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畫作于1892年 現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深淵》(又名:夏天的傍晚)取材于民間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磨坊主的女兒與一青年農民相愛,而女兒的父親堅決反對。設法買通征兵局,結果青年給抓去當了兵。(舊時俄國的兵役制是終身的)姑娘聞訊深感絕望,便從該橋跳入水潭。
138、《白樺林》 【創(chuàng)作者】列維坦(1861-1900年) 俄國
在這幅《白樺叢》中,列維坦嘗試描繪陽光照在樺樹林中的光感和空氣感,具有鮮明的印象派畫風。 139、《白樺林》【創(chuàng)作者】庫茵芝(1842-1910)俄國
現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庫茵芝在1880年舉辦了一次只展出一幅畫的展覽會,展出的作品是他的名作《第涅伯河上的月夜》,轟動了彼得堡城,每日參觀者擁擠不堪。一年后庫茵芝又舉辦了一次只展出獨幅作品的展覽會,這幅作品便是《白樺林》。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樸樹的校園民謠《白樺林》,或許就是從中獲得靈感呢?
140、《近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創(chuàng)作者】蘇里科夫(1848-1916年) 俄國
此畫作于1881年 藏于特列恰可夫畫廊
《近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事件。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fā)生了近衛(wèi)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后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zhèn)壓了這次兵變。當時的俄國近衛(wèi)軍代表了維護宗法制度的古俄羅斯,而彼得大帝和已經歐化了的軍隊,則代表了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俄國。在他們尖銳的斗爭中,雙方都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斗爭。蘇里柯夫抓住了這兩種勢力對峙的中心點,在1878年開始繪制《近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為了畫好這幅畫作,蘇里柯夫閱讀了大量相關歷史文獻,幾次到博物館研究實物資料。花了3年時間,才完成了此畫。
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墻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地面上滿是泥漿,被車轍壓過的泥溝反射著漿水的痕跡,這是一個剛下過雨的泥濘的早晨。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人物眾多。處在構圖中心的是近衛(wèi)軍和前來與他們訣別的親人們。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wèi)軍家屬圍繞在6個即將臨刑的近衛(wèi)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彼得大帝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畫面右側,他威嚴地注視著前方,親自監(jiān)督處決“謀反”的近衛(wèi)軍。在他背后,是隱約可見的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他的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jié)和他的寵臣。近衛(wèi)軍這時已被帶上了手銬,握著罪人臨刑前點燃的蠟燭,將依次走上絞架。遠處騎在馬上監(jiān)督執(zhí)刑的彼得大帝,以及他周圍的外國公使們,嚴肅傲慢地等待著。在近衛(wèi)軍中,中間那個戴紅帽,長著褐色頭發(fā),目光兇狠,望著遠處彼得大帝的近衛(wèi)軍,是個無畏而不屈服的哥薩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頭上裹著紅頭巾的小女孩,她位于畫面的中心,手將要抬起來指向前方,眼神焦急而憂愁。小女孩稚嫩的臉龐和這個陰郁肅殺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
