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東北野人參和棒槌鳥


 
在原始的山林里,生長著神奇的野生人參,采挖起來非常艱辛,而要挖人參更是有很多古老的規(guī)矩,參把頭就是這一行當?shù)膱?zhí)行和貫徹者。他具有忠厚守信、吃苦耐勞的精神,不畏艱難險阻、率領大家進山挖參的人,帶領大家是尋山、挖參、出貨,被人們尊稱為“參把頭”。
 
                      長白老林棒槌多,放山尋寶事來說
 
長白山區(qū)的人們把人參叫“棒槌”,把進深山老林尋找、采挖山參稱為“放山”。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放山。依不同季節(jié)稱為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夾扁兒市、大夾扁兒市、青榔頭市、花公雞市、掃帚頭市、黃落傘市、紅榔頭市,直到下枯霜為止。長白山區(qū)的勞動人民,在數(shù)千年的采挖山參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民間習俗,包括專用語言、行為規(guī)范、道德操守、挖參技術、各種禁忌、野外生存技能、專用工具、器物等。
放山人主要信仰山神老把頭。前者指的是老虎,后者是孫良,有些人合二為一,就是參把頭,是挖參的鼻祖。傳說,最早闖進長白山挖參的事山東萊陽人孫良,他和張祿一起挖參,張祿迷路后,孫良找了七天七夜沒找到,最后連累帶餓死在山里。后人因孫良心地善良,對朋友講義氣,特別尊敬他,就傳說他成了神,掌管著長白山,保護放山人不遇狼蟲虎豹。那些老放山人說,給山神老包頭升了紙祃,磕了頭,膽子就大了,有參把頭保佑什么也不怕。這是一種精神作用,揚眉有《參把頭》歌,細致地描寫了挖參的全部過程:
 


《參把頭》
揚 眉
長白老林棒槌多,放山尋寶事先說:
拉幫結伙耍單數(shù),能不能去把頭奪;
準備快當與花簍,薄斧手鋸輕鐵鍋;
進山先要拜山神,豬頭牛羊三牲羅;
康熙御封孫良爺,只坐樹墩不上桌。
虎走崗子羊走坡,壞了規(guī)矩禍事多;
棒槌鳥叫索撥棍,鹿角竹簽把土撥;
抬出土精砍兆頭,下山還愿吃白饃。
神山圣水出仙草,一兩黃金一兩貨;
能消百病強體魄,鶴發(fā)童顏百年活。

                       拉幫結伙要單數(shù),能不能去把頭奪

長白山綿綿山嶺,哪里有人參呢?俗話說:上有紫氣,下有地氣,地氣繚繞,人參最多。山參分布在區(qū)候在零下10度和零上10度之間,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排水通暢的崗地,有高大的落葉針葉混交林為上層,荊榛類小灌木林為中層,草藤決才茂盛為下層的棕色森林土或灰化棕色森林土壤中。
山參在燥熱的地方不容易長,故正南山坡很少;而東南的山坡朝有晨光,夕迎月光,比較多;北坡光線稀少,不利于植物生長,次之,西坡陰暗潮濕,再次之。一坡之中,崗頂旱澀,最少;坡中土地潮濕,較多,坡下積洼水多,次之。按海拔來說: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jīng)]有,800米以下有,400米到600米比較多。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
 
 


