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服飾文化講座》2
《中國服飾文化講座》之第二: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
服飾文化:生活因之更美麗
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一)
——漫談古代的頭衣
我國古代的服裝,可分為三大類,即:頭衣,體衣和足衣。其中“體衣”又分為上衣、下衣兩種。在這一講,我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頭衣”。
說到“頭衣”,網(wǎng)友們可能會說,頭上戴的,不就是“帽子”嘛,干嘛非給它起個古怪的名字:“頭衣”?
           
我國古代的“頭衣”
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是沒有“帽子”這個統(tǒng)稱的,我們只好沿用“頭衣”這個古老的說法。
我國古代的頭衣又稱為“元服”。因?yàn)椤霸北疽馐侵浮邦^”。《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晉大夫)免冑入狄?gu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儀禮·士冠禮》上說:“令月(好月份)吉日始加元服?!编嵭ⅲ骸霸滓??!薄稘h書·昭帝紀(jì)》:“(元鳳)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帽子”一詞,起源較晚,當(dāng)是在西漢之后。許慎的《說文解字》上說:“冒(帽的古字),蒙而前也。小兒及蠻夷頭衣也?!边@就是說:漢代的“帽子”,其功能主要是“覆蓋”,這與先秦時期的“冠”是不一樣的。漢代的“帽子”,還只是孩子們及少數(shù)民族所佩戴的頭衣,后來才演變?yōu)椤邦^衣”的統(tǒng)稱。
頭衣,元服,都是統(tǒng)稱。細(xì)分起來,上古的頭衣可分為四大類,即:冠、冕,弁、幘。分述如下:
一、冠
“冠”,古代的貴族男子所戴,其功能在于“束發(fā)”。請注意:這是“冠”與“帽子”在功能上的根本區(qū)別?!墩f文》:“冠,絭(音juàn)也,所以巻發(fā)?!薄肮凇笔枪糯F族所佩頭衣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
1、古代的冠禮
在先秦時期,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舉行“冠禮”?!抖Y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毙泄诙Y時有很繁縟的儀節(jié),少年男子一經(jīng)行過冠禮,社會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他,他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于封建禮儀。正因?yàn)槿绱?,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種“禮”?!蛾套哟呵铩?nèi)諫下》:“首服(元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薄稌x語》:“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墻屋也?!?div style="height:15px;">
       
          
我國古代男子20歲都要舉行“冠禮”           如今男女均可舉行
   于是,“冠”也就成了貴族的常服?!蹲髠鳌ぐЧ迥辍酚浭觯盒l(wèi)國發(fā)生內(nèi)亂,子路被人砍斷了系冠的纓,他說:“君子死,冠不免?!庇谑?,停下戰(zhàn)斗來“結(jié)纓”,結(jié)果被對方殺死。
                  
如今男女都流行舉行“冠禮”      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div style="height:15px;">
在當(dāng)時的貴族社會中,當(dāng)冠而不冠是“非禮”的。例如《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載:“(齊)景公……被發(fā),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刖(音yuè)跪擊其馬而返之,曰:‘爾非吾君也?!肮珣M而不朝。” (閨:宮門。刖跪:因罪被砍去腳的人,這里指受過刖刑而守閨門的人。)不僅帝王將相如此,有“教養(yǎng)”的平民也如此?!逗鬂h書·馬援傳》上記載,馬援未做官時,“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
成年男子平時要“戴冠”的規(guī)矩一直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但男子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就不能戴冠了。所以戰(zhàn)國時的趙國公子平原君,當(dāng)他得罪了信陵君,信陵君準(zhǔn)備離開趙國時,平原君就要“免冠謝,固留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摘去冠,以示自己有過錯,表示自降身份。
             