《近衛(wèi)軍臨刑的早晨》、《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zhèn)》、《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蘇里柯夫歷史畫的“三部曲”。
141、《女貴族莫洛佐娃》【創(chuàng)作者】蘇里科夫(1848-1916年) 俄國
蘇里科夫畫中的莫洛佐娃是個真實的人物,她是顯赫的波雅爾,又是舊禮儀派的忠實信徒,曾向舊禮儀派領袖阿瓦庫姆提供物質幫助,1671年根據沙皇的命令被逮捕,最后死于被幽禁的修道院中。蘇里科夫所描繪的是這位女貴族被押解通過莫斯科大街的情景。畫面上的莫洛佐娃纖巧動人,她的面部既因為激動而顯得很美,又由于狂熱的目光和苦修造成的癟陷和灰白而顯得可怕。畫家通過這樣一個歷經苦難但仍堅信自己是在為俄羅斯斗爭的人物形象,再一次出色地表現了俄羅斯民族精神和俄羅斯歷史發(fā)展中的悲劇。
142、《干草車》【創(chuàng)作者】康斯泰勃爾((1776年--1837年)英國
《干草車》是康斯泰勃爾的成名作。
在《干草車》中,康斯泰勃爾描繪了這樣一個單純的農村生活場景:在一個夏末的下午,一輛運干草的馬車正在渡河。馬車邊兩個押車的馬車夫正在小心翼翼地驅趕著,吆喝著淌水而行的強壯的馬。粗木制成的干草車上,干裂的木輪和結節(ji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四個輪子上磨損的印跡,說明這輛干草車已經使用了很多年了。淺淺的河水只漫過了輪子的很小一部分,我們還能看見河里的幾塊石頭。干草車慢慢地向前邊的紅頂磨坊走著,濺起了點點水花。一只狗在河邊的小路上走著,忍不住望了一眼河里的馬車。河邊開滿了野花,樹木在微風中搖曳。遠處的田野已經泛出了金黃色的光芒,一些樹的葉子也已經變黃了。天空中不同色彩的云朵像天鵝絨似的在飄浮滾動,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麗的天空、古樹和房舍,使鄉(xiāng)村更顯得寧靜。
143、《麥田》【創(chuàng)作者】康斯泰勃爾((1776年--1837年)英國
《麥田》又叫《鄉(xiāng)村小徑》,是畫家本人非常喜歡的一幅畫。畫里的情節(jié)有當地人的生活情趣:一群羊正在綠樹蔭蔭的小路上走著,后面跟著一條牧羊犬。身穿紅背心的放羊少年因為太渴了,就趴在池塘邊喝水,他把帽子放在手邊,這樣隨時都能抓起來趕路。池塘邊的土坡上大樹林立,雜草叢生,還夾著芳香的野花。土坡下的樹影里,有一大一小兩頭毛驢在吃草。小路延伸的方向,是一大片等待收割的金色麥田,一個農夫正從麥田走來。天空翻滾著大朵的白云,陽光透過云層灑滿大地。
144、《晨間散步》 【創(chuàng)作者】庚斯博羅(1727年--1788年)英國
《晨間散步》是庚斯博羅晚年的名作,畫家以柔和的筆觸、淡雅的色彩來描繪人物輕松悠閑的心情。
145、《藍衣少年》【創(chuàng)作者】庚斯博羅(1727年--1788年)英國
作于1770年;藏于美國圣馬力諾·漢丁頓美術館。
這件油畫作品是庚斯博羅的代表作品之一,這也是他的一個壯舉。因為藍色為冷色調,一般最好不要在繪畫中使用。但庚斯博羅的這件作品卻是一件以藍色為主調的作品,但這件作品卻沒有一點令人不適之感,反而使人感到出奇制勝;這活潑、跳躍的藍色綢緞,這變幻莫測的衣紋、高光;這不落俗套的藍色調與含蓄、變換豐富的黃灰、藍灰、綠灰、紅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諧對比。這充分展現了庚斯博羅高超的繪畫技巧和用色水平。
146、《梅杜莎之筏》【創(chuàng)作者】席里柯(1791年--1824年)法國
創(chuàng)作于1819年
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fā)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人物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
背景介紹:1816年7月,法國政府派遣巡洋艦“梅杜薩號”,載著400多名官兵及少數貴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領艦隊的是一名缺乏實際能力的艦長,由于他指揮錯誤,在途經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時不慎擱淺,造成了慘重的災禍。
147、《九級浪》【創(chuàng)作者】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1900年)俄國
