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植物(Gymnosperm)裸子植物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介于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它是保留著頸卵器,具有維管柬,能產生種子的一類高等植物。(一)孢子體發(fā)達裸子植物的孢子體特別發(fā)達,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數(shù)為單軸分枝的高大喬木,枝條 常有長枝和短枝之分。 網狀中柱,并生型維管束,具有形成層和次生生長;木質部大多數(shù)只有管胞,極少數(shù)有導管;韌皮部中無伴胞。葉多為針形、條形或鱗形,極少數(shù)為扁平的闊葉; 葉在長枝上螺旋狀排列,在短枝上簇生枝頂;葉常有明顯的、多條排列成淺色的氣孔帶(stomatal band)。 板有強大的主根。(二)胚珠裸露孢子葉(sporopbyll)大多數(shù)聚...全部
裸子植物(Gymnosperm) 裸子植物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介于蕨類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間。它是保留著頸卵器,具有維管柬,能產生種子的一類高等植物。 (一)孢子體發(fā)達 裸子植物的孢子體特別發(fā)達,都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數(shù)為單軸分枝的高大喬木,枝條 常有長枝和短枝之分。
網狀中柱,并生型維管束,具有形成層和次生生長;木質部大多數(shù)只有管胞,極少數(shù)有導管;韌皮部中無伴胞。葉多為針形、條形或鱗形,極少數(shù)為扁平的闊葉; 葉在長枝上螺旋狀排列,在短枝上簇生枝頂;葉常有明顯的、多條排列成淺色的氣孔帶(stomatal band)。
板有強大的主根。 (二)胚珠裸露 孢子葉(sporopbyll)大多數(shù)聚生成球果狀(strbiliform),稱孢子葉球(strbilus)。孢子葉球單生或多個聚生成各種球序,通常都是單性,同株或異株;小孢子葉(雄蕊)聚生成小孢子葉球 (雄球花staminate strobilus),每個小孢子葉下面生有貯滿小孢子(花粉)的小孢子囊 (花粉囊);大孢子葉(心皮)叢生或聚生成大孢子葉球(雌球花 femal cone),胚珠裸露,不為大孢子葉所形成的心皮所包被,大孢子葉常變態(tài)為珠鱗(松柏類)、珠領(銀杏)、珠托(紅豆杉)、套被(羅漢松)和羽狀大孢子葉(鐵樹)。
而被子植物的胚珠則被心皮所包被,這是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重要區(qū)別。 (三)具有頸卵器的構造 裸子植物除百歲蘭屬(Welwitshia)、買麻藤屬(Gnetum)外,具頸卵器。配子體完全寄生 在孢子體上,雌配子體的近珠孔端產生頸卵器,但結構簡單,埋藏于胚囊中,僅有2--4個頸壁 細胞露在外面。
頸卵器內有1個卵細胞和1個腹溝細胞,無頸溝細胞,比起蕨類植物的頸卵器 更為退化。 (四)傳粉時花粉直達胚珠 在被子植物中,花粉粒需先到柱頭后萌發(fā),形成花粉管,然后到達胚珠。而裸子植物則不同,花粉粒由風力(少數(shù)例外)傳播,并經珠孔直接進入胚珠,在珠心上方萌發(fā),形成花粉管,進 達胚囊,使其內的精子與卵細胞受精。
從傳粉到受精這個過程,在裸子植物需經相當長的時 間。有些種類在珠心的頂部具有花粉室(Pollen chamber),以準備花粉粒在萌發(fā)前的逗留。 (五)具多胚現(xiàn)象 大多數(shù)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現(xiàn)象(Polyembryony),這是由于1個雌配子體上的幾個或多個頸卵器的卵細胞同時受精,形成多胚,稱為簡單多胚現(xiàn)象;或者由于1個受精卵,在發(fā)育過 程中,胚原組織分裂為幾個胚,這是裂生多胚現(xiàn)象(cleavage polyembryony)。
此外,花粉粒為單溝型,具氣囊或缺如,無3溝、3孔溝或多孔的花粉粒等也是裸子植物的 特征。 在裸子植物這一章中,有兩套名詞時常并用或混用:一套是在種子植物中習用的,如'花'、 '雄蕊'、'心皮'等;一套是在族類植物中習用的,如'孢子葉球'、'小孢子葉'、'大孢子葉'等。
這 種情況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原因,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不知道種子植物的這些結構和蕨類植 物的結構有系統(tǒng)發(fā)育上的聯(lián)系,所以出現(xiàn)了這兩套名詞。1851年,德國植物學家荷夫馬斯特 (Hofmeister)將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的生活史完全貫通起來,人們才知道裸子植物的球花相 當于族類植物的孢子葉球,前者是后者發(fā)展而來。
被子植物(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占著絕對優(yōu)勢?,F(xiàn)知被子植物共1萬多屬,約20多萬種,占植物界的一半,我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
被子植物能有如此眾多的種類,有極其廣泛的適應性,這和它的結構復雜化、完善化分不開的,特別是繁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殖過程的特點,提供了它適應、抵御各種環(huán)境的內在條件,使它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矛盾斗爭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變異,產生新的物種。
