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Editorial Department
后疫情時代的環(huán)境哲學環(huán)境倫理學暨紀念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召開50周年論壇論文集
莊子思想的環(huán)境哲學衍義——莊子自然觀、知識觀、世界觀新解
謝陽舉教授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710127)
(一)
道家學術淵源于中國上古特有的自然崇拜和親自然天道的文化傳統(tǒng)與史官制度,一開始在學術觀上就打上了法天道、法自然的烙印,是以自然為中心和依歸的學術觀。古有所謂“黃帝之道”,托其名的《鬻子》中說顓頊“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常之”。呂不韋自稱“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爰有大圓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大圓,指天而言;大矩,即大方,指地而言??梢婞S帝之教中心思想是敬事天地、法相天地。顓頊修的黃帝之道,開啟了中華民族重視自然和天道的學術方向,這個方向正是道家從學術范式上始終堅持的核心模式??梢哉f中華民族親自然的傳統(tǒng)真可謂源遠流長。
到了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那里,沿天道學術路向首次結(jié)出了道論哲學系統(tǒng)的碩果。老子思想的綱領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那里,人、地、天、一切事物都從屬于道,而道以“自然”為本質(zhì),換句話說“自然”是指涉第一性存在的,它相應于前于人和自然分判離散的原初統(tǒng)一性,以此為基,老子建構(gòu)了一種以“自然”為中心的哲學體系。這種道的哲學首次原創(chuàng)性地建立起了一系列早慧的純粹環(huán)境哲學公理。倫理上:老子講清靜、虛通,無為、自律,這正是人類應該具有而沒有做到的最理智的實踐準則;老子講道、德、天地、人、生命、萬物的內(nèi)在連續(xù)性、歸元性和互相滲透性,不泥執(zhí)主客二元論基礎上的學術分化知識,正是當代科學尋求自然與人類統(tǒng)一新范型、從分離剖割狀態(tài)轉(zhuǎn)向建構(gòu)連續(xù)統(tǒng)一體的一種哲學原理;老子講的“道法自然”,正是一種泛生態(tài)型倫理哲學原則。老子以“自然”為中心的倫理原則正可以用來修正傳統(tǒng)倫理學征服自然的自由觀、善惡觀;老子講“玄同”,講萬物莫之命的自然狀態(tài),講“生而不有”的“玄德”,正是捍衛(wèi)自然自身應享權(quán)利和維護種際平等、物性平等的哲學基礎;老子講天地之德、大海的道德、講萬物的德性,正是生態(tài)哲學需要的內(nèi)在價值論;老子講道的至上性,正是合乎對人類中心觀的否定超越;老子講的反樸歸真,正是抵御異化、合乎生態(tài)人性論和“生態(tài)人”的心理狀態(tài)之健康端點。美學上:老子崇尚自然大美,批評人工雕琢;維護自然存在,捍衛(wèi)自然生命,反對殘樸為器;超越功利和名相思辯的美學,追求直接觀照自然美;講究質(zhì)樸美,渾然天成;重視自在的精神、虛靜、無為、淡泊;欣賞渾沌本源美等,正合于生態(tài)美學。
(二)
在諸多道家思想家中,莊子是最親近自然事物、最博通自然事物的一位。他歌頌“道”,要求人類以“道”為精神導師;主張以鳥養(yǎng)鳥,順物自然;欣賞天地大美;相信萬物平等,肯定事物有自己的內(nèi)在價值,價值是多元的,反對以人類價值為一律的標準,明確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崇尚純樸的人性,反對滅裂人性,抵制人性異化,希望返璞歸真,欣賞簡易生活;反對“機心”,反對異化,主張使用合乎自然的技術;以無心無為、無思無慮為最高的境界,堅持以自然天道為知識鑒別的標準;提倡心和,重視修道方法,開創(chuàng)了一種心靈的生態(tài)學;論證逍遙的理念,引導人們擺脫世俗欲望的桎梏,與自然和諧,與天地萬物一體,甚至要求“天而不人”,最大地保存萬物共生共榮;檢討歷史和文明并提出了糾偏的診斷;反對認為干擾,想往人和動物相安無事、親密無間的“至德之世”??梢钥隙ǎf子思想中有一種超前的哲學綱領—而這些正來源于他的一般哲學思想。
老子開創(chuàng)的以天道自然為中心的環(huán)境哲學原理被莊子激進地發(fā)展了。我們知道,在傳統(tǒng)西方哲學中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二元論現(xiàn)象,特別是主客二分、人與自然二分、身心二分、個體整體二分、等等,以至我們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二元論的各種變體的新陳代謝就是一部主流西方哲學史的縮影,使用這些似乎僅僅是所謂方便法門的抽象工具必然地帶來自然的分裂和人本身的分裂,其結(jié)果是文明流于破碎反常。二元論正日益失去科學與哲學基礎根據(jù)二元論的的認識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嗎?還是老子的自然觀更合乎世界本源?。