此畫作于1850年 存藏處: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九級浪》是一幅表現驚心動魄的海上巨大風浪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海浪,一層高過一層,充分顯示出人們與大自然英勇搏斗的壯烈場面。從畫面的構圖安排上看,畫面中的中下方是一根被暴風吹倒、并且被卷入海中的一根巨木,巨木上坐著幾個體格健壯的人,他們正在與海浪坐著頑強的拼搏。畫面的中下方是一層層波濤洶涌的海浪,正在試圖吞沒掙扎中的人們。畫面的上方是昏沉沉的暖紅色,陽光被濃云所遮擋,只顯示出一片眩暈的白光。整個畫面以暖紅色為主色調,充分顯示出慘烈及驚心動魄的視覺效果。
148、《狂暴的海濤》 【創(chuàng)作者】艾伊瓦佐夫斯基(1817年-1900年)俄國
創(chuàng)作于1868年, 存藏處: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這幅畫描繪的是海上驚濤駭浪的險惡場面,既充滿著恐懼,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像一首情緒高昂的詩。這是畫家靠自己驚人的記憶力和對海的深刻理解而完成的。因此他所有的海景大多是真實與想像相結合的產物。
149《阿爾卑斯山的雪崩》 【創(chuàng)作者】盧泰爾堡(1740-1812年)英國
此畫作于1803年 存藏處:倫敦 泰特美術館藏
這是一幅以嚴謹的手法描繪阿爾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風景畫。畫家十分注意造型與色彩的關系,近景的暖色與中、遠景的冷灰形成對比,產生了縱深的空間感,塊狀的山巖造型及不同斜線的構圖,造成了雪崩的動感與恐怖氣氛。畫家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雪崩的奇異與壯觀景象,形象地表現了山崩地裂、氣勢逼人的自然威力。
150、《肯特海灘》【創(chuàng)作者】居丹(1802-1879年)法國
創(chuàng)作于:1827年 巴黎 馬里內博物館藏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怵目驚心的瞬間:《肯特的海灘》描繪的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浪中即將傾復的帆船,人們紛紛逃離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濤洶涌,人們在掙扎。在黑白兩色的對比中,表達的是生命與意志的不可戰(zhàn)勝。
151、《維蘇威火山爆發(fā)》【創(chuàng)作者】勒魯(1829—1900年)法國
創(chuàng)作于:1881年 存藏處:第戎美術館藏
1879年8月23日,維蘇威火山爆發(fā)。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刻畫了維蘇威火山爆發(fā)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絕望。遠處是黑暗中爆發(fā)的火山,滾滾的塵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著白衣逃難的女性。這幅作品運用古典的手法,刻畫了女人們的表情與神態(tài),體現出古典式的理性與嚴謹。
152、《??撕舆叺哪シ?/font>》 【創(chuàng)作者】雷斯達爾(1629—1682)荷蘭
創(chuàng)作于:1670年,現藏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雷斯達爾是十六世紀荷蘭著名的風景畫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約500幅風景畫,但他一生貧困,最終死于救濟醫(yī)院。當時幾乎無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十九世紀才受到人們的重視。他的風景畫以構圖緊湊宏偉、描繪精細著稱。
《??撕舆叺哪シ弧肥撬钪拇碜?。它描繪了典型的荷蘭風光,那十六世紀普遍流行的用風力作動力的磨坊,好像一個巨人屹立在埃克河邊;河面上的船只和大面積的云層,使畫面保持了力的平衡。整個畫面給人以寧靜而又充滿生氣的感覺,但對色彩的重視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這也正是古典風景畫的特點和它的局限。
153、《白嘴鳥飛來了》【創(chuàng)作者】薩符拉索夫(1830年--1897年) 俄國
作品創(chuàng)作于1871年,現藏于特列恰可夫畫廊
