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lián)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輕騎兵,以其短小精悍的風格深受古今文化愛好者的喜愛。但由于其平仄、對仗等方面的嚴格要求,也使很多對聯(lián)愛好者望而卻步。尤其是對聯(lián)中有關“犯孤平”的問題,常常使人摸不著頭腦,感到一頭霧水。
今天這篇文章,我簡要介紹一下對聯(lián)在平仄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什么是犯孤平?出現(xiàn)犯孤平的情況怎樣拗救?什么情況下犯孤平是允許的?哪些情況下可以突破平仄方面的嚴格限制?等等,希望對初學對聯(lián)的朋友有所幫助和啟發(fā)。
因為這些問題目前在文化圈也有爭議,本身就沒有嚴格的界限和定論,我也肯定說不到位,希望同各位同好網(wǎng)友交流商榷。
——什么是對聯(lián)中的犯孤平?——
孤平是律詩中出現(xiàn)的一種病句,當然也是對聯(lián)的忌諱。律詩的“犯孤平”之說始自清代以后,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文化名家王力曾經(jīng)系統(tǒng)地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歸納和界定,但他的一些定義也模棱兩可,有時還自相矛盾。所以有關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嚴格地說明白,我感覺有些人、甚至一些文化大家也是完全憑感覺,很多對聯(lián)并不符合相關要求。
大致上說,犯孤平有兩種情況:
一是聯(lián)句中只有一個平聲字。如五言聯(lián)中出現(xiàn)“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等,其他情況依次類推。
二是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如五言聯(lián)的下聯(lián),尾字本身應該是平聲,這是韻腳,。除這個平聲之外,如果只有一個平聲,也是犯孤平。如“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但是這種情況也有一個特例,就是出現(xiàn)“仄仄仄平平”,也是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但卻是兩“平”相連,是允許的。
三是任何位置,只要是兩仄夾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這種情況很多文化學者不認可,我也感覺不合理。
——對聯(lián)的平仄犯規(guī)怎樣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式,叫做拗句,對拗句進行補救就叫拗救。所謂拗救,是指在詩句中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則必須在本句或對句適當?shù)奈恢?,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為用平,以作補救。或者在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了平,則要求在本句或對句適當位置將該用平聲的地方改為仄,以為補救。這種方法也適用于對聯(lián)的創(chuàng)作,但是在實際創(chuàng)作時很麻煩,我感覺通常玩對聯(lián)畢竟不是專業(yè)競賽,大可不必過于拘泥,只要不犯原則性、常識性的錯誤就可。
上述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拗句的一種,還有幾種比較常見的拗句:
1、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因為第一字換成了“仄”,第三字就得補償一個“平”,變成“仄平平仄平”,否則就犯了孤平之忌。七言也是這種情況。
2、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就得在對句第三字用平聲來補償,變?yōu)椤捌狡狡截破健保哐砸来祟愅?。這是對句拗救的情況。
3、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聲,或者七言該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用了仄聲,屬于半拗,可救可不救。
事實上,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往往在運用上述第一種補救方法的同時,常常在出句運用第二或第三種方法。這樣既構成本句自救,又構成對句相救。比如:
這是一幅七言聯(lián),仄起的正格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因為下聯(lián)的第一字“四”和第三字“煙”都是換用了平仄,屬于一三五不論的情況。上聯(lián)第六字“潭”應當用仄卻用了平,但與之相鄰的“一”卻應該用平而改為仄,正好形成相鄰兩字聲調相錯,進行了補救。這樣也符合格律要求。
——這種犯孤平的特殊情況是允許的——