馬援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         平原君“免冠謝,固留公子”
正因?yàn)楣谑琴F族男子到了一定年齡所必戴的,所以也就成了貴族區(qū)別于平民百姓的標(biāo)志,成了達(dá)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fēng)》二十四:“路逢斗雞者,冠蓋(蓋:車蓋。)何輝赫?!滨U照《代放歌行》:“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薄肮谡摺比绻c“童子”等表示年齡的詞語對稱,“冠”的意思則偏重于指成人(當(dāng)然不能是庶民)?!墩撜Z·先進(jìn)》:“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沂:水名,在今山東省。風(fēng):吹風(fēng)、乘涼。舞雩:祭神求雨的壇。雩:音yú,)《曲禮上》又說:“人生十年曰幼,學(xué);二十曰弱,冠。”意思是從十歲到不滿二十是幼年,任務(wù)是學(xué)習(xí);二十至二十九歲是弱年,進(jìn)入這個階段時要行冠禮。所以,后代即以“弱冠”連稱表示年歲。唐人王勃《滕王閣序》上說:“等終軍之弱冠?!卑?,《漢書·終軍傳》上記載,終軍十八歲時選為博士弟子,謁者給事中,幾年后,“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王勃所說的“弱冠”就是指二十來歲。同時,因?yàn)榇鞴诰鸵l(fā),所以古人又用“結(jié)發(fā)”、“束發(fā)”來表示二十歲。如《史記·主父偃列傳》:“臣結(jié)發(fā)游學(xué)四十余年。”唐人陳子昂詩《感遇》三十四:“自言幽燕客,結(jié)發(fā)事遠(yuǎn)游?!?div style="height:15px;">
《論語·先進(jìn)》:“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nbsp;       
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種人:小孩、罪犯、異族人和平民。
先說小孩。男子“二十而冠”。在二十歲以前則“垂發(fā)”,稱為髫(音tiáo )?!逗鬂h書·伏湛傳》:“髫發(fā)厲志,白首不衰。”李賢注:“髫發(fā),謂童子垂發(fā)也?!碧諠摗短一ㄔ从洝罚骸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黃發(fā):指老年人。老人長出黃色的頭發(fā),是有壽之象征。)我國古代男女都是不剪發(fā)的,小孩子的頭發(fā)長了,就緊靠著發(fā)根扎在一起,類似后代的“鳳尾頭”,散披于后,這就叫做“總發(fā)”。如果不是把頭發(fā)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兩束,類似后代的“抓髻兒”,就叫“總角”,因?yàn)樗瘾F的兩只角?!对娊?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總角”指年幼之時。
      
      
少兒發(fā)式:總發(fā)     《詩經(jī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再說罪犯。古代有一種刑罰叫“髡”(音kun),即剃去頭發(fā)。當(dāng)時的奴隸多為受了刑罰的罪人,既已剃發(fā),自然不用頭衣。未受過髡刑的奴隸通常是青布束頭,叫著“蒼頭”,所以“蒼頭”也就是奴隸?!稘h書·鮑宣傳》:“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鳖亷煿乓峡底⒃唬骸皾h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于良人也?!鄙瞎跑婈犚捕嘤膳`組成,同樣要以青布裹頭,所以有“蒼頭軍”之稱?!稇?zhàn)國策·魏策》:“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
               
髡發(fā)               髡發(fā)(蒙古人)
留全發(fā)、戴冠(平民戴幘),是先秦時中原地區(qū)的裝束,至于遠(yuǎn)離中原,文化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以披發(fā)為常?!墩撜Z·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奔匆浴氨话l(fā)左衽”表示被“夷狄”統(tǒng)治同化。
      
                 
“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          中原的傳統(tǒng)服飾
【待續(xù)】
《中國服飾文化講座》之第二: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
服飾文化:生活因之更美麗
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二)
——漫談古代的頭衣
【續(xù)前】
2.冠的形制:
“冠”與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樣。冠并不像現(xiàn)在的帽子那樣把頭頂全罩住,而是只有個“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寬的“冠梁”,從前到后覆在頭頂上;冠圈上有兩根帶子,叫著“纓”,纓在頷下打結(jié),打結(jié)后下垂的部分叫“緌”。冠梁、冠圈、纓和緌是古代冠的四大組成部分。所以,“冠”的作用也跟現(xiàn)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為把頭發(fā)束縛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
要戴冠,就先要把束在一起的頭發(fā)盤繞在頭頂處(盤成髻),用纚(音xi)把頭發(fā)包住,然后加冠、笄(音ji,)、簪(音zan,)等?!袄{”后來又寫作“縱”。它是一塊整幅(二尺二寸寬)六尺長的緇帛(黑帛)。因?yàn)榇鞴诒叵纫浴袄{”韜發(fā),所以古人有時也會稱“纚”以代指“冠”。例如,揚(yáng)雄《解嘲》:“戴縱垂纓而談?wù)呓詳M于阿衡”,戴縱即戴冠。阿衡是商湯的宰相伊尹,這句是說士大夫們都把自己比成古代的賢臣。
“笄”與“簪”是一種東西。先秦時叫笄,從漢代起改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橫插過頭發(fā)與冠圈,使之固定。其中,專用以固定頭發(fā)的叫“發(fā)笄”,固定冠冕的叫“衡(橫)笄”。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鳖^發(fā)短而稀少了,插簪就有了困難。
    
