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自楊露禪打遍京城無敵手后威震江湖,至今廣為流傳,靠的還是一個“打”字。楊家三代都能打。楊家打手經(jīng)三代人不斷研究,到楊澄甫這里形成了完整的打手訓(xùn)練體系。這套訓(xùn)練體系,絕少流傳,是老師藏秘不肯教的。所以太極拳拳架的書,到處都有。打手的書,實難一見。惟馬有清著《楊家打手要法》,述少侯、班侯傳下打手百法,甚為珍貴!
打手訓(xùn)練還有一難,老師肯教也難學(xué)。舊時老師教打手,老師不講的,就是打?qū)W生。學(xué)生在挨打中學(xué)習(xí),老師也在打?qū)W生中提高。學(xué)生身體不夠強壯的話就沒啥指望了。武匯川之所以能常年擔(dān)任楊澄甫的“相手”,是占了體格魁梧功力大的便宜,在挨打中終成一代大家。
這本書是港版老書,考慮到可能的版權(quán)問題,這里僅摘錄了書前面的一部分。
楊少侯宗師打手五字訣
薄、順、短、脆、遠
這「五字訣」不但要貫徹到楊少侯宗師傳授的「用架」(快拳)之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打手裡認真使用。所以「五字訣」是楊少侯宗師打手法的中心指導(dǎo)要法。
薄
楊少侯宗師傳授的「太極功」功法中,除「鬆功」之外,還有「輕浮功」(訓(xùn)練臨皮勁)等功法?!钙选故遣挥霉?、筋、肉之拙力練功或打手應(yīng)對,而要求「鬆」到支膚上,用這種「薄」去練功和打手。
順
我順人背的意思。在練體時要求頂遂。打手應(yīng)對時,要用各種方法制人于背以致勝。
短
練用架(快拳)手勢要短。即兩手不離胸前八寸到一尺。打手發(fā)勁必須既短又銳,避免鈍拙。所謂「穿透勁」即短銳之勁,故勁愈短銳阻力愈小,殺傷力愈大。
脆
要發(fā)寸勁,不可拖泥帶水。勁要脆快,發(fā)勁時忌滯重遲拙。
遠
發(fā)放時勁尚遠不尚近。能放遠又指攻堅,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信手而應(yīng)也。如何能放遠,在發(fā)手時與能否把勁全部撒放出去有關(guān)。發(fā)勁時勁不可回。勁不可殘留在自己身上。另外發(fā)放時自己的「意」與「神」也應(yīng)配合放遠、否則不易達到放遠的效果。
楊少侯宗師的十字訣
準、是、穩(wěn)、脆、真、恰、巧、變、改、整
準
目標要準,發(fā)手要準。勢、勁、氣的發(fā)放要有準。
是
所打擊對方的「勢」或「勁」,是 對還是錯。
穩(wěn)
自身要穩(wěn)。勢要穩(wěn)。勁要堅。氣要沉。
脆
不拖泥帶水,發(fā)勁要脆要快。
真
判斷對方要「真」,不可「假」否則出錯。
恰
發(fā)打要恰當。要掌握時間和火候。
巧
功夫要實,方法要巧。
變
要多變,要善變。要應(yīng)物自然。
改
不對要快改,調(diào)整技法以求全勝。
整
無論勢打、勁打、氣打,都要完整一氣。
十字訣因有些字義頗為相近,經(jīng)多年實踐,提出新的設(shè)想,把相關(guān)的「兩訣」合併去求解釋,以供參考。
準是:是中求準。
穩(wěn)脆:穩(wěn)中要脆。
真恰:既真又要恰當。
巧變:變時要巧妙。
改整:改之后仍需完整一氣。
楊班侯打手八要
心靜
心定自然虛靜
氣沉
鬆淨(jìng)則氣沉于根
膽大
藝高技精自能膽大
身靈
有騰挪閃戰(zhàn)之功,步活身靈
眼捷
由顧盼練到純以神行
手快
看熟而懂勁,則信手而應(yīng)
步實
氣沉則步實,根穩(wěn)則身手敏捷
勁堅:
剛?cè)嵯酀?,無堅不摧
楊家打手要法
必須學(xué)會「明已知人」
《孫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谷ㄒ嗳绱?。太極功系練功有四步之階,由練勢功;到練勁功;到練鬆功;到練氣功。其功法之多,練法之苦,非凡夫俗子所能承受。吳圖南先師說:「必須具備萬夫不擋的勇氣;脫胎換骨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才能練好太極功?!谷惶珮O功之主旨,不外是先求明己,再求知人。因為不能明己,又怎能知人。故太極功系要求練者,由行功和快拳中明己;由練勁功中明己;由練鬆功中明己;由練氣功中明己。如能自身達到明察於秋毫,則他人之四肢百骸,與自己無甚異樣,自能知人之順背,察人之虛實。其人之一切動靜豈能逃過我之洞悉?加之太極功系之精妙絕倫打法,自可達到全勝的目的。