人參多生長在北緯40~45度之間,1月平均溫-23~5℃,7月平均溫20~26℃,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于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郁閉度0.7~0.8。人參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人參一般都長在黃沙土上,黃沙土即螞蟻蛋土,顆粒狀的,土頭較硬。這樣的土相,人參較好。黑土地都比較渲,長不住人參,不等長大多數(shù)都爛掉了。
人參的品味名稱:出土一年,只長三個小葉叫做“三花”;兩年生五個小葉,形似手掌叫巴掌;三年生兩個復葉,每個葉具有五片小葉的叫“二甲子”;四年生三個復葉的叫“燈臺子”;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加四復葉叫“四批葉”;五復葉叫“五批葉”,最多只能到“六批葉”。
放山的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稱說。按農歷講:“四月入山,謂之放芽草市;五月進山,謂之放青草市,六月尋山,參花正開,謂之跑紅頭”,是挖參的黃金季節(jié),稱為放紅榔頭市,或放紅頭子市,或放紅頭、放紅朵子。此時,參籽鮮紅,果實成熟,紅潤光潔,鮮艷奪目,棒槌雀一早一晚鳴叫,人參最易發(fā)現(xiàn)。所謂紅榔頭,是人參成熟時的一團紅籽兒,俗稱人參果,又叫棒槌花。
其實叫花并不是花,真正的人參花,細小如粟,如絲叢集成穗為紫色,雜以白色或青色,秋后結子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紅自落。人參籽兒表皮為紅色,如同雞腰子,中有一根細莖,合起來像個小榔頭,一個小榔頭里有兩個籽兒。七月花落,謂之放韭菜花。白露以后,霜花初落,人參夜哭朵黃,大多數(shù)放山者下山了,而富有經(jīng)驗的人還可以挖一個時期,謂之放黃羅傘,最后,葉都落了,只剩一個桿兒,謂之放蠟千。
放山之前組織幫伙叫拉幫。拉幫由“把頭”負責。把頭是一伙放山人根據(jù)民主原則推舉出來的領導者。當把頭必須具有豐富的放山經(jīng)驗和野外生存技能,并且懂山規(guī),講道德,守信用,還要有過人的地理和生物知識。一幫放山者大多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以上,忌二人、四人。講究“去單回雙”。放山人視人參為人,回來加上人參成雙數(shù),表達了進山挖寶、滿載而歸的美好愿望。
凡放山人中,必須有三個主要人物:一是把頭,俗稱頭棍;一是押隊的,俗稱邊棍;一是端鍋的。把頭是一把手,邊棍是二把手,端鍋的事“后勤部長”。老規(guī)矩定:上山拉幫組織必須是奇數(shù),而下山和參就是偶數(shù)。
參把頭由一位年紀大而富有經(jīng)驗的老挖參人擔任,他是組織者,也是挖參的技術指導。把頭必須心地公正,為大家所擁護。他熟悉山區(qū)地理環(huán)境,哪塊山場好,出過什么大貨,什么地方適合壓“搶子”,把頭心中都有數(shù)。一幫放山人是一個行動系統(tǒng),一切必須聽從把頭指揮,無論取得什么地點和怎么進行工作,或者遇到危險時的對付方法,都有他來決定。他遇事也和大家商量。把頭和大家共同勞動,挖到人參后又平均分配,對同行的人只有好處,并無剝削,和其他行業(yè)的把頭不同。所以,把頭也是對放山人的一種普通稱呼。以后,出現(xiàn)了替地主東家領工放山的把頭,給剝削者做爪牙,和前者的情況不能同日而語。把頭在串聯(lián)人一起去放山時,不能挑人,不論男女老少,放過山或是沒放過山的,只要他主動提出要求同去,就得允許他去,不得拒絕。

                      準備快當與背簍,薄斧手鋸輕鐵鍋

拉起幫伙第一件要做的事是準備放山專用的器具物品。放山的器具物品包括:
索寶棍,也叫索拔棍、索羅棍。五尺二寸長的木棍,不去樹皮,為的是雨天不滑,粗端用紅繩栓兩個青銅錢。紅色“辟邪”、醒目。銅錢禁用“道光”、“光緒”等帶“光”字的。它用來“鎮(zhèn)寶”,聽響聲便于彼此聯(lián)系。索寶棍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拔草尋參,兼用作拐杖和防身。索寶棍是放山的主要工具,放山人對索寶棍很珍視,認為其具有靈氣。
快當簽子,取鹿角順直的一段,削磨熏制成六寸長的簽子,用來挖參。這是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實踐蔡固定下來的專用工具。鹿角堅硬光滑,不吸水不霉變,不易劃傷人參。
 


棒槌鎖,一根三尺長紅線繩,兩端個各拴住一枚銅錢??飚敻?、快當鋸、快當剪子、快當鏟子。用樺樹皮和柳條編成的背筐,皮或布制的背兜。狍子皮,人睡在上面隔潮、保暖。攜帶輕便的吊鍋、碗、瓢等簡單的炊具餐具。火石、火絨。放山人的主食是小米,耐潮,營養(yǎng)高,好做易熟。
快當系列的放山工具:
 