     
發(fā)笄               衡笄             著笄少女
笄、簪是根細(xì)長釬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并有突出的裝飾,一般是竹子做的,所以字從竹。為了防止冠掉下去,在冠圈兩旁有絲繩,可以在頷(han,下巴)下打結(jié),把冠圈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叫“纓”。正因?yàn)槔t關(guān)系著冠的固定與否,所以當(dāng)子路的纓被砍斷后,他為了不“免冠”才“結(jié)纓而死”。纓打結(jié)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頷下,稱為“緌”(音wui),也是一種裝飾。另外,系冠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即用絲繩兜住下巴,絲繩的兩頭系在冠上,這根絲繩叫“紘”(音 hong )。
        
笄(一根)             釵(兩叉)
簪與纓既然為戴冠時所不可少,所以在古代作品中常用以指代冠和戴冠之人(士大夫)。如杜甫詩:“空余老賓客,身上媿簪纓?!敝於厝濉断嘁姎g》:“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陶潛《和郭主簿》詩:“此事真復(fù)樂,聊用忘華簪?!滨U照《代放歌行》:“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素帶曳長飆,華纓結(jié)遠(yuǎn)族。”
       
華簪(婦女專用)
“冠”的上述形制,有的學(xué)者根據(jù)歷史資料及有關(guān)記載推測說:“冠”是先民們根據(jù)自然界中鳥獸的頭形,加以模仿、裝飾與改制而成的。為了禮儀與裝飾的需要,先民們根據(jù)鳥獸的頭型改制成了冠的“冠圈”和“冠梁”,將鳥獸的胡須改飾成冠 的“纓”與“緌”,并用“笈(簪)”貫插在發(fā)髻上使其穩(wěn)定,用“纓”和“緌”在頷下打結(jié)、下垂使其牢固與美觀。冠圈、冠梁、笈、纓和緌,這就是古代“冠”的基本結(jié)構(gòu)。至于“冠”的質(zhì)料,在黃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度簳妓鳌飞险f:“黃帝以前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后則以布帛為之,飾以冠冕纓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3.冠的種類
古代冠常以寓意或職別而命名,其主要的、常用的有下列幾種。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shù)男」凇P」诙酁槠ぶ?,形如手狀,正束在發(fā)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xiàng)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于頂上,稱為“垂冠”。小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后通用于朝禮賓客,文官、學(xué)士們通常戴用它。
        
     
小冠(束髻冠)               著小冠的青少年
(2) 獬豸冠(也稱法冠)
這是執(zhí)法官所戴的冠。獬豸(音xiezhi ),是傳說中的神羊,善于判斷曲直,故為執(zhí)法官所戴,秦漢及秦以前各代常用。
       
獬豸冠(法冠)             神羊獬豸
(3) 進(jìn)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進(jìn)賢冠以梁的多少來區(qū)分等級爵位,并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shù),則為儒生們所戴用。
        
進(jìn)賢冠(儒冠)
(4) 鶡冠(又稱武冠)
為古代武官、武將所戴,冠頂插飾鶡毛以示英勇。鶡(音he )是屬鴟鳥類,性勇好斗,至死不卻,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的武官所戴用。
         
鹖冠(武冠)
(5)貂蟬冠(也稱籠巾)
貂禪冠為三公親王所戴,官居一品也可戴用。其形正方,左右用細(xì)藤織成二片,形如蟬翼,并涂有金銀為飾,冠上綴金,并附蟬為飾(以示高潔)。冠頂插有貂尾,這是一種高貴的冠式。據(jù)《宛委余篇》一書上說:“金取其剛,蟬居高飲清,貂內(nèi)競悍而外柔?!惫嗜∑淞x而命名。
     貂蟬冠(此為最尊貴者“金冠”,皇帝專用)
(6)鳳冠(又稱后冠)
鳳冠為貴族女子所佩戴。冠上飾有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以金、珠、寶、翠為飾。在漢代,只有皇室女子(皇太后、皇后)在祭祀時方可戴用。漢代以后,則允許貴族婦女及命婦佩戴。到了清代,則放寬至平民女子在結(jié)婚時也可戴用。
     