打手要明「度、量、衡」之法
太極功系裡要求練者在與人進行打手之際,必須要聽審對方,弄清對方一切之后,才可以進行「發(fā)、拿、打、化」。即當與他人應(yīng)對之初,應(yīng)觀其勢、聽其勁、審其機,而后制之,始可言勝。聽審的功夫,必須依「度、量、衡」之法行之。
度
度而后知對方之長短。
量
量而后知對方之大小。 :
衡
衡而后知對方之輕重。
故應(yīng)對之始、首先要做到明察秋毫,心中有數(shù)。練習(xí)太極拳推手時,尤為緊要 的是練習(xí)「聽勁」?!嘎牎苟竽堋笇彙梗弧笇彙苟竽堋该鳌?「明」而后知「尺寸」、知「大小」、知「輕重」、然后才可應(yīng)對。推手既精 、始可進行脫手之散打練習(xí) 。散打精熟 ,技擊之術(shù)漸達於信手而應(yīng)矣 。
太極功系裡以食指為定向器
太極功系裡的太極拳,即十三勢 ─「進 、退 、顧 、盼 、定」為五行 ;「掤、手履、擠、按、採、挒、肘、靠」為八門 。
十三勢是「拳」在方位空閒之中的變化 ,也是善於利用方位空間的一種拳術(shù) 。
十三勢的制定 ,是十分科學(xué)的佈局,是「人」處在某一中心點上、去應(yīng)付四面八方的最好方法。太極拳自歷代宗師傳承至今 ,已將拳的方位、度數(shù)規(guī)定得相當精確。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非夸張之詞 。蓋因在練體印致用中 ,方位一變則順背顛倒,萬勢皆非。為了精確地定位 ,前輩們在傳功時,要求學(xué)者以食指為定向器 ,以使其在練體和致用中有「準」可言。當然食指既然可以為自己定向定位,在對待時,也可用它「定」和 「變」對方的位 。能夠控制對方時,將「制人於背」施於對方身上 ,使其失控之后則可致勝矣。
「三節(jié)」之用
明瞭 「三節(jié)」的關(guān)系之后,還要訓(xùn)練「三節(jié)」之用。各家拳法都有由頭到腳的各處用法,太極功更不例外。周身上下 「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就已經(jīng)說明不僅是「三節(jié)」之用,而是由「三節(jié)」能用之后,做到周身處處皆可用也。
太極功系有多種操練手、肘、肩、胯、腰、腿、膝、足等功夫。其中包括勢功的訓(xùn)練、樁勁功的訓(xùn)練,以達到周身皆用之目的。
太極功系尤其重視「三節(jié)」互用之法。如:以根打梢、以梢打根、以中打梢、以中打根等各種變術(shù)。諺曰:「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yīng),擊尾則首應(yīng),擊其中則首尾俱應(yīng)。」遠充分顯示了太極功「節(jié)節(jié)貫串」又「完整一氣」的練法,以及其在推手和技擊裡的用法。
打手時須明察對方 「三節(jié)」之用
在明「三節(jié)」之后,當與人對待時,應(yīng)以「己」推理及「彼」。即所謂「既知己又能知彼」。當推手或技擊時,應(yīng)仔細察明對方之來勢或來勁,他是用手、肘、膝、足等甚么位置攻擊我的。然后才能以準確又快捷的打法還擊取勝。在推手練習(xí)裡,要把明察對方「三節(jié)」之用練到精熟。如:彼力由何處而發(fā)?由手還是由肩?由腰發(fā)還是由腳發(fā)?……察明之后,始採取巧妙的方法去應(yīng)對。對方用「梢」,我或者對待以「根」;對方用「根」,我或應(yīng)對以「梢」;對方擊我「中節(jié)」時,我或
以「梢」或「根」變換應(yīng)對??傊m變化萬千,而理為一貫。
釋 「三門制決」
太極功系的先師楊露蟬、楊班侯、楊少侯祖孫三代秘傳的打手要法裡,有「三門制法」之術(shù) 。
所謂「三門」者 ,主要是對人體上肢而言的?!溉T」是:手 (腕)為頭門;肘為二門;膀(肩)為三門。
無論是推手還是散打技擊,上肢即手、肘、肩是重要的武器。當與人對待時 ,能夠制服對方的手、肘、肩是致勝的條件。但是如何制服對方的「三門」呢?簡要言之即:頭門手(腕)要拿;二門肘要斷;三門膀(肩)要制 。在太極功系裡有些勢功和勁功是屬於制「三門」的功法的。如:勁功中有拿舔手、扭轉(zhuǎn)下?lián)裙Ψǎ际悄脤Ψ绞趾屯?,使其反背甚至斷傷。又如:玉女投針之下截手和扭轉(zhuǎn)下博的下?lián)?,為斷肘之法。又如:斬鋼截鐵的雙斬手,是截斷肩膀之法。其他如在打手或推手中使用的「穿」、「墊」等技法 ,都是制「三門」的很有效的方法。
