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一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詩人通過哪些景物表達離別傷感的愁緒?楊花、子規(guī)、明月、風
2.在“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詩人運用了擬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請任選一個角度,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①擬人修辭,把明月當作使者,表達對友人的同情與關(guān)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無知無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傳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與對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3.詩中景物描寫的詩句是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其中與“左遷”相聯(lián)系的意象是 飄零的楊花 、
思鄉(xiāng)的子歸 ,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理解與同情。
4.“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分析為什么詩人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擬人手法,把明月當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我心與明月一樣純潔;友人像明月一樣純潔無辜;我的愁思無人能解,無人可訴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時見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練習二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1.這首詞題目的意思是 。寫這首詞寄給摯友陳同甫,以共勉
2.“可憐白發(fā)生”表達的作者情感是 。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3.對上面這首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這首詞,從題材上看是寫雄健勇猛的軍營生活場景,從思想感情上看表達的是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從語言風格上看是豪放壯美的,故將其稱之為“壯詞”十分妥帖。
B.上片描寫的都是作者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而今天已失去的軍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這些表明,被迫退隱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yè)。
C.由下片描寫的內(nèi)容來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后的美名,這些顯得非常功利庸俗,對此我們應持批判的態(tài)度。(不應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復失地的大業(yè),是積極向上的,表達出強烈的愛國激情;“贏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認識方面的時代局限性,但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價值得以體現(xiàn)的一種形式。)
D.“可憐白發(fā)生”,表明自己年紀已大,恐怕沒機會實現(xiàn)抗敵救國的理想了,體現(xiàn)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之情?!翱蓱z”二字使整首詞的風格由雄壯變得悲壯。
4.從詞中的哪兩個典型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念念不忘報國?
答: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5.賞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答: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兵士們歡欣鼓舞,軍中奏起戰(zhàn)斗樂曲的場面,突出表現(xiàn)了雄壯的軍容和士兵們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軍營里擺出了將士們享用的牛肉,各種樂器奏響了悲壯粗獷的戰(zhàn)歌,顯現(xiàn)出軍容的整齊、壯觀,將士們的情緒高昂,歡欣鼓舞。)
6.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抒發(fā)作者抗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情感和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悲憤。(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身先老,空懷一腔報國之志的悲憤之情,)
練習三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穎題詩在上頭”來評價該詩,難道這首詩僅在寫景方面有獨到之處嗎?請說說你的看法。(2分)
答:該詩不僅寫景,還有抒情。前四句抒寫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繪了登樓所見,烘托思鄉(xiāng)之情。
2.詩歌中有兩個“空”字,請結(jié)合詩意進行賞析。(4分)
答:第一個“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達了好友已離去,只剩下空空的黃鶴樓和詩人自己,重在寫景;第二個“空”有“空空的”“空蕩蕩”之意,表達的是因友人的離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重在抒情。
練習四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jié)合全詞簡要概括。
含蓄地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春色飄零的悵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獨寂寞之情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币幌驗樵~評家贊賞,請簡要賞析。
“落花”這個意象寫出了暮春之景表達了惜春之意,“歸燕”這個意象表達舊燕歸來.時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辭角度賞析,如對仗的工穩(wěn),音調(diào)諧婉,具有音樂美。
練習五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全詩以“行”為線索,從“孤山寺北賈亭西”起,到“綠楊陰里白沙堤”終。以“最愛湖東行不足” 說明自然美景美不勝收,詩人意猶未盡的感受給讀者無窮的回味。(請用詩中的原句作答)
2.頷聯(lián)中有兩個動詞用得極妙,請找出來作簡要賞析。
(1)頷聯(lián)中兩個用得極妙的動詞:爭、啄。
(2)賞析: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
3. 對這首詞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C)
A. 這首七言律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B. 詩歌以詩人行蹤為線索,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生動描繪了西湖的明媚風光。
C. “水面初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白沙堤”這些詞語,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點。
D. 尾聯(lián)直抒胸臆,抒發(fā)了詩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悅心情。
4.這首詩突出一個“春”字,處處透出早春的信息,說說詩中哪些詞表現(xiàn)了“早”。
“初平”的“初”,說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剛剛漲平;“早鶯”的“早”,“新燕”的“新”,說明春季剛剛來臨,最早出現(xiàn)的黃鶯在爭搶暖樹,剛從北方飛來的燕子在銜泥筑巢,“漸欲”的“漸”,說明野花逐漸開放,還不到姹紫嫣紅開遍大地的時候,“淺草”的“淺”,說明春草初生,僅能遮沒馬蹄而已。
5.這首詩寫出了早春的哪些美麗的畫面?
