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南說:
宛如綜藝節(jié)目中的一股清流,《中國詩詞大會》讓更多人領(lǐng)略到中華詩詞之美。
無論是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所有幻象”的武亦姝;或是來自河北邢臺小村莊,從詩詞中“體會到人生喜怒哀樂”的白茹云;亦或是讓眾多網(wǎng)友紛紛路轉(zhuǎn)粉,一顰一笑都盡顯優(yōu)雅的董卿,她們年齡、生活閱歷不同,但從她們眼中,我們都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那份淡定從容和優(yōu)雅。
可在現(xiàn)實中,更普遍的現(xiàn)象是,詩歌離我們越來越遠。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和“有用”,忘記了我們到底為什么讀詩?
詩意是一地雞毛里綻放的花
林語堂曾言,“如果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于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幸存至今?!?/span>
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人們對美已經(jīng)有了認知,他們開始用文字、用詩詞去表達對美麗女子的追求向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們從小便讀詩?!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詞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背起來滾瓜爛熟,但我們并不懂那思鄉(xiāng)的情誼、那春雨的纏綿、那美景的想象。直到某一天,我們離開家,我們看到那些景,仿佛穿越版,讀懂了詩里的“月是故鄉(xiāng)明”,驚嘆看到了穿越千年的景。
最美不過意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笨梢娋辰缰嗨囆g(shù)的重要性。
在古詩詞里,其實每一個物象都有其代表的意境。
“折柳”是依依惜別,“明月”是思鄉(xiāng),“紅豆”是相思。
很顯然,如果你不是從事詩詞工作,讀詩是“無用”的。
但“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容貌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去,而一個人的氣質(zhì),是不會騙人的。
生活已是一地雞毛,保留初心和對詩意的向往,便顯得更彌足珍貴。
讀詩還為了每次看到美景時,不想只會說:真美,太美了,美哭了,
而是大好春光走在公園里看到盛開的桃花,我可以說“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夏天在未名湖畔看到滿堂荷花,知道什么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風乍起時,黃昏美景前,能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冬季大雪紛飛,西風凜冽,可以說出“落盡瓊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無香?!?/span>
借用死亡詩社里的一段話:
“我們讀詩、寫詩不是為了因為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yī)學,法律,工程,商業(yè),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啊?!?/span>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一起來讀關(guān)于春的50首詩詞,走入春天,感受春日百態(tài)之美。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