打手時宜分層對待
在太極功系裡的打手和技擊時,有「分層」對待的技法。 「分層」指的是首先須從生理上懂得自己身體的層次,然后再學(xué)會依生理之層次去對待對方。
簡要言之、人體四肢由裡及表之層次為:骨髓、骨體、骨膜、韌帶、肌肉、真皮、表皮、毛發(fā)。故當與人應(yīng)對時,應(yīng)當以敏鈍的觸覺去分辨對方力度之深?。臆依召~惺芡飭Φ膶喲穩(wěn)Ω秾Ψ?。染J磥砹Φ謀『裾摚ǔ撌牽簩Ψ街θ胛夜巧希覒斠怨菓?yīng)對;對方枝人吾t(yī)釕希覄t應(yīng)以筋應(yīng)對;如入我肌肉,我應(yīng)以肌肉應(yīng)對;如僅及於我之皮膚,我應(yīng)以皮膚應(yīng)對。反之,如果對方之力僅及我皮膚,我以骨去應(yīng)對則「過」。如果對方之力深入我骨,我以皮膚應(yīng)對則「不及」?!阜謱印箤Υ康氖菫楸苊庖驊?yīng)對失誤而產(chǎn)生僵、整、弱……等病?!笖持匚抑亍埂ⅰ笖齿p我輕」在應(yīng)對上可少出弊病。當然功深技精者,在「敵重我輕」或「敵輕我重」時,仍可取勝。道是一般情況下的特殊情況也。
楊少侯宗師之打手 「搶位」
楊少侯宗師承受其祖父楊露蟬、其伯父楊班侯、其父楊鑑侯之家學(xué),其拳術(shù)以凌厲脆快、出手見紅而著稱。楊少侯宗師在打手時,有 「搶位」之絕招。「搶位」原俗稱為「衝 (讀入聲)子」。其方法是:當與對方應(yīng)對時,首先要從對方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幾個方面的空間,進行「搶位」?!笓屛弧辜?「搶佔」,佔領(lǐng)對方的空間,將對方驅(qū)逐出去。太極功系多用「搶位」之變術(shù),迫使對方失重、偏斜、傾跌而后制服之。
太極功系裡精於此術(shù)者,能「以勢搶勢」、「以勁搶勁」。哂們擅顣r、可收「四兩撥千斤」之效。
初學(xué)「搶位」的人,要先練習(xí)「以勢搶勢」,即用自己的「著(招)勢」去搶對方的「看(招)勢」空間。待自己由「看(招)勢」搶位純熟「懂勁」之后,再練習(xí)「以勁搶勁」。搶「勁」的空間位置,多在與對方的接觸點上。故搶「勁」的技術(shù),就是打手裡「搶點」的技術(shù)。這種技術(shù)是從勤學(xué)苦練中得來的。學(xué)者宜篤行之。
對待時的「入字訣」
太極功系在訓(xùn)練學(xué)者練習(xí)推手或散打技擊時,多授予「入」字訣。「入」者,入侵之意。楊少侯宗師的打手絕活「搶位」之法,效果固然顯赫,然在「搶位」時,若含有「入」勁,則效果更佳。對待時如果只「搶」而無「入」,則往往易被對方逃脫。「入」是「法」,也可稱為「勁」。「入」勁如水,逢洼下潛,無孔不入。「入」勁也可稱為「鉆勁」。當與他人對待時,如遇對方於「勢」或「勁」中,出現(xiàn)「凸凹、斷續(xù)、缺陷」時,或有「頂、偏、丟、抗」弊病時,我則應(yīng)乘機「搶入」。乘其「病」而填滿之、然后「發(fā)打」。與他人推手時,對方往往以「滑」、「軟」、「逃」化走我之「發(fā)、拿、打、放」。我應(yīng)乘機而「入」,填滿之后,復(fù)攻擊之,始可奏效。
打散手技擊時,我應(yīng)以粘黏手先「粘」住對方,察覺對方出現(xiàn)「病」情時,迅速「入」手而擊之可也。
打「根」法
根者,我與對方之重心也。保持身體平衡與穩(wěn)定,皆在於腳?!钙涓陟赌_」即此義也。在推手和散打技擊時,對方無論變換何種拳勢,總是先要扎好根而后發(fā)手。故打手時雙方部必須在重心穩(wěn)定之后,始可以談攻守。故當與他人應(yīng)對之際,我必須先察明對方之「根」的所在位置,再以有效之技術(shù)擊之,其人必不能自保。
經(jīng)驗證明,如對方在推手或技擊時,其重心在前腳,如:弓步、我應(yīng)擊其前腳;對方重心在后腳,如:坐步、虛丁步,我應(yīng)擊其后腳;其重心在兩腳,如:馬步,我應(yīng)擊其雙腳之中間。打「根」法所難者,乃對方於變換重心之際、移動步法之時。我應(yīng)審明、聽準其重心之所在,於一剎那間擊準其「根」。以求一擊即中、擊則立仆。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主要有發(fā)、拿、打、化。除此主外還有抓筋、按脈、斷骨、截膜、擒拿、閉穴等多種手法。應(yīng)對時太極拳所攻擊的部位,與其他拳術(shù)所攻擊的部位大體相同。惟太極拳重點攻擊的部位有:頭頂、兩耳、咽喉、中脫、兩肋、前陰、腰腎、尾闆等處。