1.刨土用的平板小鎬頭
2.拔石頭用的四齒鐵耙
3.拔粗根用的鹿角簽子
4.拔細根用的細竹簽子.
5.系棒槌用的乾隆通寶大錢和紅繩
6.剪草根用的短頭小剪子
7.拽拉用的山藤手鉤
8. 稱重用的黃銅提溜秤
9.自衛(wèi)用的鑌鐵短刀
10.月牙形狀的薄背斧子
11.刨馬子的短把手鋸
12.赤柏松的索撥棍

                 進山先要拜山神,豬頭牛羊三牲羅

昔日山鄉(xiāng)里的村頭的山神廟,供奉著老把頭的牌位,每當三月十六這一天,由百家長收錢買一口豬,一戶出一人,一起到廟上殺了它,讓山神爺、老把頭“領牲”。而后一戶一人都到百家長家吃席。過去三月十六是過了年以后的頭一個大節(jié),比過年看的還要重要,也是過三天,殺豬宰牛羊,凈吃好的。這三天是十四殺豬、修廟,十五成席,十六這天拿豬頭給老把頭上供,還給老把頭立旗桿、掛旗。棒槌營(參園子)更注重。東家還給長工放三天假,請老把頭回家過生日。
 


放山人進山要選黃道吉日,一般選在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較為吉利。進山里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爺老把頭。在老把頭府前上香許愿祈求山神爺,保佑放山期間平安,能挖到大山參。
一般都念叨一段俗嗑:
山神爺爺不要怒,把你子孫來保護;
山神爺爺開開眼,叫俺能夠拴大錢;
山神爺爺指指路,叫俺能夠砍砍樹;
山神爺爺樂呵呵,回去給您弄頭豬;
進山后,選擇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戧子(窩棚),用木桿支架作墻,枯樹皮代瓦防雨,里面鋪上草和狍子皮,作為放山人臨時的家。在地戧子東側用三塊大石頭搭作“老爺府”,不放排位。但心目中要有山神、土地、五道、老把頭四位神。給神上香一并上十柱香。晚間要在窩棚前點火堆,火堆能夠驅趕蚊蟲,防止野獸,去潮氣暖身,還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燒的柴禾要順著擺放,取順利之意。由把頭點火以示尊重。放山人每天從這里出發(fā),去不同的山林。

                       康熙御封孫良爺,只坐樹墩不上桌

過去把放山人搜尋人參叫壓山。壓山又稱開山、巡山、壓趟子、撒目草。壓山前,由把頭“觀山景”選定去哪片山林。壓山時,幫伙人員要分工,叫“排棍兒”。把頭為頭棍兒,中間的人稱腰棍兒,排在最外邊的稱邊棍兒。壓山時頭棍兒和邊棍兒邊走邊“打拐子”。休息抽煙時索寶棍要摟在懷里立著,不能放下。絕對不準坐樹墩,樹墩是老把頭的座位。遇到“錢串子”(蛇)是好事,預示著即將挖到大人參。傳說山東萊陽有一戶姓孫的人家,老兩口就一個兒子,取名叫孫良。這一年,萊陽一帶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人們把野外的草根和樹皮都吃光了,村莊里餓死、病死了好多人。孫良的母親也患上了癆病。鄉(xiāng)親們流離失所投奔他鄉(xiāng)。孫良聽說關東長白山出人參,就和家人商量要去闖關東。爹娘和媳婦聽說關東山高林密、滴水成冰、虎豹成群,死活也不答應??墒菍O良是個有志氣的人,說干啥就一定要辦成。家人沒有辦法,給孫良湊了幾個盤纏錢,便送他上路了。
 