描寫了早春的畫面:水畫初平、早鶯爭暖樹、新燕啄春泥、亂花迷人眼、淺草沒馬蹄。
6.能不能將詩中的“幾處”、“誰家”分別改為“處處”、“家家”請說說你的理由。
答:不能。因為詩中所寫是早春之景,“幾處”和“處處”、“誰家”和“家家”的數(shù)量、范圍不同;“幾處”、“誰家”更能給人春光乍見之感,如換成“處處”“家家”寫得就不是早春景了。
練習六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本詞上闋描寫邊塞荒涼的秋景,下闋抒情。全詞寫景和抒情完美結(jié)合,表現(xiàn)出一種蒼涼悲壯的藝術(shù)風格。
2.下面對本詞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上闋圍繞“異”字著筆,調(diào)動視覺和聽覺,顯示了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tài)勢的嚴峻。
B.“衡陽雁去無留意”意思是:衡陽的大雁毫不留戀地紛紛飛離了。烘托出悲涼的氣氛。
C.“燕然未勒歸無計”用了漢代大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后刻石記功而返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功業(yè)未成的苦悶。
D.整首詞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作結(jié),愛國激情與思鄉(xiāng)之苦交融,構(gòu)成了整首詞矛盾、復雜、厚重的情緒。
3.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邊境軍旅生活的詞。上闕描繪荒涼的秋景,以顯示邊地生活的艱苦和軍事態(tài)勢的嚴重。下闕是作者自抒懷抱,慨嘆功業(yè)未立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復雜心情,真實感人。
4.“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寫出了塞外怎樣的景致?
答:此二句寫出了邊塞秋季的景致:重巒疊峰里,殘陽夕照,緊閉城門,戍邊關(guān)城被籠罩在沉沉的春靄之中,渲染了邊地蕭條肅殺,荒漠寂寥。
5.聯(lián)系全詩說說你對“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理解。
詩因情寫景,以景襯情,思鄉(xiāng)與憂國交織在一起,使思家鄉(xiāng)愁讓位與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將軍、士卒保衛(wèi)國家的使命感更為突出。
練習七
柳枝詞 (宋)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1.詩中將無形的愁思具體化,并表現(xiàn)出愁思很多的一個字是載;作者埋怨船“不管煙波與風雨”都要出發(fā),“煙波與風雨”既指自然的現(xiàn)象,也指社會的險惡,人生的困難、坎坷等。
淮上與友人別
鄭 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2.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D 。
①這首詩歌的第一句交代了與友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
②那依依裊裊的柳絲,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了詩人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
③“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刻畫到了極致。
④從“君向瀟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
3.詩歌的第三句,寫“風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風笛”與“離亭”具有特殊的意蘊(或“是象征別離的意象”),能烘托詩人別離的愁情。
練習八
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①邊,寂寞開無主②,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③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注釋】①[斷橋]殘破的橋。②[無主]無人過問。③[更著]又遭受。著,同“著”,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憑。⑤[零落]凋謝。
【背景資料】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一生志在恢復中原,但卻受人排擠,晚年隱居山陰,始終保持昂揚的愛國熱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此詞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縮影。
1、詞的上闋通過驛站、斷橋、黃昏、風雨等意象,營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闋則寫出了梅花的高潔、堅貞(不慕名利、傲立風雪)品質(zhì)。
2、“已是黃昏獨自愁”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塵”中的“碾”字有何表達效果?
