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按:我曾在啟明書法博客發(fā)布過一篇文章,題目為《五一去文港看毛筆不愧為華夏筆都》,里邊詳盡地講了我五一期間在文港的所見所聞,其中就包括我在淳安堂李小平老師毛筆制作現(xiàn)場所拍攝的一組照片。
在黃簡講書法初級教程中,黃簡老師也有專門拿一集來講毛筆的制作流程,下邊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啟明專用分割線——
古代有許多書法家自己制作毛筆,比如韋誕、張芝、王羲之、智永等等。毛筆對于書法家來講,好象武士的寶劍,必須精益求精。但現(xiàn)在很多人沒見過毛筆是怎樣做出來的。如果你了解一點毛筆制作的過程,對于你今后選擇毛筆必定有很大的幫助。
4.1備料——水盆作業(yè)。
第一步就是備料,就是準(zhǔn)備毛料。中國選毛是在水盆中做的,這是非常細致的工作。
水盆作業(yè),除了一盆水之外,主要工具就是骨梳。通常用牛肩胛骨制成,可以梳理毫毛,也可以用作拍齊毛根,等等。
采毛,就是把毛從皮板上拔下來。然后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時消毒,這一就步叫熟毫。(啟明按:這個在石灰水中浸泡的時間需要把握得很好,如果浸泡太久會導(dǎo)致毛料的使用壽命變短。)
第三步很關(guān)鍵,稱為選毫,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級。一根毛,好像一個皮口袋,它分為三層。這口袋本身,就是皮質(zhì)層??诖锩婢褪枪撬?,呈纖維狀,這是髓質(zhì)層??诖耐饷妫绪[片,稱為鱗片層。毛尖填實的部分,稱之為穎,行內(nèi)人稱為黑子。毛的彈性,和皮質(zhì)層的厚薄,以及穎的長短有關(guān)。
真正完好的毛,是圓潤挺拔的,一百根中只有三五根。其他往往是有缺點的,譬如開叉,沒有尖鋒,毛桿損傷、彎曲等等。選毫?xí)r,在水盆中反復(fù)梳洗,逐根挑選,剔除有缺點的毛,然后按色澤、軟硬、長短、粗細等分類,這是非常精細的工藝。
據(jù)行家說,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筆的毛料,大約只有四兩,其中帶“黑子”的不超過一兩六錢。一個優(yōu)秀的揀毛師傅,可以把這四兩筆料,按照長短、粗細、硬軟,分為十個等級,用于毛筆的各種部位。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紫毫筆》一詩:“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睂懗隽诉x毫的艱難。
接下來的工序是除絨毛,一手捏緊毛料根部,一手以骨梳梳理,剔除絨毛。一根毛有三層,所謂絨毛,就是最外面的鱗片層。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毛桿外壁不是光的,而是如鱗片狀的。毛筆能儲墨,就是這些鱗片阻止墨汁一下子流下來,梳理之后,這些鱗片一部分會梳掉。但是要注意,如果全部鱗片脫落,毛桿就變成光溜溜的,墨汁就儲不住,流速會很快,所以,鱗片不能太多,也不能沒有。你自己買了一枝毛筆,不要整天的去梳它了。
接下來的工序,是齊毛鋒。齊毛鋒就是排齊毫毛的尖端,將毛對齊骨梳的一邊,一手壓住毛鋒,另一手輕輕往后拉,如此反復(fù)進行,把毛鋒排整齊。
毫毛有兩端,一端是尖鋒,尖鋒排齊了,成為一片,但是,這時候毫毛的另一端,就是毛桶,還沒有整齊。
所以呢,就是要根據(jù)所需要的長短,切齊毫根。這樣一來,每根毫毛的長度都一樣了。
切齊毫根以后,一手抓住毫尖部分,一手用骨梳,梳理毫根,把里面的斷毛、碎毛都梳出來。
4.2 配料
毛料準(zhǔn)備好以后,就要進行配料,心目中你要做什么樣的毛筆,是軟的還是硬的,是長的還是短的,派什么用,寫什么字,把各種毛搭配起來,這就是配料。(啟明按:比如啟明定制的清泉毛筆的配料比例就是:羊毛 85%、12%豬鬃、3%尼龍,綜合下來,毛筆軟硬適中,很適合書寫,而且很多細微的筆畫也能輕易做到)。