他吃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長白山。深山老林里數(shù)不盡的獐狍野鹿,奇花異草,把個孫良樂得找根棍子一拄就放起山來。他一個人“放山”,這叫“單搓”,一連找了幾天也沒“開眼”。這天他正在林子里走,突然看見前邊也有個放山的。深山里人煙稀少,人見了人格外親。一打聽,這人也是山東萊陽人,叫張祿。經(jīng)過交談兩人還挺投緣,于是就摟土為爐、插草為香,結拜為生死弟兄。孫良比張祿大兩歲,孫良為兄張祿為弟。別看張祿年齡沒孫良大,可他放山的年頭多,很有經(jīng)驗。他就教孫良認識什么是幾品葉,什么是“刺官棒”(一種假人參),還給孫良講人參精變大姑娘的故事,還有許許多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說,在孫良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這一天,孫良和張祿分頭出去遛趟子,約好三天后回來見。孫良出了戧子走了一頭晌兒,在一個向陽坡上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人參。他樂壞了,一口氣兒挖了好幾棵,又在那兒的樹上刻了“兆頭”(記號),就捧著人參回到窩棚里去等兄弟張祿??墒且贿B等了三天張祿也沒回來,孫良擔心兄弟出意外,就出了戧子去找人。
茫茫林海,孫良走啊走,找遍了大山各處;他找啊找,找遍了河溝坡岔;可是到處也不見兄弟的蹤影。怕自己走丟,在明顯處做了記號。就這樣,孫良一直找了六六三十六天,連餓帶累,就昏倒在一塊大石頭旁。他醒來后,咬破手指在石頭上寫到:
家住萊陽本姓孫,
挑擔過關來挖參。
進山遇見好兄弟,
一起放山把貨尋。
不料兄弟麻達了山,
找不到兄弟不心甘,
三天只吃個喇喇蛄,
傷心欲絕丟掉了魂。
日后有人挖棒槌,
順著二道往上尋。
如果朋友迷了路,
我將當為引路神!
寫完,孫良就死在這塊臥牛石旁邊了。其實,他兄弟張祿也是走“麻達(迷路)山”最后死在山里邊了。
可是,孫良人雖死了??墒讌s直挺挺地靠著石頭不倒。為啥?他惦記著他的兄弟,死不瞑目??!
一伙伙進山放山打獵的人走到這兒,看見石頭上的字兒,都敬佩孫良的為人,山里山外迅速的傳頌他的故事。傳來傳去,一下子通過皇家的藥材采購的人員,傳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
“真有此事?”
“真有”。
康熙爺說:“快領我進關東山看看去!”
手下人不敢怠慢,就帶領康熙皇帝進了長白山。來到那塊臥牛石前,果然看見孫良的尸身立在那里??滴觞c點頭,自言自語地說:“此人勇敢忠義,我封他為山神爺老把頭,今后農歷三月十六就是他的生日?!?/font>
康熙皇帝話音剛落,就見孫良的尸體搖了三搖要倒下去??滴跤悬c奇怪,就命令手下人說:“快!放倒一棵樹,樹墩給他作凳子。”不一會兒,樹墩弄好了,孫良的尸體果然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刈谏厦媪恕?/font>
從此,孫良就成了受封的山神爺老把頭。每年農歷三月十六是老把頭的生日,挖參人、采山的、獵人、木幫都要放假,殺豬宰羊為山神爺過生日。山里的人也不坐樹墩,因為那是山神爺?shù)陌宓?,是祖師爺?shù)奈恢谩?/font>
后來,放山(挖參)、狩獵和伐木的人就崇拜孫良為祖師爺。

                       虎走崗子羊走坡,壞了規(guī)矩禍事多

放山人稱挖參為“抬棒槌。“喊山”“接山”栓快當繩的本質,是防止私心重的人私吞,是怕他裝在自己腰包里。在放山人流傳著“私心重不得好下場”的傳說。說有一個李聾子是個把頭,他帶人上山,自己看到一個大貨,偷偷的把“槍”快下了記住地方,想自己去挖。然后挖出一看,只剩一張皮了,棒槌走了。這是報應。
還有個傳說有個把頭在山上看見一個巴掌子頂了一蓬籽兒,斷定是六品葉轉胎,就沒喊山,準備自己上山挖走??上律胶蟮昧恕皢“驼Z”,心里明白,不能說話。臨死時只打手勢,伸出一只手,人們問:“五品葉?”他搖頭?!鞍驼谱??”他點頭,到晚上就死了。
 
 
                                