擬人;“碾”原指將東西壓碎、壓平,在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與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現(xiàn)出摧殘者的無情,被摧殘者承受的壓力之大,描繪出梅花悲慘至極的圖景。
練習九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本詩的頸聯(lián)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從煉字的角度對這兩句詩進行賞析。
示例一:“直”“圓”兩字精煉傳神,線條簡約,描繪的景物不多,但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示例二:詩中的“直”字與“圓”字,都用得逼真?zhèn)魃?,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充分體現(xiàn)了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
示例三:把孤煙放在廣闊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邊塞蒼涼之美,“孤”字烘托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練習十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1.詩的尾聯(lián)“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自己只能白白地產(chǎn)生羨魚之情了。這里隱喻自己想做官而沒有途徑,言外之意是希望張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二句,筆力千鈞,備受后人贊賞。請作簡要賞析。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運用對偶,表現(xiàn)了洞庭湖的壯觀景象和雄偉氣勢。
練習十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上闋實寫,詞人寫了哪兩個行為來表現(xiàn)她的愁苦?倦梳頭,淚先流;
2.下闋虛寫,寫出了愁苦的哪些特點?又多又重
練習十二
雨過山村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1.“斜”現(xiàn)讀xié,在此詩中以求押韻,古音應讀為:xiá 。
2.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山村景色怎樣的特點?偏僻人稀、清新秀麗、自然靜謐
3.簡要分析“閑”字的妙處。
既用“閑”來反襯農(nóng)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勞;又用擬人手法,以梔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溫馨和諧。
練習十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①與友人的惜別之情②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2.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首聯(lián)中的“輔”或“望”字o
“輔”示例:形象地寫出了三秦大地護衛(wèi)著長安的景象,氣象雄偉,使詩歌開篇意境開闊。
“望”示例:將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對友人的惜別之情。
3.品味“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詩,簡述你對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答: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4.感悟詩人情懷,說說這首詩為什么在古代送別詩中是別具一格的。
答:這首詩擺脫了一般送別詩常有的感傷凄楚的情調(diào),而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勸勉友人欣然赴任,表現(xiàn)了寬闊的襟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
練習十四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詩首聯(lián)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請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
答: 一是以科舉入仕,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guān)頭,起兵勤王抗元。
2.本詩尾聯(lián)采用了什么樣的抒情方式?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答: 尾聯(lián)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
練習十五
水調(diào)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對下面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nbsp;A )
A.這首詞是吟詠中秋的名作,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寫中秋對月思人,懷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極為抑郁不平。
B.開篇寫中秋之夜蘇軾把酒問天,流露出作者對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層,竟產(chǎn)生乘風歸去的念頭。
C.下片起筆的月色描寫緊承上片最后兩句的人世情懷,由“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問轉(zhuǎn)入抒發(fā)人之情,表面上對月有怨,實際寫與親人不得團員的惆悵。
D.全詞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虛實并述,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語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動豐富,意境曠遠美妙。
練習十六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1.下列對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C
A.首聯(lián)敘事,直扣詩題,交代了詩人刺繡的目的:初次離開家鄉(xiāng),從蜀地乘船遠至楚地的
荊門。
B.頷聯(lián)以游動的視覺描繪了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騰而去的壯闊景
色。
C. 頸聯(lián)描寫近景,用兩幅美麗的畫面寫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邊云霞圖,第二幅是水中映
月圖。
D. 尾聯(lián)“送”字用得妙,突出故鄉(xiāng)水送我到楚地還不忍分別的情義,含蓄地抒發(fā)了詩人的
思鄉(xiāng)之情。
2.此詩是詩人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首聯(lián)敘事,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含蓄地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
3.古人用語往往一字傳神。“山隨平野盡”句中哪個字用得好?試作簡要賞析。
答:“隨”字用得好,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練習十七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聚”和“怒”寫得都很生動形象,請你就此說說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巒”“ 波濤”的雄偉氣勢寫得極其生動形象?!熬邸毙稳蒌P(guān)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寫出潼關(guān)的險要。
2.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不是,由“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諷刺。
