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酒桌,難免會遇到被“敬酒三杯”和“罰酒三杯”的事兒。許多朋友對這“三杯酒”習(xí)以為常,卻不知道“三杯酒”其實是中國古代就有的酒桌禮儀,其中大有講究。
了解“敬酒三杯”先要了解“三爵即止”。
?西周有一整套飲酒禮儀,講究“時、序、效、令”。
?
時:對飲酒的時間的規(guī)定,只能在冠禮、婚禮、祭禮、喪禮、喜慶典禮等場合下才準(zhǔn)飲用,不是你想喝酒就能喝的。
?
序:對飲酒順序的規(guī)定,飲酒要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長、幼、尊、卑的順序。直到現(xiàn)在,人們在酒桌上依舊遵循著長、幼、尊、卑的順序,而許多老人在春節(jié)開宴前仍要先敬天、地、鬼、神,這些都是古老周禮的傳承。
?
效:飲酒不能醉酒失態(tài),要適量而止。什么是適量呢?
?
此處劃重點:周禮規(guī)定了三爵即止,過量亦視為違禮。爵為古代的酒杯,“三爵即止”就是喝三杯酒就結(jié)束。不懂得“三爵即止”就是“三爵不識”?!叭舨蛔R”是會被人鄙視不知禮儀的。
?
令:周代酒宴上設(shè)有監(jiān)督酒禮的酒官,也稱酒監(jiān),眾人飲酒要服從其安排?,F(xiàn)在不少地方的酒友們玩酒令仍會設(shè)裁判,不僅保證行酒令的公平,也要進(jìn)行喝酒的執(zhí)行,這就是酒監(jiān)。
?
西漢有部講述秦漢以前,特別是周代漢族禮儀的書叫《禮記》,其中“玉藻”一篇專門講述了禮制。
?
據(jù)《禮記·玉藻》記載:“君子之飲酒也,受一爵而色灑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禮已三爵而油油以退。”按照這個禮儀,上級向下級敬酒,下級飲第一杯酒時要神色莊重;飲第二杯酒時要表現(xiàn)得和氣禮貌;喝完第三杯,高高興興地退下,這就是“三爵之禮”。
?
“三爵之禮”后來廣泛應(yīng)用于酒宴之中,并不僅限于上下級。
?
現(xiàn)在,我們敬酒時,仍在不知不覺中秉承了古意,講究喝第一杯酒要表現(xiàn)得鄭重些;喝第二杯酒時則會彼此聊天親近;喝完第三杯酒,這輪敬酒就結(jié)束了。
?
古代中國,不知從何時開始,酒宴上的“敬酒三杯”流行“獻(xiàn)、報、酬”。
?
獻(xiàn):酒宴正式開始時,主人端起酒杯說:“先干為敬”,表示對客人的誠心為待。這是敬酒第一杯,為“獻(xiàn)”。
?
報:主人喝完敬酒第一杯后,客人舉杯回敬主人,這是敬酒第二杯,為“報”,也稱“酢”。
?
酬:敬酒第二杯后,主人勸客人多飲,自己以身做則,先喝一杯,這是敬酒第三杯,為“酬”。客人再舉杯暢杯,回應(yīng)主人的“酬”,就是“應(yīng)酬”。
?
敬酒的“獻(xiàn)、報、酬”禮儀一直流行到現(xiàn)在,雖然許多人并不知道這叫“獻(xiàn)、報、酬”。
?
酒宴遲到的朋友,常常會自覺的在酒桌上說:“不好意思啊,今天來晚了,我自罰三杯”。為什么不是一、二杯,也不是四、五杯,而是罰三杯呢?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三”在道家是一個引發(fā)質(zhì)變的數(shù),在古代中國人心里有著特殊含義。中國有“再一再二不可再三”,“繞梁三日”,“垂涎三尺”等眾多和“三”有關(guān)的詞語,“三”代表著極多。
“三爵即止”,罰酒三杯已代表了真誠的歉意,也是從古代傳下來的酒桌認(rèn)錯禮節(jié)。
不過古代的酒度數(shù)極低,連喝三杯不會失態(tài),換了現(xiàn)在的高度白酒,連喝三杯可就易醉了,并不符合古代傳下的飲酒禮儀,所以無論從健康還是從酒德來說,小編都提倡飲酒適量。
朋友們,你對“罰酒三杯”怎么看?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