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一)A1型題
1.《傷寒雜病論》成書的年代是:
A.春秋時代 B.西漢末年 C.戰(zhàn)國時代 D.晉代 E.東漢末年
2.《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無己 C.張機 D.林億 E.華佗
3.首次全文注解《傷寒論》的是:
A.孫思邈 B.王叔和 C.成無己 D.林億 E.柯韻伯
4.《傷寒論》中并病是指:
A.兩經證候歸并為一經 B.一經證候未罷,又出現另一經的證候 C. 兩經或三經的證候同時出現 D.陽經與陰經的證候同時出現 E.一經病證為主但兼有其他證候
5.《傷寒論》中合病是指:
A.兩經證候歸并為一經 B.一經證候未罷,又出現另一經的證候 C.兩經或三經的證候同時出現 D.陽經與陰經的證候相繼出現 E.一經病證為主但兼有其他證候
A.以發(fā)熱為主要癥狀的疾病 B.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 C.感受寒邪,感而即發(fā)的疾病
E.由傷寒桿菌引起的疾病 D.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證候
7.太陽病傳為少陰病的傳變方式為:
A.循經傳 B.表里傳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陽與少陰同時發(fā)病最恰當的表述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傳 D.兩感 E.越經傳
9.除重復與佚方外,《傷寒論》共載有方劑:
A.113首 B.112首 C.111首 D.397首 E.245首
10.關于《傷寒論》一書主要內容的論述下面哪項是正確的:
A.全面地闡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證治 B.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外感熱病及部分雜病的證治
C.全面地闡述了外感疾病和雜病的證治 D.全面論述了外感風寒,兼述外感溫熱,未論及雜病 E.全面地闡述了外感風寒,未論及外感溫熱和雜病
(二)X型題
1.“傷寒學”的研究內容包括:
A.《傷寒論》的版本及流傳情況 B.中醫(yī)經典著作《傷寒論》 C.《內經》的成書年代
D.歷代醫(yī)家研究與發(fā)展《傷寒論》的學術成就 E.《傷寒論》的學術發(fā)展史
2.構成“傷寒學”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領域與研究內容 B.長期的學術發(fā)展史與不同的學術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獻與一定數量與水平的研究隊伍 D.資金與硬件條件的支持
E.在中醫(yī)學的學術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3.《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包括:
A.《內經》 B.《難經》 C.《神農本草經》 D.《湯液經》 E.《甲乙經》
4.《傷寒論》的學術成就有以下哪幾個方面:
A.總結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醫(yī)學典籍
B.繼承了前人在針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針灸學術的發(fā)展
C.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為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D.系統揭示了外感熱病的診治規(guī)律,并為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則,保存了許多功效卓著的方劑,并為中藥制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5.影響六經病傳變的主要因素有:
A.正氣的盛衰 B.發(fā)病的季節(jié) C.邪氣的輕重 D.治療的當否 E.感邪的性質
6.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的關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八綱是對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趨勢等方面的總的概括
B.六經辨證是八綱辨證的系統化、具體化
C.六經辨證來源于八綱辨證
D.八綱貫穿于六經辨證之中,六經辨證體現著八綱
E.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相輔相成,互相補充
7.影響傷寒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有:
A.體質因素 B.自然因素 C.文化因素 D.種族因素 E.社會因素
8.六經病傳變的方式有:
A.越經傳 B.循經傳 C.表里傳 D.上下傳 E.手足傳
9.六經病發(fā)病的方式有:
A.合病 B.并病 C.直中 D.兩感 E.晚發(fā)
10.下列哪幾項屬于六經病證的基本治則:
A.治病求本,本于陰陽 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 C.調和陰陽,以平為期
D.明確標本,分清緩急 E.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
二.非選擇題
(一)名詞解釋題
1.傷寒:
2.六經:
3.六經?。?/p>
4.六經辨證:
5.傳變:
6.直中:
7.合病:
8.并病:
9.兩感:
10.表里傳:
(二)填空題
1.《傷寒雜病論》現已分為 和 兩部著作。
2.現今通行的兩種《傷寒論》版本是 本和 本。
3.一般而言,三陽病的治則是以 為主,而三陰病的治則是以 為主。
4.六經病是 為依據,對人體感受外邪后所表現出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的結果,它既是外感病發(fā)展過程中的 ,也可看作既 ,
又 的證候群。
5.六經辨證是以 為基礎的,主要適用于 辨證論治的一種辨證體系。
(三)判斷說明題
1.《傷寒論》成書于西漢末年。
2.《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辨證論治的專著。
4.六經的實質是指外感熱病的六個不同階段。
5.東漢末年,中醫(yī)認為人體感受外邪的途徑是“從口鼻而入”。
(四)簡答題
2.試述《傷寒論》的學術淵源。
3.《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與《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有什么關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經病為什么會發(fā)生傳變?試述傳變概念及影響傳變的主要因素。
5.簡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區(qū)別。
6.為什么說《傷寒論》系統運用了八法,請舉例說明。
(五)論述題
1.什么是六經、六經病、六經辨證?三者有何不同?