然學(xué)者不可以輕試,以免傷人。至於斷肢如:折指、剪腕、創(chuàng)肘、斷肩、蹴烴、踢踝、跐踏足趾等法,亦不可輕試。至於擒拿之法,即以輕巧之法制人於反背(反關(guān)節(jié)),再加之剛勁,斷其筋骨,更不應(yīng)輕試於人。太極拳擊點之穴位諸如:死穴、啞穴、暈穴、閉穴、咳穴等,多位於眉間之「印堂」、胸部之「華蓋」、肩部之「肩井」、腹部之「中脘」、胎部之「環(huán)跳」、檔部之「會陰」…‥等處。點穴法雖多已失傳不用,但學(xué)者仍不可以輕試。至於太極拳的拋擲手,即發(fā)放手,其所攻擊之部位與上述殺傷手之部位類同,只是不使用剛勁、重手,而是牽動對方使其失重,令其跌仆而已。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打法之三層次
太極功系的太極拳之打法有三個層次。
第一是勢打,即用「勢」和「招(著)去打擊對方。所謂 「論一勢之得失、求一招(著)之勝負」,這只是初級功夫。用「勢打」時應(yīng)注意的是:必須看管住對方的上下肢,即要看管住對方的手、肘、肩和足、膝、垮,以防對方的攻擊。故「勢打」有必須管手和管腿之說。
第二層吹的打法是勁打,即不論對方用甚么勢、甚么招、甚么力,我只用「勁」去應(yīng)對時,則無須管對方的手或腿。所謂 「不用顧盼凝合,信手而應(yīng)」也。
第三層次胸打法是氣打,以「氣」呤軌秾Ψ劍蠱浜粑嵉埂⒍氯⒅舷⒅岫品之。此極打法則近乎 「階及神明、應(yīng)物自然」矣。
略談打手中的拿法
太極功系裡「拿法」也是打手裡重要的手法之一。拿者,擒拿也?!改梅ā故且暂p巧之勁,使對方的一些關(guān)節(jié),如掌、腕、肘、肩、腿等部位,反背其關(guān)節(jié)而加以擒制之謂也。對方被「拿」則無反抗之能力,聽任我之「發(fā)打」。若施以重手,則斷骨截膜矣?!改谩龟P(guān)節(jié)有正、反拿法之分,如拿腕,順其勢向內(nèi)旋拿者為正拿法。反之,順其勢向外旋拿者為反拿法。應(yīng)對或練習(xí)推手時,如拿住對方任何部位,在拿妄之后必須加以「穿勁」。如無「穿勁」,則容易被對方滑脫。
擒拿之法,在各家拳術(shù)裡,皆有其獨特之處。在與他人應(yīng)對時,必須注意不可被他人擒拿住。應(yīng)當在被擒拿之前及時抽走為妙。假若自己的手腕被拿,則應(yīng)山對方「手」的開口處,即小指側(cè)抽走。切勿由其「手」的閉口處,即大指虎口側(cè)抽走。蓋因?qū)Ψ叫≈競?cè)易開,而對方大指虎口處難抽之故也。
論「掌」法
太極功系和其他拳種一樣,在掌法上有各種掌形。如:勢功裡有平掌、立掌、側(cè)立掌等。其他拳術(shù)又有柳葉掌、鷹爪掌、虎爪掌等。在掌的用法上,不外是上掛、下劈、左擺、右抹、中按等法。上述種種為武術(shù)中「掌」的共性。太極功系的掌法,除有拳術(shù)的一般共性之外,還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它既有掌之用法,又有勁之用法。
大極功系的掌法,除斬、截、劈、剁等重手外,還有指、掌、腕三節(jié)之用。故「掌」有「一掌四用」之法。即:點(指)、擊(指根)、推(掌心)、按(掌根)四法。應(yīng)用時掌的四勁要連發(fā)。故有「四法歸一」之說。大極功系的用架(快拳)裡的「杈子手」,主要以「指」為其用。要求勁由指發(fā),無堅不入,「杈子手」又分單杈手、雙杈手、連三枚、上下杈、左右杈等,變化多樣,堪稱一絕。太極功系練者如過上述各種掌法時,以「一砍破四用」之「砍」法破之?!缚硠拧鬼氺恫俟χ星笾?。
論 「鉤」法
太極功系裡的「鉤」法之用,世間多不知曉。蓋因前輩先師們很少向外界公開之故。太板功系勢功裡的鉤法,主要有實鉤與虛鉤之分。實鉤為鬆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聚攏攏實;虛鉤為鬆腕五指下垂,五指尖虛攏?!搞^」法有六用:
一、鉤
以小指指根,向內(nèi)旋鉤拿。
二、掛
以腕根下掛,以備發(fā)放。
三、鋸
:以腕之尺骨側(cè),向下貼緊而鋸之,今對方下仆。
四、錯
以腕之尺骨側(cè)向上反旋而錯撮之,令對方反仰而傾跌。
五、抖
以腕之撓骨側(cè),向上抖擊對方之頭面,或貼緊而抖放之。
六、彈
以大指向上向后反彈,用於發(fā)放「靠」勁,「彈指」之謂也。
論「拳」法
