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對我國唐宋之間歷史的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
在五代之中,最后一個王朝是郭威和柴榮的,滅于公元960年;在十國之中,最后滅亡的政權是北漢,滅于公元979年。
也就是說,北漢是五代十國之中最后一個滅亡的政權,為了滅掉北漢,郭威、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四代英主都曾率大軍伐之,但北漢依然堅持了近三十年,北漢為何如此強大?
我們知道,“五代”指的是梁唐晉漢周,但后漢與后周之間的改朝換代與此前不同。后周郭威雖然造反成功取得了帝位,但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卻割據(jù)河東十二州稱帝,依然使用國號“漢”,為了與后漢相區(qū)別,史稱其為北漢。
但事實上,北漢與后漢本為一體。
后漢的建立者是沙陀人劉知遠,劉知遠早年便在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即后唐明宗)手下當兵,而后晉的建立者石敬則為李嗣源的部將。
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劉知遠曾兩次冒死救石敬危難之中,深得石敬瑭的信任。后來,劉知遠追隨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晉,并任河東節(jié)度使。
所以,從李克用開始,經李存勖、李嗣源,至石敬瑭、劉知遠,本是一體,均屬于唐朝末年發(fā)展起來的沙陀軍事集團,其在唐亡之后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四個政權。
李克用,起家的地方便在河東,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其最重要的官職便是河東節(jié)度使。
也就是說,北漢的所在地——河東,正是沙陀軍事集團的大本營,滅北漢就是要攻滅整個沙陀軍事集團。
唐朝滅亡之后,天下最有力的爭奪者便是河南的朱溫和河東的李克用,此外還有遼東的耶律阿保機。
以民族而言,李克用是沙陀人,耶律阿保機是契丹人,朱溫是漢人,而這三股力量正是決定我國在唐亡之后的歷史發(fā)展的關鍵。
公元905年,云州城外,李克用與耶律阿保機在此會盟。這次雙雄會的計劃是先對付割據(jù)河北的燕王劉仁恭,然后朱溫。李克用是這么說的:
唐室為賊所篡,吾欲今冬大舉,弟可以精騎二萬,同收汴、洛。
不過,之后耶律阿保機對于中原的爭霸戰(zhàn)一直處于觀望態(tài)度,直到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后,契丹人才真正參與到了這場爭斗之中。
于是,五代十國后期,后周占據(jù)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劉崇占據(jù)河東,遼國占據(jù)河北的燕云地區(qū),這三大勢力的爭奪才是結束亂世的關鍵。
對于這一點,為后周世宗柴榮上《平邊策》的王樸曾這樣說道: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并進,席卷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并州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
在后周的視角中,并州,也就是河東,是必死之寇,無法以恩信引誘,只能用強兵攻打。
五代十國時期,北漢所在的沙陀軍事集團戰(zhàn)斗力確實強大,但北漢能夠一直茍延殘喘,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背后有契丹人的支持。
公元951年,北漢建立的第一年,劉崇便遣使契丹,自稱“侄皇帝致書于叔天授皇帝”,請求冊立。之后,遼國便正式冊立劉崇為大漢皇帝。
至此,北漢與遼國的同盟地位得以建立。于是,無論是后周也好,還是北宋也罷,只要他們攻打北漢,遼國必然出兵。
這倒并非只是因為契丹人守信用,而是因為遼國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后周~北宋攻下北漢之后必然是收復燕云,而這不是遼國所想看到的。
許多人將周世宗柴榮與周武帝宇文邕相提并論,以此來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景——若非柴榮早死,定可收復燕云重新大唐盛世!
柴榮,是五代十國第一英主,這毫無疑問。但柴榮被后世推崇,卻并非只因為他武功赫赫,可以遠超趙氏兄弟,而是為五代亂世的結束鋪平了道路。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zhàn),是柴榮即位之初的立國之戰(zhàn)。此戰(zhàn),柴榮率禁軍親冒箭矢,而大將趙匡胤振臂高呼:
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這一戰(zhàn),擊敗了北漢,鞏固了柴榮的地位,趙匡胤也脫穎而出。此戰(zhàn)后,北漢“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
公元955年,柴榮派大軍西征后蜀,攻取秦、鳳、成、階四州。
公元955-958年,柴榮三次親征南唐,奪取淮南十四州六十縣,與南唐劃江為界,逼南唐去帝號,稱“國主”。
三戰(zhàn)敗三強敵,事實上已經把中原當時最強大的北漢、后蜀、南唐打殘,國已安,可以安心北伐了。
柴榮并非李存勖那樣的窮兵黷武之人,他有“三十年之志”——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yǎng)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榮明白,要結束亂世,便要結束沙陀人主導的“兵強馬壯可為天子”的局面,這一點并非只靠打仗便能解決的。
在柴榮在位的五年時間內,他澄清吏治,整頓禁軍,初步革除了唐末以來的軍閥割據(jù);他疏通運河,留心農事,恢復生產,使后周呈現(xiàn)出一幅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氣象;他限制佛教,大量還俗的僧侶為恢復生產提供了條件;他重視教育,大興科舉,這一政策也被后來的宋朝所延續(xù)。
總之,柴榮時期的后周已經與此前的四朝有了明顯的不同,不是僅以打仗為能事,換句話說,就是王朝開始走上了正軌。
柴榮的遺恨恐怕并非只是沒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是他的三十年之志才實行了五年。
公元959年,柴榮最后一次親征遼國,僅用了四十二天,便一舉收回三州三關十七縣,無奈天不假年,壯志難酬,柴榮病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北漢的強大,因為他代表的是從李克用開始的沙陀軍事集團,因為他的背后還有一個強大的遼國。在五代十國的角逐之中,后周和北宋要想統(tǒng)一天下,需要同時擊敗沙陀人和契丹人。柴榮打殘了北漢,趙光義最終滅亡了北漢,但趙光義卻始終對契丹人無可奈何。
柴榮,其實更像楊堅,楊堅出身鮮卑人的關隴集團,但最終卻從鮮卑人中重建了漢家王朝。柴榮同樣如此,他和郭威均出自李克用的沙陀軍事集團,但最終卻通過滅后漢、敗北漢,打殘了這一五代十國時期最強大的軍事集團,為北宋統(tǒng)一整個中原地區(qū)奠定了基礎。
后周、北宋出自沙陀,而非沙陀。只不過,趙氏兄弟,或者說趙光義能力有限,無法成為第二個唐太宗,而柴榮的偶像便是李世民,這一點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