      
鳳冠(為貴族女子所佩戴)                       鳳冠霞帔
【待續(xù)】
《中國服飾文化講座》之第二: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
服飾文化:生活因之更美麗
第二講 論衣(上):萬國衣冠拜冕旒(三)
——漫談古代的頭衣
【續(xù)前】
二、冕
“冕”是古代最常用的禮冠,為天子、諸候、大夫的祭服,秦代后則專為帝王所戴用。《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綖)垂旒統(tǒng)纊(即“瑱”)。從曰(古冒字,即后代的“帽”字),免聲?!薄板洹钡囊馑际恰吧钸h(yuǎn)”,這里指“綖”為長方形,覆蓋在頭上?!办肌庇謱懽鳌艾枴?,是“綖”的前后沿懸掛著的一串串小圓玉。漢代以前,天子、諸候、大夫在祭典大禮時均可戴用,僅以“旒”的多少來區(qū)分地位的高低。
冕的形制:根據(jù)《三禮圖》一書的圖說可知:由“綖”、“旒”、“衡”、“紞”、“瑱”、和“紘”等部分所組成。
      
“綖”亦稱冕板,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冠上有覆(意為覆蓋),元(玄,黑色)表朱(紅色)里?!敖灐奔釉诠谏蠒r,前低后高(低一寸),意為“俛也,以低為號也”。
綖板前后的垂珠稱“旒”,旒每串均由黑、赤、黃、白、青五色玉石十二粒串成,每串相隔一寸,以串的多少來區(qū)分地位的高低。天子的旒最多,為十二旒,諸候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最少者為三旒,叫“玄冕”。先秦時期,天子、諸候、大夫等貴族男子均可戴冕,“冠”和“冕”是貴族們的禮服,故有“冠冕堂皇”之成語。秦漢以后,只有天子可以戴冕,故“冕旒”則成為天子(皇帝)的代稱?;实鄣腔小凹用帷保娀噬辖兄鞍菝犰肌?。故唐人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曰:“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萬國衣冠拜冕旒”!
“衡”是用來固定冕的長笄,插入冠內(nèi)。衡,橫也,也就是“橫笄”。
“紞”(音dan )是垂在綖兩側(cè)用以懸纊(瑱)的彩絳(絲繩),系在“衡”的兩端。
系在項(xiàng)下的帶子稱“紘(音hong)”。
“纊”(音ko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玉石,通常叫做“瑱”(音tian),因其正好懸掛在兩耳旁邊,故又名“充耳”?!对娊?jīng).淇奧》:“會弁如星,充耳琇瑩。”成語“充耳不聞”來源于此。
三、弁
“弁”,天子及貴族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幾塊拼接而成,縫制的形式類似后代的瓜皮帽,長七寸,高四寸。皮塊相連接處綴以許多五彩玉石,稱為綦(音qi ,又寫作“琪”、“璂”、“王+綦”)《詩經(jīng).淇奧》:“會弁如星”?!皶敝浮佰汀钡目p合處。
       
“爵弁”又稱“雀弁”(爵即雀,二字古字通),是紅中帶黑色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近而得名。據(jù)說爵弁的形制與冕略同,除顏色外,只是無旒,頂上的版(綖)前后相平而已(冕的綖前面比后面低一寸)。但東漢的《釋名》則認(rèn)為:皮弁、爵弁只是顏色不同,形制是完全一樣的。
         