拳者,捲攏五指而緊固之,以其擊對方,謂之拳或極捶。拳之形分「掐拳」即五指聚攏,大指扣於二、三指之中節(jié);「釘拳」即五指平攏,將中指之第二節(jié)突出;「豹拳」即各指之第三節(jié)伸直,僅鉤曲五指之上二節(jié)。太極功系裡拳法之用,亦與其他拳術(shù)類同。但世傳太極功系的拳法,有 以下「五捶」之用:
一.搬欄捶:搬攔捶分「進」和「退」的「搬」、「攔」之用法。捶法為扣打之點 睡,即「崩捶」也。
二.肘底捶:肘底睡分「立扭」和「平捶」?!噶⒋贰挂匀嫦蛏稀笒仭箵?「平 捶」是以拳面向左右「拋」擊。此捶即「衝捶」也。
三.撇身捶:此捶妙在身法上之撇身。用法是攻擊由身背后的入侵者。此捶為「劈捶」。
四.指襠捶:此捶向前下扣擊對方之陰部。指檔極即「撞捶」也。
五.栽捶:此捶乃下砸之用。栽捶即「砸捶」也。
論 「腿」法
太極功系裡十分重視「腿功」的練習(xí)。 太極功之勢功「定勢」練法和太極功多種樁功,目的是練腿的穩(wěn)定。練者須於腿樁穩(wěn)健之后,才開始練習(xí)腿法之用。大成先師張三豐,在「十三勢」之外,加入了七種腿法、即分腳、蹬腳、二起腳、披身踢腳、轉(zhuǎn)身蹬腳、十字擺蓮腳、雙擺蓮腳,使太極拳「十三勢」又融入了腿功之用。
太極功裡另有腿功操練法,如左右鉤踢、左右斜彈、盤踢鉤掛、鉤掛外旋等腿功。道些腿功,無論是踢、是彈、是盤、是掛、是旋、是蹬……全部是短腿的用法。在應(yīng)對時很少使用高腿,因為用高腿的危險性較大。
太極功系要求以「腿」當「手」之用。腿上也要練好「粘黏連隨」和「發(fā)捆打化」等功夫。這些都是太極功系裡獨特的腿法也。
論「膝」法
太極功系對膝的訓(xùn)練也十分重視。要求將膝練得既靈活又堅韌。因為在練勢功或打首應(yīng)用時,無論自己的身步是進退、轉(zhuǎn)移、鵬挪、因戰(zhàn)全賴膝之縱橫前后。正如拳論所說:「蹤之於膝」也。太極功用架(快拳)中的「凌空騰跳步」、為疾速進擊之術(shù)。又如二起腳(俗稱二起蹦子),為快速連踢之法。沽些技術(shù)都須要膝部的敏捷與堅韌,方能嘰ㄗ勻紜
「膝」之打法有撞、擺、頂、撥等。與人應(yīng)對時,如須發(fā)腿,一般應(yīng)在發(fā)腿之前,先加以膝打。然后再順其勢之走向以腿法擊之。
太極功系裡有練習(xí)「推腿」的功夫?!竿仆取谷纭竿剖帧?,即兩人在練習(xí)時、以腿相貼,而后進行往復(fù)推揉之訓(xùn)練。其目的在於訓(xùn)練腿部的「粘黏連隨」和「發(fā)捆打化」,以備應(yīng)對時之用。
論 「足」法
太極功系裡有多種「足」的用法。足趾、足掌、足底、足跟各司其用。蓋因「足」為人身之根,諸功之母也。太極功系要求:
足趾要鬆,其用法以「鉤」、以「把」為用;
足掌以「踢」、以「擺」、以「撥」為用;
足底以「截」、以「踏」、以「踩」為用;
足跟以「蹬」、以「盤」、以「掛」為用,
變化之多,猶如手掌之用也。 而其要者,太極功要求無論「勢」、「勁」、必須皆由「根(足)」發(fā)。「根起根 落」、「萬變不離其根」。正如拳論曰:「其根在於腳、發(fā)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足」的重要性明矣。
太極功中有步功名「九宮八卦連枝步」。其步法輕靈奇巧、變化環(huán)生、疾徐 有度、攻守皆宜。練太極功者應(yīng)精熟之。
太極拳推手是技擊的訓(xùn)練法
太極拳推手,也有稱為太極拳擋手或太極拳揉手的。太極拳推手是訓(xùn)練太極拳技擊應(yīng)用的一種訓(xùn)練法,并不是太極拳惟一的打法。
太極拳推手時,通過二人互相推揉兩臂和身體,練習(xí)聽勁、審敵漸至懂勁和掌握發(fā)拿打化的基礎(chǔ)技巧,然后再深造并逐漸掌握和精於打手搏擊的目的。有些人認為太極拳推手,就是太極拳的打法,是欠妥的。
各種拳術(shù)的打法,多為散打,而無推手。摔跤講摔。太極拳不可以用推手與他們應(yīng)對,而應(yīng)以太極拳的各種打法去應(yīng)對。以己之長、克敵之短,以靜御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去制敵取勝。
過去老前輩授徒時,要求弟子打三年輪,即「四正手」與「四隅手」,不準問勁。主要使練者練好「粘黏連隨」,無「頂偏丟抗」。通體順遂,并達到良好的聽、審能力以后,才可以進一步練習(xí)「發(fā)拿打化」。實踐證明這樣訓(xùn)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實效。
要和三種人練習(xí)推手和技擊
