我自己在家栽種水生植物時,覺得浮萍和它的同類親戚們還是很可愛的,于是傻乎乎跑去河邊撈了浮萍和紫萍回來。從此,噩夢開始了。浮萍確實非常能生養(yǎng),通常不到二十四小時,浮萍的新生寶寶就可以長到和母株相等的體型;經(jīng)過一到兩天,一個小群落里,浮萍的生物量就能增加一倍。
這就是說,一不留神,你的水缸就被浮萍鋪滿了。如果你在家養(yǎng)草魚,是可以考慮用浮萍作為飼料的;但無論是想弄個水草缸來觀賞,還是同時栽種多種水生植物,浮萍的繁殖能力都會讓人頭疼。
雖然綠色養(yǎng)眼,但過多的浮萍還是很煩人。圖片:frontova / inaturalist
更麻煩的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你不想要浮萍了,把所有看得見的植株撈走,是不是就能和它們說再見呢?我和浮萍斗爭了好幾年,只要見到就撈,卻總也撈不干凈。不知道它們都從哪里冒出來的,明明前一晚水面上干干凈凈,第二天一早,就出現(xiàn)了幾片綠色的小葉子。文獻里不是說天冷了它們才會生出冬芽嗎?我怎么覺得它們一邊分裂,一邊把類似“冬芽”或“種子”的玩意兒到處亂撒啊!
關(guān)鍵是你還看不到。最后我徹底把幾個缸全部清理了一番,水抽干,鋪底的泥沙晾曬了兩個月。就這樣,重新開缸時,還是有少量浮萍生出來,不過這次剛剛生出我就撈走,撈了一段時間,總算是看不到任何浮萍了。
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圖片:sedgequeen / inaturalist
祝愿不喜歡聽人勸又勇于實踐的同學(xué)們,愿你們和浮萍斗爭得格外開心 :)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125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天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