冠、冕、弁,其形制及功能大同小異。分而言之,是古代貴族的三種頭衣;渾而言之,冕、弁也可以稱之為冠,所以“冠”又是三者的總名。由于古代只有貴族才能乘坐有“蓋”的車,故“冠蓋”又成為貴人的代稱。“冠蓋相望”、“彈冠相慶”這些成語均來源于此。
四、幘
“幘”(音ze),包發(fā)的頭巾。古代按禮儀規(guī)定,男子二十歲為成人后,士戴冠,庶人則束巾。漢人蔡邕在《獨(dú)斷》一書中說:“幘者,古之卑賤執(zhí)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在秦、漢以前,平民不能戴冠而束巾,故“幘”多為庶民、仆役、卑賤人所用。到了西漢,王莽因頭禿而裹巾,于是戴巾便被上層士大夫在家宴居時所采用,于是逐漸被官民所通用。到了漢末,士大夫們則更崇尚束巾,以戴巾為雅尚,成為文人與武士們的共好。據(jù)史書記載:三國時的袁紹、諸葛亮、關(guān)羽等人皆戴巾,黃角聚眾起義也全戴巾,俗稱“黃巾”。
“幘”本來是平民用以擦汗的巾,后來一物兩用,成為平民的頭衣。最初的“幘”是用一幅布從后向前在額上打結(jié),然后環(huán)繞髻后,類似今日陜北農(nóng)民用毛巾包頭的形式,名叫“綃頭”(亦叫帕頭)。漢代樂府詩《陌上?!飞险f:“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這里所說的“帽”是便帽。到了唐代,幘發(fā)展為四腳,其中有兩腳結(jié)在腦后,余下的兩腳結(jié)在頭頂上或使其自然垂下,這種巾式稱為“軟裹”。再后來,為使其定型與美觀,就內(nèi)襯桐木,或以藤草織成,外覆細(xì)紗并以漆漆之,稱之為“硬裹”,以后逐步發(fā)展成“幞頭”制。
當(dāng)初戴幘皆需覆冠,后才單獨(dú)戴幘。幘的形式很多,現(xiàn)將主要的幾種介紹于后:
1.幅巾(綃頭)
幅巾即用整幅的巾,從額往后包發(fā),并將巾系緊,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長一般至肩,也有垂長至背的。由于用葛布制成,故稱之為“葛巾”,多為布衣庶人所戴用。用細(xì)絹制成的稱之為“縑巾”,多為王公雅士所戴用。
      
   幅巾深衣,雅士所服
2.雷巾(紅頭)
雷巾是用巾裹頭,巾頂高起而呈平頭,巾前常飾有片錦,余下兩腳系結(jié)在腦后,并使其自然 下垂。雷巾多為武將壯士們常戴。由于雷巾多為紅色,故亦稱“紅頭”。
    雷巾,多為武將壯士所戴
3. 儒巾(四方平定巾)
儒巾是一種方形的硬裹巾,在巾上飾有一塊帛,使之翻折,形如瓦狀,并有兩帶垂于腦后,飄垂為飾。儒巾一般為舉子與書生們所戴用,到了明代極為盛行。儒巾也稱之為“四方平定巾”。
      
4. 純陽巾(樂天巾)
純陽巾系硬裹巾的一稱。巾前飾有一方形的折片,上高下低,斜覆于前,并有二腳系結(jié)于腦后,使其自然垂下。據(jù)傳為八仙之首呂洞賓所創(chuàng),故命名為“純陽巾”,又命名為“樂天巾”。
5. 東坡巾(蘇東坡所創(chuàng))
東坡巾也屬于一種硬裹巾(形高似帽),由角巾演變而來。角巾為硬裹,以藤為里,以錦為表,用漆漆之,兩側(cè)為巾檐,前開后合,巾后垂有布帛為飾,為文人雅士、逸隱所好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對之進(jìn)行了改造,使之變成:周圍有四墻,墻外又有墻,外墻比內(nèi)墻稍減;前后左右皆有角,相向的外墻之角介于兩眉之上。此巾因系蘇東坡所創(chuàng),并常戴此巾,故名為“東坡巾”。宋、元、明以降,被士人所沿用,視之為高雅。
          
高雅的東坡巾          東坡巾創(chuàng)始人
6.綸巾(諸葛巾)
綸巾的中部有卷褶,也屬于一種硬裹巾,多為文官、謀士、雅士們所戴用。諸葛亮常戴此巾,亦名“諸葛巾”。
     綸巾,諸葛亮常戴,亦名諸葛巾
7.結(jié)發(fā)巾(婦女專用)
結(jié)發(fā)巾是一種小幅巾,兩腳系結(jié)在髻上,使之成為同心結(jié)之狀,余幅自然披覆在發(fā)上,常為民間庶女或女俠所戴用。
   庶女和女俠常戴
8.巾幗(婦女專用)
巾幗是一種用絲織成的小套巾,正套結(jié)在發(fā)頂之髻上,再用釵或簪固定在髻上,并綴珠玉、花釵或步搖為飾,是古代婦女專用的一種髻巾。因此,女中豪杰常被人稱之為“巾幗英雄”。宋代的梁紅玉常戴此巾。
       巾幗英雄:不愛紅妝愛武裝!
【待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關(guān)于漢語中表示【衣物】的一些字的區(qū)分解釋
皇族容貌:海昏侯劉賀的梳頭與戴冠
“帽子”雖小,“學(xué)問”很大,冠在古代不僅僅是帽子,更是禮制
古代男子發(fā)型知識
古人的衣食住行
唐墓壁畫中的絲路風(fēng)情 第1集:萬國衣冠拜冕旒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