經(jīng)驗證明,和三種不同程度的太極拳練者,去互相練習(xí)推手和技擊,是練習(xí)太極拳推手和應(yīng)用的一種方法。
一. 高於自己水平的人。如和自己的師長與益友去練習(xí),抱看虛心請教的態(tài)度,學(xué)習(xí)他們的技術(shù)和經(jīng)驗,以提高自己。
二.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相等的人。如和自己的師兄弟、同學(xué)、朋友,大家水平差不太多,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和低於自己水平的人。要抱看幫助別人和謙虛的態(tài)度去和這些人練習(xí)。這樣可以把自己學(xué)到的技術(shù),通過練習(xí),印證其實效,提高自己推手和技擊的能力。
太極拳之推腿法
太極功系裡的太極拳,除有推手的訓(xùn)練之外,還有推腿之訓(xùn)練。太極拳推腿訓(xùn) 練法,長期以來,不為外人所知,即便是太極功系的門徒,其功夫不到一定程度、也不輕易傳授推腿法。
推腿法的訓(xùn)練目的是使練者能「以腿當臂」、「以膝當肘」、「以腳當手」。經(jīng)過嚴格訓(xùn)練以后、使練者的腿、膝、足既能做到「粘黏連隨」、又能做到「發(fā)捆打化」。以期達到周身皆是「拳」,無一處不能應(yīng)用的目的。
太極拳之推腿法,為二人配合對練的一種方法。練習(xí)時、和推手一樣,將彼此左腿或右腿之膝下外側(cè)(足三里穴處),面對面各出一步相貼住,而后互相進退身,以兩腿相推揉。遠種推腿法又名「左右平輪推腿法」。另有「插肩提腿推腿法」:二人練習(xí)時,面對面各以一手搭於對方的肩部,然后提起所推之腿,以上下方向之立輪推揉。道種推腿法又名「上下立輪推腿法」。
談?wù)劥蚴值摹竸蛹奔睉?yīng)」與「動緩緩隨」
太極拳論曰:「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這些經(jīng)典名句,請的是太極拳應(yīng)用與推手的基本原理。要做到上述標準,最主要的是要將「粘黏連隨」練好?!竸蛹眲t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之中,還有「急」與「緩」的速度問題。前輩先師們說:無論行功和快架,無論打手和應(yīng)對,都要練到既能「真快」又能「真慢」才成。
所謂「真慢」,「慢而不滯」;所謂「真快」,「快而不浮」。 「真慢」與「真快」必須仔細留心長期不懈地從行功、用架(快拳)、散手、推手中去追求,從磨煉中逐漸練到身上。切不可急於求成。待練就心定、意浮,才能以靜制動,機先動靜。練就各種功法,才可勁銳氣活。《八字歌》曰:「果得粘黏連隨字,得其圜中不支離」。如果能夠做到「隨曲就伸」,則應(yīng)對時可以「無過」、「無不及」矣。
萬變不離其根
太極功系的各種功法,都要求必須「根起根落」。所謂根,是對重心而說的, 也就是腳?!父钊~茂、本固枝榮」,生動說明了根腳的重要性。在勢功與打手和應(yīng)用時,怎樣哂謾父鼓?主要是無論變「勢」或者是變「勁」,都要「根起根落」,「萬變不離其根」。
勢功中的各種動作,如:起、落、進、退、曲、伸、俯、仰都要通過虛實、 開合由「根」上變。打手與應(yīng)用同樣要求「根進根退」、「根轉(zhuǎn)根換」、「根拿根放」。由「腳」上變「看一招一」、發(fā)勁,對攻守皆很重要。
太極功系所謂的「勁」是學(xué)力,即帶有術(shù)技巧的力量稱為「勁」。「勁」是含有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總和,亦即學(xué)力加反作用力的「合力」。反作用力產(chǎn)生於「腳」的下踩。拳論曰:「其根在於腳,發(fā)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已說明了「根」在勢功與應(yīng)對上的作用了。
推手時要「對待無病」
太極拳推手練習(xí)時,要求在對待時不 要出現(xiàn)毛病?!覆 拐?,手上的凸凹、斷續(xù)、缺陷,所謂「三大病」也。所以在練習(xí)推手的「粘黏連隨」時,必須避免產(chǎn)生上述毛病,以免為人所乘。
推手練習(xí)還有「頂、偏、丟、抗」四大病之說。
頂
勢與勁在對待時冒頭,產(chǎn)生頂撞
偏
勢與勁在對待時偏離而失中
丟
脫手而失掉「粘黏連隨」
抗