 
人參包子誰來背也有規(guī)定,發(fā)現(xiàn)人參者不背,由初把郎背,但是挖到五品葉必須由邊棍背,六品葉必須由把頭背。挖到大貨不能徑自回“搶子”,離“搶子”一百步的地方要叫棍,端鍋的一聽,就知道挖到大貨了。他馬上拿著香紙到老爺府等上了。大貨和小貨先在老爺府的東邊供上,然后把索撥棍插在兩邊,把頭在中間跪著,把頭說“老把頭你看看吧,這是你賞給我們的貨?!贝蠡镆黄疬殿^,感謝山參老把頭的保佑。供完了再把人參包子:“秘”起來。這個“秘”就是秘藏。有的不放在一起,一個人秘一個地方,他人不知道,防止壞人發(fā)現(xiàn)一鍋端。主要怕端鍋的偷走,也怕土匪搶走。如果放山人內部貪財,私自帶走大貨不告而別,稱作“起黑票”了。
搭的戧子下山時不拆,留給別人用。臨走時還要留下米、鹽和火種,以備救助他人。放山人講究平等、互助、友善。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xiàn)了淳樸的環(huán)保意識。
挖山人還有幾種職業(yè)道德:一是昔日看到三花、巴掌子、二甲子不能挖走,要留下來,并給他挪個窩,要在附近的樹上打個兆頭,這叫“爬山貨”,明手一見兆頭就會找到。遺憾的是,今人不講這些,不管大小全部挖走,甚至把地都翻一遍,連“夢生”也挖出。二是挖到大貨,把參籽留一半,撒播一半,不能全部帶回家,說那樣做“絕后”,即斷子絕孫。三是正在抬棒槌時,被另一幫放山人遇到了,叫做“碰棍”了,把頭主動的說“來,一塊拿貨,見面分一半。”在喊山時被另一幫聽到后“接山”了,也分一半。四是頭一天沒挖完,要打個記號,或者拉上“攔路繩”擋一下,另一幫見此應繞道而過。五是對迷路者或是遭到野獸侵害者,在得知信息后,要主動前去為別人排憂解難。由此觀之,放山人之間是講團結的,繼承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膫鹘y(tǒng)道德。

                             棒槌鳥叫索撥棍,鹿角竹簽把土撥

棒槌鳥多出自東北原始森林,以人參籽為食,每當棒槌(人參)籽紅了的時候,就互相呼喚著“汪剛哥、麗姑”,人們都管它們叫棒槌鳥。是采挖人參的向導,哪有人參哪有這種鳥。
棒槌鳥有兩種,一種稱之為“汪剛哥”,長約20多公分,淡黃泛綠色的胸脯,脊背呈灰色,鳴叫時多棲息在樹的頂端,發(fā)出清脆、悠遠的“汪剛哥”的鳴叫聲。另一種棒槌鳥叫做“李五”,比烏鴉小,頭部呈黑色,腹部灰白,羽翼間雜有白色,叫時發(fā)出“李五”、“李五”比較低沉的聲音。這兩種鳥都喜食人參的果實,而人參的繁殖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它們的功勞。因為他們食完果實以后,人參的種籽會隨著它們的糞便排在山林的各處。遇到適合的環(huán)境,這些人參籽便會生根發(fā)芽,成長為一株新參。
 
 
      




