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吃飯,我們總會看到一些不顧他人感受、不文明用餐的“熊孩子”:他們有的大喊大叫,有的四處亂跑,有的隨意浪費……更令人頭疼的是,當他們離席后,留下的是一地狼藉,更有甚者,還會順走餐具和紙巾,令人目瞪口呆。
雖說只是吃一頓飯,但就在這短短的時間里,一個人的教養(yǎng)一覽無余。
中國的餐桌禮儀就是體現(xiàn)一個人教養(yǎng)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吃飯這件小事不僅反應出一個人的人品和素質(zhì),更體現(xiàn)了他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養(yǎng)。在教育受到人們無比重視的今天,餐桌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當然不能丟。那些傳統(tǒng)的餐桌禮儀,你還記得嗎?
1. 入座須長幼有序
2. 正確地拿筷子,規(guī)范坐姿
3. 吃飯時盡可能不要發(fā)出聲音
4. 尊重主人家,不消極評判食物好壞
5. 鼓勵孩子幫家人及長輩夾菜(用公共筷子)、盛飯
6. 學會克制忍耐,尊重他人,不大聲喧嘩
7. 不亂翻,不獨食,避免自私行為
8. 不要把夾出來的食物再放回去
9. 勤擦嘴
10. 不要拿筷子、刀叉指著別人或玩耍
11. 不東張西望
12. 不當眾做不文雅的行為
13. 學會把食物分成一小口一小口吃,不撕咬、整塊啃,吃相不野蠻
14. 吐出的魚刺、骨頭、菜渣,用筷子或紙巾接出來,不能直接吐到桌面上
15. 不要一邊吃飯一邊干別的事情
16. 不浪費食物,吃多少盛多少
17. 多用敬語,如“請”和“謝謝”
18. 飯后對準備食物的人表示感謝
19. 吃完飯后若要先離席,要跟長輩打招呼
20. 飯后幫助清理餐桌、收拾碗筷或者幫助洗碗
對照這些標準看看,孩子做到了嗎?我們家長又做到了多少呢?
無獨有偶,在“吃飯”這件事上,日本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有位日本媽媽在紐約生活。身為環(huán)境學家兼紀錄片導演,她實在不能忍受紐約學校食堂的混亂無序,于是干脆回到日本,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日本的學校午餐》。沒想到,這部短片迅速走紅了。短片展示了日本一所學校普普通通的午餐過程,堪稱是教養(yǎng)的最佳教科書。
視頻記錄的僅僅是午餐的45分鐘,而這45分鐘絕不是吃飯那么簡單。在這頓午餐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學到不少東西。
不同于我們印象之中
去食堂吃飯時大部分工作都交給食堂阿姨,
影片中除了每一餐的配餐由專業(yè)營養(yǎng)師配好、
經(jīng)驗豐富的廚師做好之外,
剩下的工作幾乎都由孩子們獨立完成。
下課鈴一響,
沒有孩子爭先恐后地往外跑,
大家都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餐具、餐墊,
由值日生運送食物、檢查每位同學的健康狀況并登記、
給每位同學打飯,
吃完飯后獨立收拾餐具、
清洗餐具、打掃教室……
沒有家長和老師代勞,
孩子們做得高興又輕松,
動手能力和獨立意識早就不在話下了。
食堂老師們做好午餐之后,
會讓孩子自己承擔運送和分配的工作。
孩子們分成幾組,
去廚房排隊領餐,
找到自己班級的餐車后,
把食物抬出去。
每個班級的配餐量都會稍多一些,
那么剩下的食物給誰吃呢?
想吃的孩子,
就用石頭剪刀布“決勝負”。
在收尾階段中,
也需要孩子們充分發(fā)揮團隊精神,
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
勞動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午餐就是創(chuàng)造勞動條件的機會。
不僅午餐過程中,
孩子們輪流打飯、收拾餐具、清掃走廊,
連午餐的食材也是孩子們親手種的!
影片中的土豆泥,
用的就是六年級學生種的土豆,
有些學校甚至還有果園。
這絕不是這一所學校的特例,
只要有條件的學校都會開辟農(nóng)田讓孩子耕種,
珍惜從懂得辛苦開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
“手腦一塊兒干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始,
手腦雙全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目的。”
他們真的做到了。
有人擔心,
這么多工作都是孩子自己動手,
他們能做好嗎?
實際上,
他們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認真、負責。
雖然值日生只是負責取餐、打飯,
但他們還是和廚師一樣全副武裝:
系上白圍裙,戴好口罩、餐帽,
再把多余的頭發(fā)塞進帽子里。
用過的圍裙、帽子,
值日生還要帶回家洗干凈,
方便第二天值日的同學。
當然,
食堂老師也必須負責,
他們會挨個詢問同學們有沒有腹瀉、咳嗽或流鼻涕,
有沒有認真洗手,
確認之后,
還要消毒水洗手,
才能跟著班主任去取餐。
這一點,
足以讓我們汗顏。
而這和從小培養(yǎng)的環(huán)保意識密不可分。
孩子們一到午餐時間,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自己的餐墊、
筷子、衛(wèi)生用品、牙刷、手帕……
這些都是可重復利用的。
吃完飯后,孩子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牛奶盒,
拆開、攤平、收集起來后還要清洗、曬干,
第二天再送去學校的回收站。
難怪日本的垃圾分類極其細致,
推行起來卻并不困難,
他們早已在小時候就養(yǎng)成了習慣。
還有幾個細節(jié)讓人感動:
孩子們?nèi)〔蜁r會向廚師們鞠躬,
并大聲致謝:“我們是5年級(2)班的學生,
謝謝給我們烹制美味的食物?!?/span>
開飯之前,
還要等老師講解食物來源,
讓孩子們知道食物來之不易,
也感恩種出農(nóng)產(chǎn)品的同學們。
吃完飯后,
值日生會把吃得干干凈凈的餐具整理好,
運回廚房。
其他同學也不會閑著,
他們很自然地走到各自的崗位上開始打掃,
強烈的歸屬感讓他們十分賣力,配合又十分默契。
雖然沒有什么大道理,
但在這些細節(jié)中,孩子們已經(jīng)學會了感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用餐禮儀原本是最講究的,但在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中,很多傳統(tǒng)已經(jīng)被我們遺忘了。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有些中華的傳統(tǒng)卻被保存得很好。
這部日本媽媽拍攝的短片,讓我們看到了差距,也促使我們反思。愿終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都有極高的平均素質(zhì),我們的國家才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我們的教育也能被全世界效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