2.《傷寒論》的學術成就有哪些。
3.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是什么關系?
4.臟腑辨證與六經辨證是什么關系?
5.《傷寒論》的基本治則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一)A1型題
1.E. 此題審查對《傷寒論雜病論》成書年代的掌握。
2.C. 此題審查對《傷寒論雜病論》作者的掌握。
3.C. 此題審查對《傷寒論》注家及學術發(fā)展史的掌握情況。
4.B. 此題審查對并病概念的掌握。
5.C. 此題審查對合病概念的掌握。
6.B. 此題審查對傷寒概念的掌握。
7.B. 此題審查對傷寒傳變方式的掌握。
8.D. 此題審查對傷寒發(fā)病方式及傳變規(guī)律的掌握。
9.B. 此題審查對《傷寒論》所載方劑數量的掌握。
10.B. 此題審查對《傷寒論》論述內容與全書性質的掌握與了解。
(二)X型題:
1.ABDE。本題審查對《傷寒學》研究內容的掌握。
2.ABCE。本題審查對《傷寒學》構成要素的掌握。
3. ABCD。本題審查對《傷寒論》學術淵源的掌握。
4.ACDE。 本題審查對《傷寒論》學術成就的掌握。
5.ACD。 本題審查對影響六經病傳變的主要因素的掌握。
6.ABDE。 本題審查對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關系的掌握。
7.ABE。 本題審查對影響傷寒發(fā)病因素的掌握。
8.ABC 。 本題審查對六經病傳變方式的掌握。
9.ABCD。本題審查對六經病發(fā)病方式的掌握。
10.ABCD。本題審查對六經病證基本治則的掌握。
二、非選擇題
(一)名詞解釋題
1.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指外感風寒,感而即發(fā)的疾病。
2.六經:是生理性概念,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總稱,由于每經又分為手足二經,因而總領手足十二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
3.六經病:是病理性概念,是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依據對人體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的結果。它既是外感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可看作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證候群。
4.六經辨證:是一種辨證論治的方法與體系,是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為基礎,結合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對外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借以判斷病變的部位,證候的性質與特點,邪正消長的趨向,并以此為前提決定立法處方等問題的基本法則。
5.傳變:傳是指病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fā)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不循一般規(guī)律而發(fā)生性質的改變。但傳變常并稱。
6.直中:是指病邪不經太陽初期及三陽階段,直接進入三陰經的一種發(fā)病方式。
7.合?。菏侵噶浿袃山浕蛉浲瑫r發(fā)病,無先后次第之分者。
8.并?。褐敢唤浀牟∽C未罷,而另一經病證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9.兩感:指以表里相合的陽經與陰經同時發(fā)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傳:指六經病傳變時表里相合的兩經相互傳變。
(二)填空題
1、《傷寒論》 《金匱要略》
2、明·趙開美復刻宋本 /宋·林億本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3、祛邪 扶正
4、中醫(yī)基礎理論 不同階段 互相聯系 相互獨立
5、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 外感疾病
(三)判斷說明題
1、不正確?!?a target="_blank">傷寒論》成書于東漢末年。
2、不正確?!?a target="_blank">傷寒論》一書不僅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外感熱病的證治,還闡述了部分雜病的證治,為外感熱病與某些雜病的辨證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辨證綱領與方法,同時也為中醫(y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治療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為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不正確?!?a target="_blank">傷寒論》以傷寒為名,書中又分別論述了傷寒、中風、溫病等,所以全書所論應屬廣義傷寒的范疇,但從全文的篇幅來看,又重在以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疾病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為主。
4、不正確。六經即太陽、陽明、太陰、厥陰的總稱,統領手足十二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經病才是病理性概念,才可以看作外感熱病的六個不同階段。
5.不正確。秦漢時代,直至東漢末年,中醫(yī)對人體感受外邪的認識,多局限于“邪從肌表皮毛而入”,而“從口鼻而入”是后世溫病學家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新理論。
(四)簡答題:
1.“傷寒學”是以中醫(yī)經典著作《傷寒論》以及歷代醫(yī)家研究與發(fā)展《傷寒論》的學術成就為研究對象,以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內涵、外延與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與臨床療效為最終目的的一門學科。