這幅作品在當時是一幅引起強烈轟動的風景畫作品?!栋鬃禅B飛來了》在第一次巡回展覽會上展出時,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興趣和反響,成為當時畫壇議論的中心。畫面中所展示出來的分為三重景色,近景部分是幾棵哦娜多姿的樹木,在樹木上棲息著幾只白嘴鳥,中景部分是幾間農舍,農舍的外邊是一圈圍著小屋的柵欄,整片房屋布置錯落有致,有著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村味道。畫面的遠方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讓畫面更有一種廣闊、空靈的視覺效果。從畫面上的色彩來看,畫面上方談藍色的天空飄著一層淡紅色的薄云,淡紅色的薄云帶來一絲絲暖意,近景部分的雪地正在悄悄的融化,顯示著春天已經來臨??傊_符拉索夫的《白嘴鳥飛來了》這幅作品不管是從構圖上、還是從造型以及色彩表現上都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
154、《艱難的行走》【創(chuàng)作者】烏德(1848-1911年). 德國
作品創(chuàng)作于1890年 存藏處:慕尼黑新繪畫館
《艱難的行走》表現的是在泥濘的雨天,一對相依為命的夫妻艱難地行走在鄉(xiāng)村的路上,他們雖然年青,但是等待他們的未必是樂觀的前景。茫茫的雨霧,預示著他們依然艱難的命運和茫然的未來。顯然,作為現實主義畫家的烏德,對于這對艱難行走的青年夫婦,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155、《林蔭道》 【創(chuàng)作者】霍貝瑪(1638-1709)荷蘭
創(chuàng)作時間:1689 年 收 藏: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此圖展現了鄉(xiāng)野的美麗風光,畫面上寧靜的鄉(xiāng)間景致看似平淡,卻耐人尋味,使觀者心曠神怡。對稱的小樹于平穩(wěn)中見動感,隨小道向前遠望還能看到左旁的教堂尖頂,右旁兩幢高頂茅屋,車轍印在泥濘的村道上,表現出一種正在延續(xù)著的平靜而艱難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畫面的天空則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這幅畫中還帶著一種憂傷的諷刺意味,長長的林蔭大道在灰暗的地平線處消失到一點,畫中這種憂傷的諷喻也是霍貝瑪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156、《圣女貞德》 【創(chuàng)作者】勒帕熱 (1848-1884年) 法國
貞德是法國香檳與洛林交界處東列米村一個篤信宗教的農民家庭的少女,1428年自稱受到上帝的啟示,向當時尚為王子的查理(后為法王查理七世)要求率軍抗擊占領法國北部的英國侵略軍,得令后她帶領7000法軍,奮勇出戰(zhàn),以少勝多,重創(chuàng)敵人,解除城圍,保衛(wèi)了南方國土,被譽為“奧爾良姑娘”。后被勃艮第人出賣給英軍,為雷恩教會在火刑柱上燒死。
勒帕熱畫中描繪的是貞德正在父親的花園中游玩,突然聽到上帝啟示她的情景。畫面上貞德在側耳傾聽神示,背后隱約可見上帝和天使的形影。
157、《垛草》【創(chuàng)作者】勒帕熱 (1848-1884年) 法國
《垛草》是勒帕熱的一幅代表作。1973年3月,這幅畫與《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展》一起曾在我國展出,也許看過畫展的人們至今仍記憶猶新:那因“垛草”而勞累過度躺在草地上酣睡的農夫,他好像剛剛吃過妻子送來的飯,用草帽蓋著臉正在享受著這片刻的輕松;年輕體壯的少婦默默的坐在丈夫的身邊,長期生活的艱難使她顯得疲憊不堪,神色已變得象老年人一樣呆滯而默然……
158、《雪中獵人》 【創(chuàng)作者】勃魯蓋爾(1525-1569年)尼德蘭
作于1565年;藏于維也納藝術史美術館
這件作品描繪的是布滿皚皚白雪的冬天,獵人打獵歸來。作者的視角應該是從山上面俯視。遠景是在兩塊結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魚,點景式的小人物打破了荒涼與沉寂。山坡和地平線都以對角線形式交叉組合畫面,從而構成伸向低谷的變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當的遠近透視處理,使畫面具有深遠的空間感和空氣感。畫面動靜處理十分巧妙。濃重的樹木類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蓋著沉睡的大地,肅穆寧靜,而穿越于林間的獵人和機靈的獵狗、遠處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飛翔的小鳥,使沉靜的山野充滿生機。畫家基本上是采用黑白灰色調的對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氣和光,給人以寒冷且透明的感覺。菠蘿蓋爾并非農民,但他卻把自己融入到農民當中,用他的全真心去描繪真是的農民的生活,所以被譽為農民畫家,成為了尼德蘭民族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創(chuàng)始人。