在長白山里有首民謠:要想挖參寶,得找棒槌鳥!這里面還有著一個凄美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個滿族小伙子叫汪剛,他和未婚妻麗姑在絕壁上發(fā)現(xiàn)一棵八品葉大棒槌,就年年把棒槌籽采下來,為鄉(xiāng)親們種棒槌。他們就是再窮,也舍不得挖那棵大棒槌。這事兒傳到了既貪財又好色的額真老爺那里。他設了一條毒計,說是給皇家進貢,硬逼汪剛去挖大棒槌。
在舊時帝王時代,官大一級壓死人,何況是給皇家進貢,可是那棵鄉(xiāng)親們賴以為生的大棒槌又萬萬不能挖。汪剛告別麗姑,在山里甩開額真派來跟蹤的狗腿子,攀上絕壁,采下棒槌籽種到山上,又挖了一棵園子貨,帶著下山。
額真帶著人用箭射死汪剛,一面派人用汪剛挖的棒槌上京進貢,一面領人去搶麗姑。麗姑自知難逃此劫,便爬上砬子,喊了一聲“汪剛哥!”就跳了下去。忽然,砬子下騰起一片紅光,從紅光里一先一后飛出兩只美麗的小鳥,先飛的叫一聲“汪剛哥”,后邊的就叫一聲“麗姑”,一直向以前汪剛種棒槌的地方飛去。
再說那個額真老爺,因為進貢的不是真正的老山參,被判了欺君之罪,滿門抄斬了。
從那以后,每當棒槌籽兒紅了的時候,那種美麗的小鳥就飛來了,互相呼喚著“汪剛哥,麗姑”,用尖尖的小嘴,叼起紅瑩瑩的棒槌籽,種到山上。鄉(xiāng)親們都說,它們就是汪剛和麗姑變的,有了它們,山上的棒槌才會永遠挖不完。因為它們是專門種棒槌的,在它們叫的地方又往往有棒槌,所以就把它們叫做棒槌鳥。
《參把頭和棒棰鳥》
揚 眉
棒棰鳥,棒棰鳥,棒棰小鳥,
翠綠的身姿呦飛翔山坳,
只要跟上你的身影,
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人參的紅果果。
咿呀咿,咿呀咿,咿咿呀咿,
你呀,叫我翻山又越嶺,
追尋你煽動的翅膀多勞累。
為了把你來發(fā)現(xiàn),
我日夜行走在大山里。
棒棰鳥,棒棰鳥,棒棰綠鳥
矯健的身姿呦落在林間,
只要發(fā)現(xiàn)你的身影,
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八錢的參寶寶。
咿呀咿,咿呀咿,咿咿呀咿,
你呀,叫我辛苦來找尋,
聆聽你那婉轉的聲音多么難。
為了把你來發(fā)現(xiàn),
我日夜吃住在大山里。
你呀,叫我翻山又越嶺,
追尋你那矯健的翅膀多勞累;
你呀,叫我辛苦來找尋,
聆聽你那婉轉的聲音多么難。

                    抬出土精砍兆頭,下山還愿吃白饃

 
發(fā)現(xiàn)人參喊山之后,首先要立即用棒槌鎖鎖住棒槌。棒槌鎖的紅線繩纏在人參的蘆頭上,用秸桿搭成房架子,意為給人參換個新家。放山人稱挖參為“抬棒槌”。“喊山”與“接山”后,把頭大步流星走過去,拿出快當繩把人參栓起來。
這是一種很神圣的儀式。用兩枚銅錢分別搭在插在地上的索寶棍或樹枝上,防止棒槌“跑掉”。然后選上風頭打火堆熏蚊子,防止動物靠近。隨即開始挖參。挖棒槌是很復雜的細活兒,一般由把頭來干。用手扒去人參周圍的亂草樹葉,開出“盤子”,用快當簽子仔細拔除人參周圍的泥土,從人參秸桿下面的蘆頭開始捋著挖,直到人參全部根須露出,任何細小的根須都不能挖斷。清理出來的每根人參須子都要隨時用原來的土掩埋防止剛挖出的人參水分流失。
人參挖出后,要“打參包子”。揭一大塊新鮮苔蘚鋪好,放上一些原來的土,用苔蘚把人參裹住,外面包上樺樹皮,用樹皮當繩捆好。這是放山人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保存人參的方法,用這種方法保存的人參日久不腐。放山人自覺遵守一條重要的行規(guī):“抬大留小”。紅榔頭市的時候,抬棒槌時要成熟的參籽兒散播到土里,長出參來留給后人。挖參之后,要把挖出參的(坑)用原來的土填平,并在上面插上樹枝,鋪好植被草皮。以利于恢復地貌,以后還有新的小苗拱出來。
抬出棒槌后,要砍“兆頭”。在抬參附近的紅松樹上削去一塊樹皮,左側按幫伙人數(shù)刻橫杠,右側按抬出人參的大小刻橫杠。用火燒去兆頭四周的松油,保證兆頭幾十年后都能看清。并且象征在今后的其他事宜都有好兆頭!
 