3.詩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為何“興”百姓也苦呢?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這兩句議論,揭示了封建政治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非常精辟。
4.這首散曲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
5.對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關(guān)懷古”是曲的標題。
B.“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逐句勾畫出潼關(guān)外有黃河,內(nèi)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特點。
C.曲中的“聚”字賦予靜止的峰巒以動感,“想”字則生動地表現(xiàn)出波濤光涌澎湃的情懷。
D.作者在曲中表達出深深的傷感悲憤之情,他傷感悲憤的最主要原因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6.這首曲的作者是張養(yǎng)浩 。前三句寫潼關(guān)的雄偉氣勢。以“聚”字形容潼關(guān)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字形容黃河之水奔騰澎湃,寫出了潼關(guān)的險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語收住,暗示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nèi)容。
7.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答: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練習十八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寂抑郁的心情。
1.第四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是什么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析。
最生動傳神的是“獨”字?!蔼殹笔恰蔼氉浴?、“一個”的意思。千山聳立,萬徑縱橫,山無鳥飛,徑無人行,只有一個孤獨的垂釣者?!蔼殹弊譁蚀_形象地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然不群的個性特征。
2、本詩歌是怎樣來寫雪的?這樣寫雪有何作用?請作簡要賞析。
本詩采用了烘托的藝術(shù)手法寫雪景的;前三句寫雪景卻不見一個“雪”字,詩人用“鳥飛絕”、“人蹤滅”、 用孤舟漁翁披“蓑”戴“笠”來烘托了雪之大,天之寒。
作者通過這樣寫雪,刻畫了一個在大雪飄飛天寒地凍的的天氣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其實漁翁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從而表達了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孤寂抑郁的心情和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練習十九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古人寫詩講究煉字,請體會本詩中“闊”字運用的妙處。
描繪里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的壯觀景象,氣概豪邁。
2.本詩頸聯(lián)似矛盾實有趣,請評析其中的詩趣。(以下答案有一點切合即可)
示例一: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
示例二:歲暮臘殘,連夜行舟,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diào),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示例三: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
3.詩歌情感的表達也講求曲折委婉,找出詩中與 “客路”相呼應的詞,試分析本詩是怎樣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與“客路”相呼應的詞有”行舟、鄉(xiāng)書、歸雁”。
首聯(lián)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xiāng)愁。頷聯(lián)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頸聯(lián)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shù)魅力。尾聯(lián)見雁思親,與首聯(lián)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4.與“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意思相近的詩詞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钡?,請評析這些名句在寫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點。
這些詩句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僅寫景相當傳神,而且能“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練習二十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1.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借“折戟”這件古物,引出了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嘆,抒發(fā)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2.如果把詩歌最后一句“銅雀春深鎖二喬”改為“國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雖然它們表達的意思基本一樣,但是“銅雀春深鎖二喬”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曹操勝利后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后的屈辱。或通過以小見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喬”被“鎖”的命運來寫出東吳失敗的命運。而“國破人亡在此朝”過于直白,缺乏詩味。】
練習二十一
浣溪沙 (北宋)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1.景語即為情語,請體會“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一句包含的情感。
【以蕭蕭暮雨中,杜鵑哀怨的啼聲作結(jié),子規(guī)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表達了詩人被貶后的痛苦與失意。】
2.化用詩句常常推陳出新,請評析“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與白居易“聽唱黃雞與白日”的區(qū)別。
【本詩云巖反問的修辭手法,反用白詩之意,表達了不要自傷白發(fā),悲嘆衰老,在逆境中也要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
練習二十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歌首聯(lián)寫詩人春之所見,其中“ 破 ”字寫出了怵目驚心之景,“ 深 ”字寫出了滿目凄然之景。(2分)
2.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答: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3.《春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春望》這首詩表達詩人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思想感情。
4.詩人前四句描繪了哪些景物?詩人是怎樣用景物來襯托這種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繪景物:山河、草木、花、鳥。以景襯情,既以京城的荒涼景象作正襯,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襯,處處照應,意在言外。
5.說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詩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義?
