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打滾的傳說
說到這撒歡,有這么一道菜卻是十分的應(yīng)景,那就是---“驢打滾”。沒吃過的朋友,一定有些發(fā)懵,這打滾的驢是個啥,跟驢肉火燒又是什么關(guān)系?那就聽蜜汁君慢慢給你說道說道。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著名的滿族傳統(tǒng)小吃。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是因為在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已經(jīng)不知其正名了。
以黃米面或黃豆面為原料的驢打滾,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是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驢打滾源于滿洲,因為滿族狩獵生活的原因,經(jīng)常早出晚歸,由于吃粘食比較耐餓,所以養(yǎng)成了習(xí)慣。滿族人建立清朝政權(quán)之后,又將這種飲食帶到了宮廷,驢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至今被人們所喜愛。
光說不練假把式,相信很多人對這種甜食沒有抵抗力,親自下手試一試才是真把式。傳統(tǒng)的驢打滾據(jù)說還加入了許多其他的配料,例如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不過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有些難度,那我們就來試試簡單點的。
第一次聽到驢打滾三個字
還是去年叔叔從北京出差回來
特意給我們帶了 驢打滾 這個特色糕點
當時聽到這個名字就迫不及待的打開
一股濃濃的香味撲面而來
急急地咬上一口
細膩濃郁的面點米糕味充裕滿口
真的是回味無窮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tǒng)小吃之一
起源于清朝光緒十四年慈禧統(tǒng)治時期
驢打滾原名叫豆面糕
是慈禧非常愛吃的食品之一
1888年5月8日
慈禧帶心腹游玩頤和園后回到自己的住處儲秀宮
此時頓感饑餓
責(zé)令總管李蓮英通知御膳房趕快備餐
在御廚緊張忙碌之后
由當班小太監(jiān)小驢兒承上
李總管不停催膳
慌忙中太監(jiān)小驢兒不慎將豆面糕掉入面缸
不知所措的小驢兒撿起來就跟著李總管送了過去
慈禧見后就問李蓮英:‘這個沒吃過,叫什么名?!?div style="height:15px;">
李蓮英敏想片刻機智回答:‘這個叫驢打滾?!?div style="height:15px;">
從此以后,北京便有了驢打滾的小吃
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
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
別具風(fēng)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原料:江米粉、紅豆沙、黃豆面
制作過程:
1。把江米粉倒到一個小盆里(量根據(jù)吃的人數(shù)定,人多的話就多一點,要是有小饞貓在的話,也要多一點),用溫水和成面團,拿一個空盤子,在盤底抹一層香油,這樣蒸完的面不會粘盤子。將面放在盤中,上鍋蒸,大概20分鐘左右,前5~10分鐘大火,后面改小火。
2。在蒸面的時候炒黃豆面,直接把黃豆面倒到鍋中翻炒,炒成金黃色,并有一點點糊味(注:有糊味不=炒成黑色!)大概炒五分鐘左右,出鍋
3。把紅豆沙倒出來,放半小碗水,攪拌均勻,待用
4。待面蒸好(要癱在盤子中,且要蒸熟),拿出,在案板上灑一層黃豆面,把江米面放在上面搟成一個大片,將紅豆沙均勻抹在上面(最邊上要留一段不要抹),然后從頭卷成卷,再在最外層多撒點黃豆面。
5。用刀切成小段(切粘面的時候在刀上沾上清水,就不會粘刀了),在每個小段上在糊一層黃豆面,然后放在盤子里,這樣,一盤好吃的驢打滾就出鍋啦!