下面我們列舉的被子植物的五個進化特征,是與裸子植物相比較而得出的,至于能產生種子、精子靠花粉管傳送、有胚乳等種子植物共有的特征,在此就不贅述了。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尊、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稱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數(shù)量上、形態(tài)上有極其多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在進化過程中, 適應于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傳粉的條件,被自然界選擇,得到保留,并不斷加強造成的。 (二)具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頭3部分。
胚珠包藏在子房內,得到子房的保護, 避免了昆蟲的咬噬和水分的喪失。子房在受精后發(fā)育成為果實。果實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種開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種鉤、刺、翅、毛。果實的所有這些特點,對于保護種子成熟,幫助種子散布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進化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雙受精現(xiàn)象 雙受精現(xiàn)象,即兩個精細胞進入胚囊以后,1個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另1個與2個極核結合,形成3n染色體,發(fā)育為胚乳,幼胚以3n染色體的胚乳為營養(yǎng),使新植物體內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強的生活力。
所有被子植物都有雙受精現(xiàn)象,這也是它們有共同祖先的一個 證據。 (四)孢子體高度發(fā)達 被子植物的孢子體,在形態(tài)、結構、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類植物更完善化、多樣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喬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
),高達156米;也有微細如沙 粒的小草本如無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納300萬個個體 有重達25千克僅含1顆種子的果實,如王棕(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
B。K。) O。 F。Cook];也有輕如塵埃,5萬顆種子僅重0。1克的植物如熱帶雨林中的一些附生蘭;有壽命長達6千年的植物,如龍血樹(Dracaena draco L。);也有在3周內開花結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長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鹽堿地生的植物;有自養(yǎng)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
在解剖構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質部有導管,韌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為管胞(只有麻黃和買麻藤類例外),韌皮部無伴胞,輸導組織的完善使體內物質運輸暢通,適應性得到加強。 (五)配子體進一步退化(簡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單核花粉粒)發(fā)育為雄配子體,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體僅具2個細胞(2核花粉粒),其中1個為營養(yǎng)細胞,I個為生殖細胞,少數(shù)植物在傳粉前生殖細胞就分裂1次,產生2個精子,所以這類植物的雄配子體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亞綱的植物和油菜、玉 米、大麥、小麥等。
被子植物的大孢子發(fā)育為成熟的雌配子體稱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2個極核、2個助細胞、1個卵。反足細胞是原葉體營養(yǎng)部分的殘余。有的植物(如竹類)反足細胞可多達300余個,有的(如蘋果、梨)在胚囊成熟時,反足細胞消失。
助細胞和卵合稱卵器,是頸卵器的殘余。由此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均無獨立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簡化。配子體的簡化在生物學上具有進化的意義。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征,使它具備了在生存競爭中,優(yōu)越于其他各類植物的內部條件。
被子植物的產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現(xiàn)色彩鮮艷、類型繁多、花果豐茂的景象,隨著被子植物花的形態(tài)的發(fā)展,果實和種子中高能量產物的貯存,使得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類),獲得了相應的發(fā)展,迅速地繁茂起來。
被子植物分為兩個綱----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參考資料: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