確立“傷寒學”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本學科以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內涵、外延,理法方藥綜合運用的基本規(guī)律為主要研究內容,這無疑是中醫(yī)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其次,本學科有近一千八百年連續(xù)不斷的學術研究與發(fā)展史,而到明清之際,就已有學術流派的形成。雖然學者對學術流派的劃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這一學術領域中存在著許多不同流派的觀點卻是一致的。其三,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日本、朝鮮、韓國,都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對《傷寒論》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視的研究成果。本學科的研究領域,除《傷寒論》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之外,尚包括其成書背景、版本流傳、學術沿革,以及歷代注家研究《傷寒論》的方法、成就、時代特征等,這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第四,《傷寒論》作為第一部融理法方藥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的專著,在中醫(yī)學術發(fā)展史上具有奠定中醫(yī)臨床發(fā)展基礎的重要作用,其影響不僅遍及中醫(yī)臨床各科,而且還涉及到中醫(yī)學基礎理論、中藥學、中醫(yī)診斷學、方劑學等學科,其在中醫(yī)藥學術領域中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見,對《傷寒論》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連續(xù)不斷的學術發(fā)展史,眾多的學術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員,大量的研究文獻,研究對象明確,研究范圍清楚,是中醫(yī)諸多學科的基礎,在中醫(yī)學術領域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極其重要的價值和學術地位?!?a target="_blank">傷寒論》這一學術領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具有豐富研究內容的獨立學科。當前提出傷寒學的概念不僅具有嚴格的科學依據,也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2.《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基礎理論主要繼承于《內經》、《難經》、《陰陽大論》;其二,診法是從《內經》、《難經》而來,不過其間的脈診系將《內經》的三部九候法簡化為上、中、下三部診法,并將其與《難經》的獨取寸口法有機結合而成;其三,藥學理論全面繼承了《神農本草經》及《胎臚藥錄》的成果,并在臨床實踐中予以發(fā)揚光大;其四,方劑主要來源于古《湯液經》,并在此基礎上“博采眾方”而成;其五,診治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在充分綜合前人理論,繼承先賢經驗的基礎上,再加以親身反復的臨床驗證總結而來。
3.《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病》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不過二者又有顯著的差別。《素問·熱病》的六經分證只論述了熱證、實證,未涉及寒證、虛證,其證候變化也只討論了兩感一種,其治療僅提及汗、下兩法,既不具體,更不完善?!?a target="_blank">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則全面論述了風寒溫熱之邪侵襲人體之后,臟腑經絡、營衛(wèi)氣血、邪正消長、表里出入、虛實轉化、陰陽盛衰等多種病證及其變化規(guī)律;其治療不僅包括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而且又有針藥并行、內服外導等法;所載方劑,不僅配伍嚴謹,主治明確,且又列出其禁忌證、加減法、煎服法及注意事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較《素問·熱病》的六經分證有了巨大的進步,它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準則。
4.六經病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綜合反映,由于臟腑經絡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故一經的病變,常常涉及到其他經,從而出現六經間的相互傳變,以及合病、并病等證候。
傳,是指疾病循著一定的趨向發(fā)展;變,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不循一般規(guī)律而發(fā)生性質的改變,但傳變多互稱。
影響傳變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決定于正氣的盛衰:正氣充盛,抗邪有力,則邪氣不能內傳;若正氣衰弱,則易致邪氣內傳;若邪氣已內傳,但正氣恢復,已具驅邪外出之力,則可使病情由陰轉陽,由里出表。二是決定于邪氣的輕重:若感邪重,其勢較盛,外邪直襲而入,則必然向內傳變;若邪氣不甚,或在正邪斗爭中邪氣已衰,則無力內傳,或雖已內傳,亦有外出之機。三是決定于治療的當否:在疾病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否能進行正確的治療,關系到疾病的傳變與否及傳變的趨向。
5.合病是指六經中兩經或三經同時發(fā)病,無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少陽合病,以及三陽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經的病證未罷,而另一經病證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如太陽少陽并病、陽明少陽并病,少陽與陽明并病等。
6.《傷寒論》系統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如治太陽表證,有麻黃湯、桂枝湯之汗法;治痰實阻滯證,有瓜蒂散之吐法;治陽明里實證,有三承氣湯之下法;治少陽病,有小柴胡湯之和法;治少陰寒化證,有四逆湯之溫法;治陽明熱證,有白虎湯之清法;治太陰病,有理中湯之補法;治蓄血證,有抵當湯之消法等等。
(五)論述題
1.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總稱,統領手足十二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六經病是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依據對人體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歸納與概括的結果。它是外感病發(fā)展過程中的六個不同階段,也是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證候,是病理性概念。六經辨證則是一種辨證論治的方法與體系。它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為基礎,結合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緩急等因素,對外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癥狀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借以判斷病變的部位,證候的性質與特點,邪正消長的趨向,并以此為前提決定立法處方等問題的基本法則。
2.其一,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將醫(y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醫(yī)學典籍。