配料主要分兩部分:主毫用來做筆心,那就要搭配一些硬一點的毛,副毫用來做被,軟一些關(guān)系不大。
配毛料不宜太多太雜,通常是兩種毛到四種。歷史上有一篇文章,傳為王羲之寫的,實際上并不是,叫《筆經(jīng)》。《筆經(jīng)》說到副毫的搭配,它是:先用人發(fā)杪數(shù)十莖,雜青羊毛并兔毳,這里有個注解:凡兔毛長而勁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齊平,把三種毛排整齊,你看這配方就是用三種毛。人發(fā)杪,就是細小的頭發(fā),還有青羊毛和兔毳。
杭州沙孟海先生所用的毛筆,筆心里面除了短毛,還加了幾根豬鬃,豬鬃又硬又粗,不能單獨做筆。把它劈成四根,夾入筆心,可以加強彈性。
啟功先生八十六歲時所用的毛筆,配搭的毛料比較多。據(jù)李兆志先生《啟功和筆工》一書介紹:先用細光鋒、粗光鋒和老光鋒為主料(這三種是粗細不同的羊毫),又摻加少量的貉子針毛,用苘麻和豬鬃等做襯墊。這么一來,就是用了了羊毫、貉子針毛、苘麻和豬鬃,一共是四種毛。
毛料配好,要充分的混合均勻。這是已經(jīng)切去毛根、配好毛料的羊毫毛片。做毛筆的準(zhǔn)備工作,到此就大致完成了。
4.3 卷筆心,加被。
毛料準(zhǔn)備好,接下來就正式開始做筆頭。就散卓筆(啟明按:關(guān)于什么是散卓筆,請參考啟明書法博客的另外一篇文章《古代毛筆是怎樣的?你是用有心筆還是散卓筆?》)而言,筆頭只分兩個部分:一是筆心,二是被。
這里要用到一個工具,叫蓋筆刀。
你看這個示意圖,用蓋筆刀挑出所需的一層毛片。
然后把這個毛片卷起來,那就一個筆心完成了。
這是狼毫的毛片,跟卷好的筆頭。
然后加被,在散卓筆中,被只是一層薄薄的毛料,而且大多是單一毛料,不用混合其他的毛,被的毛長,普通就是比筆心短一點。這要介紹湖筆,它不但是把筆尖對齊,它實際上是對齊毛穎。這是非常有特點的一種制作工藝。被既可以保護筆心,又有潤色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你想筆工師傅每次挑一層毛,無論經(jīng)驗怎樣豐富,總會出現(xiàn)微小的分量差別。
這是我定制的同一批筆,你可以看到左邊這一支筆頭比較飽滿,右面這一支比較瘦弱。你買毛筆的時候,也要拿幾支毛筆比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
4.4扎筆頭。
筆頭做好,要等筆頭干透,然后用線扎緊。如果筆毛不干,里面是濕的,將來毛筆就會發(fā)霉斷裂。這一步最難的就是扎出來的筆頭,必須是絕對的圓形。所以,捆扎的時候,用力要均勻,有輕重就會變形。
捆扎筆頭的工具,從左邊數(shù)過來有:酒精燈,敲筆尺,松香,蠟線。
酒精燈是用來融解松香的,為什么要用松香呢?要求筆頭底部平整,沾上松香就可以固定毛根。
我曾經(jīng)拆開很多筆頭做研究,看看師傅究竟扎幾圈。通常是兩圈,也有三圈的,大筆就會扎四圈。
毛筆中心的毛,日本稱之為命毛。如果外層的副毫掉了幾根,問題不大,命還有。如果命毛掉了,那怕是一根,災(zāi)難就開始了,因為他會不停地掉,終于沒有命了。
所以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quán)說:凡縛筆頭極緊,一毛出,即不堪用。你掉了一根,它就開始松動。
據(jù)韋延《筆方》所載,韋誕制筆,筆心就先要捆扎一次,加副毫后,還要扎一次,就里外要扎兩次。扎兩次還不算,每次捆扎的圈數(shù)很多,要扎出一個“筆項”來,所謂“項”,本義是頭頸的后部。筆頭的后面要扎出一個項頸來,這當(dāng)然不容易掉毛了。
我很希望師傅可以多扎幾圈,最好像韋誕筆那樣,筆心扎一次,加被以后再扎一次,我想那樣安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