答:“破”“深”二字寫出了安史之亂時長安城里蕭條凄涼的春景,滲透了詩人憂時憂國的無限沉痛之情。
6.賞析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span>
答:這句詩用對偶手法,用質(zhì)樸的語言道出了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訊隔斷時的內(nèi)心感受,容易使人產(chǎn)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7.詩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時傳遞信息的煙火)。這里指(戰(zhàn)爭)。(烽火連三月)寫戰(zhàn)亂頻繁?!凹視秩f金”表現(xiàn)作者(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真摯感情。
8.體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抒情方式及含義。
答:詩人采用比擬的手法,說花也因感傷時事而流淚,鳥也因離別而驚叫,這是詩人以含情之眼視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寫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摯深沉。
練習二十三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詩中“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答:“愿”在詩中指的是詩人向往田園生活,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2.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詩歌的語言風格。
答:“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沒有絲毫修飾,運用口語,平和親切;“道狹草木長”“帶月荷鋤歸”隨口而出,平淡樸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
3.選出表述不恰當?shù)囊痪?/span>C
A、“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勞動的地點、勞動的內(nèi)容和豆苗的生長情況?!胺N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是幽美的,兩者相互襯托,完美而又和諧。
B、“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二句,寫早出晚歸,辛勤勞動。荒穢,指各種野草。
C、“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承“荷鋤歸”,寫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濕?!胺N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語雖平淡自然,卻將歸隱的艱難寫得極為具體。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無違”二句,抒發(fā)感情。表明避開官場的志趣,抒發(fā)作者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詩中“但使愿無違”的“愿”是什么?歸隱之心愿(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5.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傾向?厭惡官場、喜愛田園(頗為無數(shù)仕途不順的文人欣賞)
6.賞析“帶月荷鋤歸”一句(結(jié)合本詩說說陶詩的風格)
描寫勞動歸來的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鋤頭,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歸耕圖。詩人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把勞動寫得富有詩意,語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這就是陶詩的獨特風格)
練習二十四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C )
A.這首詩是詩人北征烏桓,經(jīng)過碣石山時所作,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B.詩人把登高望海所見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別是把大海的壯闊生動地描繪出來,讓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詩人開闊的 胸襟和宏大的抱負。
C.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通篇以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
D.“觀”字統(tǒng)領(lǐng)全篇,是詩的線索,詩歌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下列對詩句的品析正確的一項是( B )
A.詩歌開頭兩句借景抒情,寫詩人來到碣石山,登山觀海。
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詩人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澹?!笔切稳莺K▌邮幯臉幼印?/span>
C.“洪波涌起”這四個字用奇特的想像,表現(xiàn)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現(xiàn)日月星漢的氣勢,抒發(fā)了詩人的宏大抱負。
練習二十五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對下面這首古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B )
A.本詩是作者為答謝白居易所作。全詩感情真摯,濃郁中見豪放,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B.頷聯(lián)運用了一個典故“聞笛賦”,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C.頸聯(lián)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fā)展,包含著事物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詩句富含哲理,具有普遍意義。
D.尾聯(lián)是本詩的點睛之筆,“長精神”三個字,表現(xiàn)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2.這首詩的前上句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樣感情,后四句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前四句抒寫了詩人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nèi)心的不平;后四句寫詩人并未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3.“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蘊含了深厚的哲理,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一哲理的理解。
答:這一聯(lián)以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出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提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給人以豐富的啟迪,啟發(fā)人們在困難或挫折面前,不應消沉,而積極樂觀地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