以拙力相對抗
以上 諸病直接影響了「發(fā)拿打化」的哂茫釋剖鐘小笇Υ裏o病」之說。
推手對待時自己要力求無病。如對待 時發(fā)現(xiàn)對方有上述的「三大病」、「四大病」 時,應(yīng)及時乘虛而入,機不可失。
當然在對待時,我也可以用「觸動」之 法,有意識地制造對方出「病」,以利我之 擊發(fā)。
先發(fā)先至與后發(fā)先至
太極功系在應(yīng)對打手時,最重要的法則,是要求做到「先中先」與「后中先」二法。
「先中先」,即「先發(fā)先至」也。就是說打手時是講究「主攻」的,而不是一味的「等待」。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太極拳一定要「走而后發(fā)」。這種觀點是消極的、被動的、錯誤的。太極拳打手也須採取主攻,出手要佔先,一定要做到「先發(fā)先至」,即必須搶先命中?!赶劝l(fā)」而不能「先至」,則容易鑄成大錯也。
「后中先」,即「后發(fā)先至」也。太極拳是「以靜制動」的功夫,但必須要「機先動靜」。對待時雖然是待機而動,但必須於「后發(fā)手」時,要「先命中」對方,務(wù)求「后發(fā)」而「先」擊中敵人。
拳論曰:「彼不動,己不動,彼若動,己先動」;又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故在應(yīng)對打手時,只要求做到一個「先」字。學(xué)者宜三思之。
重手不接
重手不接是太極功系裡打手的重要原則。因馮太極功系裡的打手,是以柔克剛、以邢制砌、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之術(shù)。不主張以功力制人,純以崇尚變化和利用技巧取勝,非「力大勝力小」也。有人認為「四兩撥千斤」之術(shù)不大可能,認為沒有「萬斤力打不了千斤力」,實是對太極功系的打法既不清楚,又有所誤解。
太極功系對待重手,原則上是不接其手,但是不接,非不打也。避其鋒芒、引其落空、或順勢而粘之、或誘導(dǎo)其失重,然后循其漏洞而擊之??傊?,「不用顧盼擬合,信手而應(yīng)」的打法,其術(shù)精矣。
故重手不接,宜「空其力而擊之」、宜「引其力而擊之土、宜「截其力而擊之」宜「先其力而擊之」……等等,要看對待時的具體情況而哂謾?傊笐鎰勻弧溝 原則是十分重要的。
逢丟必打
逢丟必打是太極功系裡打手應(yīng)用時的重要法則。太極拳推手是訓(xùn)練「聽勁」、 「審敵」、「粘黏連隨」、「發(fā)拿打化」的一種方法。推手時如遇對方「丟手」(抽手)、其動機必欲擊我。當此之際,我如不「發(fā)打」,必為人所乘。故必須哂謾阜陙G必打」的原則去對待,才不會失誤。當與人散打技擊時,太極功練者多善用「粘黏手」接對方之來手。如對方突然抽手,我亦須迅速擊之,否則必遭到打擊。
所謂逢丟必打的「丟」,包括對方「勢」、「勁」上的「抽、撤、軟、離、空、斷、凹、逃……」等現(xiàn)象。遇到上述情況,都謂之「丟」。故必須及時擊之,以防對方抽手再擊我。故逢丟「不打」,乃打手應(yīng)用中的大錯,學(xué)者應(yīng)特別留意。
推手時的設(shè)「軸」法
練習(xí)太極拳推手時,多數(shù)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當二人搭手時,產(chǎn)生了接觸點之后,在接觸點處,不是「頂」住推,就是「跑」點推?!疙敗棺⊥疲褪恰噶斄Α?「跑」住推就是你「軟」我也「軟」。其結(jié)果是很難練到使用「十三勢」去提高技術(shù)。
如果雙方都能刻意地在接觸點處設(shè)個「軸」,利用接觸點的圓心為「軸」。先去「定」住對方。并且向看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去變轉(zhuǎn)。這樣既能「走」、「化」對方,又能使對方變到不利的位置上。即「我順人背」時,那么「發(fā)拿打化」,豈不是可以得心應(yīng)手了。
設(shè)「軸」,要順應(yīng)對方之來勢或來勁去變化?!篙S」大體上可以分為:平軸(平面接觸點);立軸(立面接觸點);斜軸(側(cè)面接觸點)……等;這些可稱之為「有形軸」。在散打搏擊時,彼此沒接觸上的時候,利用「離」、「空」的手法設(shè)的「軸」稱為「無形軸」。這是太極功系裡的高難技術(shù)??傊?,設(shè)「軸」的目的,是使對方在「十三勢」的變化中,失重、傾斜,以利我之「發(fā)拿打化」。