跟二元論工具框架下的哲學不同,莊子反對“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莊子·天下》)。莊子和老子一樣,則是觀照自然,旨在“求然”、“求如”,追求的是具體地融入客觀生境或達致逍遙自得、萬物一體的主客合一境界。莊子極大地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老子的自然體驗,他在認識論上做出了突破,首先,莊子突破了知性失范的任智主義,在批判的基礎上他提出“人相忘乎道術” (《莊子·大宗師》),人在“道術”中就象魚在水中一樣,“道術”是人類之想象和思想極致化的本源化生態(tài)場域,即真正的未被理智剪刀分裂的混沌全一一的場域,是《齊物論》說的“未始有封”的場域,即是真正的主客、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場域。莊子哲學中內(nèi)在含藏的重人與自然環(huán)境一體相關的思想,過去未曾得到歷史的撥明,郭象注莊子時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自得之場”一語,可是其深刻意義不獲后人宗依。在這個場域中人類才可以覺悟從而上升到“靜觀”和“道觀”(《莊子·知北游》),這是整全視域中的當下知見,是主觀與客觀的徹底統(tǒng)一;其二,由邏輯哲學批判上升到自然認識論。從邏輯方法上說,百家日相攻訐,是已非人,逐于名相、言語、思辯而不知返實歸本,且都沒有對是非本身進行研究。莊子認為是非乃是由彼此、主客二分造成的,也就是說在人類的知性認識環(huán)境中,是非是互為依存的。關于事物我們可以有認知域的是非,即有判斷分別,判斷分別都是以分析性為前提的,但由于事物的多樣性、主觀的局限性和自然語言的分畛本性,判斷又是有無窮的可能性和兩極循環(huán)性的。如果僅知爭是非勝負,我們就會限入兩難推理無限循環(huán)的困境。那未是非本身的標準在哪里呢?莊子說圣人不走是非的主觀化思辯、論爭之路而主張“照之于天”(參照天道標準,《莊子·齊物論》),“無為可以定是非(《莊子·至樂》)”。就是說“是非”─━一切肯定和否定判斷本身的真正終極標準在于“自然”,所以他說“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莊子·齊物論》),這里“和”指和同和順應;“天鈞”,即“天倪”,指自然裁判;“兩行”即“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即并行而不悖,這是“道樞”,即道的樞紐。這也就是“故知止其不知,至矣”,“知”是人之有限知識;而“止其所不知”就是任人類不能知其所以然的天道自然來裁判,這也叫“以明”(《莊子·齊物論》,用天道自已照明),這些話的根本意就是學習自然、遵守自然、聽任和因循自然。所謂“齊物論”,正是把物論交由自然天道來裁判,而這種“齊”實乃不齊之齊,是通過戳穿認知相對性而維護世界相關性、事物多相性。莊子“齊物論”要把學術齊到哪里去?原來他是通過批判形形色色帶有知性化偏見的“物論”,真正確立萬物并生共榮的天道世界觀。這是人類對歷史局限性認知的超越,是可能視域的最大化,是由知性認知走向“存在認知”、本源性世界認知。所謂“存在認知”,是人文主義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 1908-1970)提出來的新術語。他認為“存在認知”是不同于“太極端地分析性的”、“太理性”、“太數(shù)量化”、“太原子論”、“太概念化”等近代理智認知的。相對這些而言“存在認知”是超越認知?!俺街傅氖侨祟愐庾R最高而又最廣泛或整體的水平,超越是作為目的而不是作為手段發(fā)揮作用并和一個人自已、和有重要關系的他人、和一般人、和大自然、以及和宇宙發(fā)生關系”。他有個重要的術語叫“高峰體驗”,指的就是回歸自然、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體驗,他把這個叫“道家的”和“生態(tài)學的”態(tài)度與方式。上述認識論的經(jīng)典刻劃體現(xiàn)在“渾沌”故事(《莊子·應帝王》)之中,渾沌的根本意蘊在于人的認識與自然存在的相融和同一,根據(jù)這一點,我們說莊子已經(jīng)通過認識論把“自然”建構(gòu)為人類的直觀真理了,“渾沌”這個假想物使得道家的“自然”具有先驗性哲學特點,而與當代后驗的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思想在意義上大為不同,這是對老子“玄之又玄”命題意蘊的高清晰度的揭明。
通過上述獨特的認識論環(huán)節(jié),莊子論證了他的生態(tài)化的世界觀模式,其要點包括:萬物皆具有道性,所謂“周、遍、咸”(《莊子·知北游》);宇宙萬物是有無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一切通過“氣”構(gòu)成相連續(xù)的關系和態(tài)勢;“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地是萬物之父母,天地無宰,萬物平等并存(《莊子·齊物論》),一切事物應得到解放而恢復自然面目;宇宙是人的寄托生成場所,人并無主宰地位,天人共守內(nèi)在化“自然一體”精神與理念。由于“自然”具有先驗純粹性、原初直觀性和位于人類意識桶底等特點,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大膽地前瞻:將來統(tǒng)一20世紀各種環(huán)境哲學的出路必然只能是回到“道家”、回到整體“自然”這個觀念路向上來。
(本論文集內(nèi)有些論文尚未發(fā)表,僅供閱讀,禁止抄襲。)
圖文編輯 小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