但是,在實際中有一種犯孤平的情況卻是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如果不可避免是可以出現(xiàn)的。因為這種情況在律詩中是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律詩中,“平平平仄仄”的句型可以使用另一種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在七言律詩中,“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型也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但必須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不再是可平可仄了。如:
讀書必提要; 處事在通情。
上面這句對聯(lián)的平仄是: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上聯(lián)顯然是犯孤平了,但讀起來并感覺拗口。
因此,我一直認為,日常生活中我們作對聯(lián),大可不必太拘泥于嚴格的限制。除了常識性錯誤以外,一些太專業(yè)的要求,我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比如,這個“犯孤平”的問題,我們只要注意不要一句聯(lián)語只有一個平聲就行了。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律詩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這是一種變通的方法,意指五言律詩的第一、三字、七言律詩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定格,當用平聲字時用了仄聲,或當用仄聲時用了平聲,皆無不可。而對于五言律詩中的第二、四字,七言律詩中的第二、四、六字必須平仄分明,嚴格遵守,不可替換。這種方法,雖非定格,但大體通行,也成為律詩和對聯(lián)創(chuàng)作中約定俗成的定律。
律詩平仄的這種變通方法同樣適用于楹聯(lián),也可以看作對聯(lián)創(chuàng)作平仄格律的補充規(guī)定。即在五言聯(lián)中第一三兩字、七言聯(lián)中第一三五三字可平可仄,但第二四六字則必須嚴格要求,不能擅改。如:
上聯(lián)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聯(lián)是“平平平仄仄平平”。下聯(lián)的第三字“憂”本該用“仄”,這里就不論了。
其實,“一三五”不論也不是全部不論,比如出現(xiàn)“仄仄平平仄”的情況,如果第三個字不論而改為“仄”,又犯孤平了,也是應該注意的。
——對聯(lián)中其他可以放寬平仄要求的情況——
一般來說,對聯(lián)的平仄應該按照格律的要求來運用,但有些較為特殊的情況,其平仄則無法滿足平仄要求,可以更為自由地運用。
對聯(lián)中其他可以放寬平仄要求的幾種情況:
1、當內(nèi)容表達和平仄要求沖突時,應當服從內(nèi)容的要求而舍棄平仄的限制。例如: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舊江山,為天下讀書人頓增顏色; 驅外夷出境,自辟千秋新事業(yè),愿今日有志者再鼓雄風。
對聯(lián)中上聯(lián)的“由秀才”、“為天下”與下聯(lián)的“驅外夷”、“愿今日”平仄相同,不合要求。而且下聯(lián)中的“日有志者再鼓”六字皆仄,也屬于違格,但由于對聯(lián)所表達的意義大氣,語句慷慨激昂,內(nèi)容文字俱佳讀起來反而覺得一氣呵成,很有氣勢,因此也就不必計較平仄之小失了。
2、故為拗體的對聯(lián)平仄自然不會協(xié)律,但除此之外 卻沒有更好的對句。例如,有一鄧姓人善騎馬,其友人贈聯(lián):
上聯(lián)說其愛馬,下聯(lián)用了古國時期鄧艾“鳳兮鳳兮,固是一鳳”的典故,說其姓鄧。雖然平仄違于常規(guī),但作者故為拗體,反而增加了許多情致。又如徐悲鴻的這副對聯(lián):
直上青天攬日月; 欲傾東海洗乾坤。
表達了作者自己遠大的志向抱負,也是因意境而忽視平仄上的缺失。
3、集句對聯(lián)平仄不能多受限制,平仄要求就相對寬泛。例如:
這是明代大文化家伊秉綬題揚州平山堂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前兩句集范仲淹《岳陽樓記》,后一句集歐陽修《醉翁亭記》;下聯(lián)前兩句集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后一句集蘇東坡《放鶴亭記》。
4、現(xiàn)代新對聯(lián)平仄的要求也不是很嚴。例如:
三中全會如春雨潤心田; 四化建設似東風鼓征帆。
5、長聯(lián)和超長聯(lián),以及一些特殊字、詞對偶構成的對聯(lián),如同字對偶聯(lián)、專用名詞對偶聯(lián)、文言虛詞對偶聯(lián)、智巧奇險的字對偶聯(lián)等,可以不拘平仄限制。例如:
這是南京隨園的一副名聯(lián),因其用字工巧、奇絕,內(nèi)容幽默而深刻,且意趣優(yōu)美,但無法顧及平仄要求,仍是一副佳聯(lián)妙對。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偶然興來,有時作對聯(lián)難免顧頭不顧尾,就可以盡量往這一條上靠,只要大體差不多,不必太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