159、《盲人引路》 【創(chuàng)作者】勃魯蓋爾(1525-1569年)尼德蘭
作于1568年 現藏于那不勒斯國立博物館
《盲人引路》是16世紀歐洲繪畫頂峰作品之一。畫中描繪了這樣一幅生動的場面:六個瞎子互相扶持著,沿著畫面對角線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動,卻不知已陷入險境:領頭的瞎子已跌入壕溝,緊接著的一個被牽動著失去了平衡,等待其他瞎子的將是同樣的命運。畫中滲透著畫家對尼德蘭革命的失望和對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具有人生和社會的普遍意義。
這幅畫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人物表情的生動刻畫,及背景畫面的清新淡雅,寧靜和諧,人物與背景形成強烈的反差,更加深了畫中人物的悲劇性。
160、《1808年5月3日的槍殺》 【創(chuàng)作者】戈雅(1746-1828年) 西班牙
《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以令人震驚的真實性展現了當時發(fā)生的一切。茫茫夜空下,在馬德里皇宮附近的太子山旁,法國士兵正在處決被他們抓來的起義者。躺在地上的鮮血之中的,是已經被處決的起義者。而法軍拿槍對著的是正要被處決了的另一批起義者。這些正在面對死亡的人是畫面的焦點,他們跪在地上,等待著死神的降臨。一個身穿白色上衣黃色褲子的男子舉起了雙手,即將到來的死亡讓他感到有些驚恐。白衣男子旁邊的農民,有著飽經風霜的面孔,他神情堅定地望著夜空,無懼無畏。農民旁的一位起義者,則在做最后的祈禱。這樣赤裸裸地面對死亡讓一些人已經不能承受,他們只好痛苦地用雙手遮住眼睛。地面上的燈籠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照射著,造成一種動蕩不安的氣氛。執(zhí)行槍決的法國士兵只露出背影,他們端著槍正在瞄準。遠處在黑暗中的馬德里,既是現實情況的真實寫照,又象征著當時的西班牙正處在黑暗統(tǒng)治之中。
161、《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創(chuàng)作者】懷斯(1917年 -- 2009年)美國
此畫已成為美國的經典代表畫作之一,現由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使懷斯成為家喻戶曉的寫實畫家。作品描繪的是患小兒麻痹癥的克里斯蒂娜·奧爾森拖著身子,用腰部以下肢體在美國緬因州廣袤的玉米田中爬行的背影,所呈現的孤寂與堅強讓世人備受感動。“她像一只蟹一樣。”懷斯生前回憶。對懷斯而言,她是一個高貴的、有尊嚴的模特,拒絕使用輪椅,寧愿在污穢中生存也不愿意被人撫養(yǎng)。圖中冷漠地高居于山坡上的房子奧爾森之屋今日已變成緬因州的旅游景點之一。
162、《在森林的草地上》【創(chuàng)作者】漢斯·托馬 德國
【創(chuàng)作年代】1876年【存藏處】 法蘭克福 施泰德爾藝術研究院
畫家以寫實的手法,抒情的色調,描繪了在森林草地上摘花的女孩。綠色的草地,濃郁的樹林、飄曳的白衣裙,正是畫家所追求的“理想中的繪畫”的境界。
163、《蒙馬特大街冬天的早晨》【創(chuàng)作者】畢沙羅(1830年—1903年)法國
進入晚年的畢沙羅經常從旅館上居室的窗口俯視描繪街景,這幅《蒙瑪特大街》便是畢沙羅在1897年養(yǎng)病期間完成的作品。
畫面中,成排的高大建筑與街道慢慢向遠處延伸直到消失。畫家在作畫時的觀察點較高,寬闊街道上的人群與馬車的體積很小,所以只是憑著感覺概括的以一種“點”的筆觸將移動著的物體表現出來。這種“點”筆觸的運用和對靜止物體的強調表現,加重了整個畫面中人群與馬車在街上移動的感覺。
最初的印象派畫家的生活都非常窘迫,因為他們的畫作不被世人承認,無人購買。畢沙羅的生活也是如此,他的家庭負擔很沉重,子女又多。為了糊口,他只得不斷地去求助畫商,一家家跑。盡管身體極度疲乏,也不肯去花錢搭公共汽車。
164、《巴黎盧森堡花園》 作者:大衛(wèi)(1748-1825年)法國
存藏處:巴黎 盧浮宮
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致的藝術感覺,描繪了盧森堡花園一角的景色。在橫線、斜線交錯的畫面中,插入茂密的樹林與整齊的樓房,顯得空間遼闊深遠,空氣清新,鄉(xiāng)間的生活樸素而又自然。它反映了達維德作為革命藝術家的某種心態(tài)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