打手的「墊」字訣-
所謂「墊」字訣,就是當與對方打手或技擊時,自己的兩臂與對方相搭,或者是自己的臂部、腕部等處,甫被對方抓住或拿住之際,我迅速設(shè)法在對方的臂部,用手加一「力點」。道個加上去的「力點」叫做「墊」?!笁|」可以加在對方的小臂、上臂的任何部位。加「墊」是刺激對方,使其「泄力」、「回力」、「分力」、「截力」, 或「合」其力使其僵整,以利我之還擊。
加「墊」時,要先用「度、量、衡」的方法,察明對方來力之「尺寸」、「大小」、「輕重」等,然后以適當?shù)摹笁|」加於其身。如果情況不明又使用的不恰當,「過」與「不及」,皆會失效。
故所加的「墊」要分大小、薄厚、輕重。應(yīng)在實踐中去體會之,要熟練掌握加「墊」的技法才好。
打手的「穿」字訣
太極功系裡在打手與技擊時,常使用「穿」字訣?!复咕褪怯媚撤N手勢,或由雙方接觸點處,以「勁」去「穿連」對方,包括其「關(guān)節(jié)」或「部位」,使其多個「關(guān)節(jié)」或「部位」,經(jīng)我之「穿串」而僵滯,以利我之「發(fā)拿打化」之用。
當我與對方打手或技擊時,如果對方來勢或來力擊我,我多採用鬆散關(guān)節(jié)或接 觸部位的方法,去走化對方的攻擊。反之,我如能在應(yīng)對時使用「穿」字訣,即設(shè) 法將對方多個「關(guān)節(jié)」或「部位」穿連而僵滯,則對方必然無法走化而為我所乘。
「穿」的部位:由接觸點以「勁」穿對方的頂、肩、腰、膀、膝、足等,如:拿 住對方的手,穿其「肩」、「頂」;擒住對方之臂,穿其「腰」、「胯」……等。
散打技擊時,要在「粘住」對方、或「擒拿住」對方之后,再變勢、變勁而穿擊之,可獲全勝矣。
「打弓弦」和「打弓背」法
在打手和技擊之「穿」字訣的用法裡, 有「打弓弦」和「打弓背」兩種方法。所謂 「弓弦」、「弓背」,是比喻對方的兩手和 兩肩。如與對方的左手搭手后,由左手的 接觸點到對方的右肩,形成一「弓」形狀區(qū) 域。此時由接觸點處,以「勁」經(jīng)對方胸 前,「穿」擊其右肩時,似沿「弓弦」路線 發(fā)勁,謂之「打弓?!?;如果由接觸點處, 以「勁」經(jīng)對方臂之外側(cè),環(huán)擊其右肩,似 沿「弓背」路線發(fā)勁,謂之「打弓背」。由 對左臂之內(nèi)外側(cè),「穿」擊其頭頂,也可比 喻為「打弓弦」或「打弓背」。這些「穿」 打的方法和名稱,都是前輩先師們留傳下 來的,語言樸素,方法精絕。
散打技擊時,必須先「粘黏」住對方的 來手,我用勢或勁制住其手臂之后,再變 勁「穿」擊之。順應(yīng)其勢,打其「弓弦」或 「弓背」,始可奏效矣。
釋「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
太極拳論曰:「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棺肪淙撝饕槍ν剖侄?。當與對方推手應(yīng)對時,對方之力尚未出,在接觸對方之始,即用「意」?jié)B入到對方的骨頭裡。其實道是入侵,是用「意」引自身之「氣」入侵,所謂:「意之所至,氣亦至焉?!谷肭謺r如果不用「意」而用「力」則謬矣。只有入侵之后,才能做到:「彼不動,己不動;彼若動,己先動。」入侵后既能「聽」也能「審」,自可順其勢而發(fā)打之。
「彼力尚未及我身,我意已入彼骨裡」,實際上也是「搶位」,用「意」「氣」 搶位,使對方很難察覺到我已入侵。由於我不用「力」而用「意」「氣」,則對方無法察覺我之虛實與動靜,自然受制於我也。
釋「舍己從人」
太極拳論曰:「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顾埖摹干帷梗瑧?yīng)解釋為「捨」。應(yīng)對時自己要「捨」掉甚么呢?就是要摒棄掉自己的主見。因為太極拳是以「應(yīng)物自然」為主旨的拳術(shù)。所謂「從人」,就是順應(yīng)對方的來勢而擊之。過去前輩先師們常說:「怎么來,就怎么打?!咕褪恰干峒簭娜恕沟囊馑肌?div style="height:15px;">
所謂舍己,并非真的「捨己」,是順應(yīng)來勢,伺機而動;乘虛而入,避實就虛;因勢利導(dǎo),后發(fā)先至,道樣理解才較為要當。能做到「舍己從人」才是太極拳最好的御敵之方法。故前輩先師們又教導(dǎo)后學(xué),不要「舍近而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