在挖到人參、下山的整個過程中,只許評論人參的形體和參齡,不準估計挖到人參的價值。也不能講價。講價視為心不誠,會影響今后的財路。為了表示誠實守信,挖到棒槌下山后,要到老把頭廟還愿答謝,說話算數(shù),絕不含糊,如意立德。通過這種儀式不斷增強人們的誠信意識。
下山回家后,還要殺豬到村頭的老爺府祭祀山神老把頭,再次表示感恩戴德。有的在廟前殺豬,蒸白饃,拿著豬頭、豬尾巴代表整豬去上供。這對開山時對山神老把頭的叩謝,也是一個回應.豬肉下水就在廟前開席無償?shù)慕o鄰居親友們吃。

                        神山圣水出仙草,一兩黃金一兩貨

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于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之一,是馳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貴藥材.。
人參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我國第一部藥學典籍《神農本草》就明確地記載了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址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的分類

栽培者為“園參”;野生者為“山參”;播種在野生狀態(tài)下自然生長的又稱“林下參”,習稱“籽?!?。多于秋季采挖,洗凈;園參經(jīng)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鮮根以針扎孔,用糖水浸后曬干,稱“糖參”;山參經(jīng)曬干,稱“生曬山參”,蒸制后,干燥,稱“紅參”。紅參:用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干燥后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guī)則方柱狀。功效:溫補。白參:多選用身短、質較次的高麗參,用沸水燙煮片刻,然后曬干。功效:性溫和。

                


 

人參的有效成分

人參中共分離出30余種人參皂甙(可以分為三組 ,即齊墩果酸組、原人參二醇組和原人參三醇組),分別稱為人參皂甙(注:X=0、a1、a2、a3、b1、b2、b3、c、d、e、f、g1、g2、g3、h1、h2、h3、s1、s2),尚有假人參皂甙F11等。皂甙為人參生理活性的物質基礎,在分離甙元時,由于稀酸的作用,分子側鏈部分的羥基和烯鍵環(huán)合而成人參二醇和人參三醇,人參二醇和人參三醇均是三萜類化合物。
有機酸及酯類,維生素類,甾醇及其甙類。
外,人參尚含有:腺苷轉化酶、L-天冬氨酸酶、β-淀粉酶、蔗糖轉化酶;麥芽醇,廿九烷;山柰酚、人參黃酮及銅、鋅、鐵、錳等二十多種微量元素。
人參的莖葉的皂甙成分,基本上和根一致。參須、參芽、參葉、參花、參果等的總皂甙含量,比根還高,值得進一步利用。

           能消百病強體魄,鶴發(fā)童顏百年活人參性味歸經(jīng)

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

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食用服法

中國食用人參的歷史悠久,對它的神奇功效也是推崇備至,據(jù)史書記載:人參對人體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功效。它的食用方法很有講究:
(一)燉服。將人參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于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二)嚼食。以2~3片人參含于口中細嚼,生津提神,甘涼可口,是最簡單服用方法。
(三)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視個人體質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四)沖茶。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后即可服用。
(五)泡酒。將整根人參可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六)燉煮食品。人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一定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瘦肉、小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服用宜忌

(1)、人參不可濫用。人參是一種補氣藥,如沒有氣虛的病癥而隨便服用,是不適宜的。體質壯實的人,并無虛弱現(xiàn)象,則不必進服補藥,妄用本品。如誤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導致閉氣,而出現(xiàn)胸悶腹脹等癥。有些人認為人參是一種補品,以為吃了對身體總有好處,這是錯誤的想法。無論是紅參或是生曬參在食用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過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節(jié)變化,一般來說:秋冬季節(jié)天氣涼爽,進食比較好;而夏季天氣炎熱,則不宜食用。
(2)、服用人參后忌吃蘿卜和各種海味。古醫(yī)書講蘿卜“下大氣,消谷……”。現(xiàn)代研究蘿卜消食利尿,與古代觀點相同,人參大補元氣是其最主要功能。這兩者,一個大補氣,一個大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一忌。
(3)、忌飲茶。服人參后,不可飲茶,免使人參的作用受損。
(4)、無論是煎服還是燉服,忌用金屬炊具。
(5)、人參忌與葡萄同吃營養(yǎng)受損,葡萄中含有鞣酸,極易與人參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沉淀,影響吸收而降低藥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