大概十年前白粥第一次到北京旅游的時候,當時帥氣的導(dǎo)游帶我們一行人去吃了一頓地道的北京烤鴨大餐。
飯后眾人都很滿足地歪靠著椅子聊天,這時導(dǎo)游走過來對我們說,特地跟廚房加點了一份驢打滾給我們嘗嘗鮮。
驢打滾是什么東西?當時我下意識就跟導(dǎo)游回了一句,驢子肉我們不吃。導(dǎo)游哈哈笑著回答我,菜上來你就知道。
一道團子似的點心遞了上來,那就是我第一次吃到驢打滾,號稱北京小吃中的扛把子。
驢打滾是民間給起的俗名,其實它原來是叫豆面卷子,是滿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
驢打滾在北方民間流行由來以久,據(jù)稱其源自滿洲,緣起于承德,后來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京城,并最終盛行開來,成為北京的一種風(fēng)味小吃。
關(guān)于驢打滾名字的是怎么來的沒人說得清,較為流行的是有兩種說法,這其中一個說法就和乾隆皇帝有點關(guān)系。
>>>乾隆與驢打滾<<<
這乾隆皇帝也很喜歡和美食鬧緋聞,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乾隆當時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后,把一個維吾爾族首領(lǐng)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那就是香妃。
香妃剛被搶到北京后,茶飯不思,這可急壞了乾隆皇帝。于是他傳旨給御膳房,說:如果誰能做出香妃愛吃的東西,將得到大大獎賞。
御廚們絞盡腦汁地使出了看家本領(lǐng),各種山珍海味經(jīng)典名吃一做完就端到香妃跟前,但她連看也不看更別說嘗一口。
無奈之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xiāng)吃食送進宮。
另一方面,香妃的丈夫艾買提自香妃被搶進宮后,也來到北京混進白帽營里,到處打聽香妃的下落。
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機會來了。于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zhèn)鞯淖灾泣c心米團子,心想香妃見到這米團子,就會知道他來了。
米團子做好后,太監(jiān)前來問這食物的名字,艾買提靈機一動,回答到它叫驢打滾。宮女把驢打滾端到香妃面前,香妃看到這米團子,睛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便夾起一個吃。
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得什么似的。下旨讓艾買提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這小吃也就出了名,再后來才流傳到了民間成為大眾小吃。
關(guān)于乾隆和各種民間小吃的緋聞白粥向來是不怎么信,因為民間喜歡對高聳皇墻內(nèi)的故事添油加醋,可信度一直不高。
唯一能確定的是,乾隆皇帝在古代絕對是個十足的旅游達人,十足的吃貨,在要是在今天,我們得稱他為網(wǎng)紅乾隆了。
>>>慈禧與驢打滾<<<
另一個流傳版本是和慈禧太后有關(guān)。
據(jù)說有一次慈禧太后游玩頣和園后回到自己的住處儲秀宮,突然想嘗點新鮮玩意兒,便吩咐總管李蓮英備膳食。
于是乎,御膳大廚緊張地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小吃。
新菜剛做好,當班小太監(jiān)小驢兒準備承上,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
這可急壞了所有人,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李蓮英:“這東西沒吃過,叫什么呀?”李蓮英想了想,看到瑟瑟發(fā)抖的太監(jiān)小驢兒,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
從此以后,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名俗味不俗<<<
總而言之,我認為驢打滾的叫法還是因為外觀,在沾上黃豆面后,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才得名“驢打滾”,形象生動。
而民間對小吃附加一些傳說,只是為了使得這類小吃更受民眾喜歡。打個比方說,倘若有人問你要不要吃一下米團子,你可能不一定會理睬,但是如果說這米團子可是慈禧老佛爺?shù)淖類?,我敢保證所有人都會想去嘗一口。
民間驢打滾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承德驢打滾以黍米為主要材料,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fēng)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驢打滾制作并不難,周末閑暇在家做上一盤驢打滾當零食小吃,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制作時注意皮餡都要卷得均勻,層次分明,篩上黃豆粉后香味特別濃郁,吃起來口感就是香、甜、粘,一口一個,滿滿的幸福感。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這種小吃現(xiàn)今已是一年四季皆能買得到,其中各家做法用料也和傳統(tǒng)有些許差別,唯獨不變的是它這奇怪的名號。不知由來的人聽到這俗名,或者還是會像我當初一樣以為是驢子肉做的東西呢。
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wèi)傳統(tǒng)小吃之一,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fēng)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南方地區(qū)卻喜歡稱之為馬打滾),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源于滿洲。緣起于承德,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愛吃粘食,“驢打滾”很快就傳到了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fēng)味小吃。盛行于北京。自古以來承德地區(qū)就盛產(chǎn)一種黍米,據(jù)《熱河志·物產(chǎn)》記載:“黍,土人稱為黃米”。這種黍米,性粘,承德叫黃米,可悶干飯,或碾成粉用來做粘豆包、年糕和“驢打滾”。喜吃粘食本來是滿族人的傳統(tǒng),因為滿族的狩獵生活,經(jīng)常是早出晚歸,吃粘食耐餓?!绑H打滾”就是在200多年前從粘食中演變出來的一種大眾化小吃。
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
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fā)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F(xiàn)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但大多數(shù)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