其二,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運用《內經》以來的有關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病因病機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對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表現及演變規(guī)律進行分析歸納,創(chuàng)立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 ?/p>
其三,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確立,不僅系統地揭示了外感熱病的診治規(guī)律,使外感病的治療有規(guī)律可循,也為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其四, 制定了諸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陰陽等若干基本治則,并首次全面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
其五,創(chuàng)制和保存了許多功效卓著的方劑。
其六,記載了湯劑、丸劑、散劑、含咽劑、灌腸劑、肛門栓劑等不同的劑型,為中藥制劑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傷寒論》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yī)學成就,將中醫(y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起來,為后世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八綱辨證是對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證候性質的總概括。六經辨證是《傷寒論》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證論治的一種辨證論治的方法與體系。六經辨證的具體運用,無不貫穿著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八綱的內容,二者關系十分密切。
第一,八綱辨證是對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趨勢等方面的總概括,而六經辨證則是八綱辨證的系統化、具體化,是對外感熱病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病證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的具體分析。
第二,八綱辨證的內容貫穿于六經辨證之中,六經辨證的內容包容于八綱辨證之下。如六經中太陽病,有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從八綱辨證來分析,自然屬于表證。但僅據表證,還不能夠指導治療,必須結合其有汗無汗、脈緊脈緩來進一步辨別,有汗者為表虛,無汗者為表實。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選用解肌祛風或辛溫發(fā)汗的方法。
第三,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是相輔相成的,有互補之妙,而無對峙之處。
總之,完善于明清之際的八綱辨證,雖說來源于《內經》,卻是從《傷寒論》六經辨證中得到啟發(fā)而加以系統化的。
4.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對疾病與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斷病機,判斷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它與六經辨證有著十分密切關系。臟腑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核心,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全身各部之間,通過經絡氣血等有機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梢哉f,任何疾病都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映,六經病證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臟腑的病理反映而論,各經病均會累及所系的臟腑。如白虎湯證既是六經之陽明熱證,但同時也是胃熱證候;三承氣湯證既是陽明腑實證,也是胃腸燥實證。其他經絡同樣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從經絡的病理反映而論,十二經脈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會出現相應證候。如太陽經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挾脊抵腰至足,故太陽經受邪則見頭項痛、身痛、腰疼等證。其他經絡亦是如此。三陰經屬里證,其經絡所反映的證候雖不象三陽經那樣顯著,但其表現的某些證候,如太陰病的腹?jié)M,少陰病的咽痛,厥陰病的頭痛,都與經絡的循行不無關系。
概括而言,六經辨證是以臟腑辨證為基礎的,主要適用于外感疾病辨證論治的一種辨證體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方法,而且也為中醫(yī)臨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提供了一般的規(guī)律。
5.傷寒的基本治則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治病求本,本于陰陽?!?a target="_blank">傷寒論》繼承和發(fā)揚了《內經》治病求本,本于陰陽的精神,對每一病證,均遵照審證求因的原則,辨其病因之陰陽、病性之陰陽、病位之陰陽,然后按照病因、病性、病位的陰陽屬性確定其相應的治法,提出了一系列論治的方法與規(guī)律。
二是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一般而言,三陽病屬表,屬熱,屬實,正盛邪實為基本矛盾,故以祛邪為主;三陰病屬里,屬寒,屬虛,正虛邪戀為基本矛盾,故以扶正為主。但疾病是復雜的,治則也須據病情而定,何時祛邪,何時扶正,或以祛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必以病情虛實狀況為依據。
三是調和陰陽,以平為期。六經病證,不論采取扶正,還是祛邪,無論是正治,還是反治,皆以協調陰陽,以平為期為準則。
四是明確目標,分清緩急。病有標本,證有緩急,故治有先后。一般情況重在治本,此是論治之大法,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要急則治標,此是靈活之變法。先表后里為常法,而先里后表為變法,表里兼治為權宜之法。
五是正治反治,依證而行。大多數情況下,表象與本質相符,故多用正治法;但若有疾病表象與本質不一致,如真寒假熱證,即當用反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