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 目 允執(zhí)厥中
發(fā) 音 yǔn zhí jué zhōng
釋 義 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出 處 《書·大禹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示 例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堯、舜、禹三圣人為萬世法,一‘~’也?!鳌し叫⑷妗兑凝R》
用 法 作謂語、定語;用于處事。
中和殿 允執(zhí)厥中匾
過了
太和殿,就是
中和殿了?!霸蕡?zhí)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筆,他一生愛好書法,所以在北京,到處都能看到他御筆親題的遺跡。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就是允執(zhí)厥中的出處。意思是
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
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霸省本褪钦\信的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十六字載《尚書--大禹謨》,是我國
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jīng)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于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
據(jù)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春秋,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
堯天舜日,
五風(fēng)十雨、麥?zhǔn)针p禾,麒麟在野、
鳳凰鳴山,
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端臅?中庸》寫道:"子曰(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贊譽了中華祖先以仁德為治國之本的
聰明睿智。
人有
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臟)。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賦本性(自然屬性),先天而存,無形無相,永恒不滅、
清靜無為,純潔妙明,不易發(fā)現(xiàn)。人心也叫妄心、識神、
稟性、習(xí)性(社會屬性),后來而有,思善思惡,躁動不安,人喻"心猿意馬",前兩心均屬人的精神范疇。心臟是物質(zhì)體,是人體造血器官和
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泵。
人心對
聲色貨利的欲望追求而產(chǎn)生
貪嗔癡愛的念頭,極大地危害著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漸微小,如烏云蔽日,暗淡無光,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惟"字作思想意識講,古代文言叫思維,現(xiàn)代名詞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養(yǎng)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說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允執(zhí)厥中:"允執(zhí)"就是平心靜氣、靜觀執(zhí)守,不離自性。"厥"字虛詞,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點,即祖竅。允執(zhí)厥中簡稱為執(zhí)中,即守性不移,
守死善道,如如不動,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遷不移,不偏不離……也就是老子說的有欲觀竅,無欲觀妙,抱元守一;《心經(jīng)》說的觀自在菩薩;《黃帝內(nèi)經(jīng)》說的
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
為什么要執(zhí)中、守一?因為中是人的心靈自性,是宇宙靈源一本散萬殊的"一",這個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徹地、通曉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真理?!兑捉?jīng)--文言傳》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概括了
周文王修正心靈的真實體會。"黃中"是人的天性的別名,是真空之子,生于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黃中"的集中點即是
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屬土,色黃,所以叫黃中,道家叫黃庭。黃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黃中通理。執(zhí)中精一,獨守黃中,參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物回歸自然的原理,就是
窮理盡性,窮神知化。人的理性與自然真空理氣合而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圣賢才說:窮理盡性達(dá)天命,執(zhí)中精一萬法通。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圣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所以說萬法一理,明心為萬圣之綱。先圣大德為后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dá)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