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將中耳炎稱為“耳膿”“耳瘡”,認為本病是由肝膽濕熱,邪氣盛行而引起。治療時,有虛實之分。實證表現(xiàn)為耳內(nèi)脹悶,耳痛耳鳴,面色紅赤,耳道膿液黃稠,多見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虛證表現(xiàn)為耳道流出膿色清稀,耳聾耳鳴,面色萎黃,頭香眼花,四肢乏力。
方歌:耳疳散內(nèi)五倍子,黃連東丹和枯礬,龍骨海嫖冰片麝,解毒收斂效堪夸。
組成:五倍子、黃連、東丹、枯礬、龍骨、海螺蛸各6克,麝香、冰片各0.6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密封備用。用時用棉花卷條蘸藥塞入耳竅內(nèi),每日換藥2~3次。
方解:方用五倍子、枯礬、龍骨、海螺收濕斂瘡;合以東丹、黃連清熱消腫;麝香、冰片芳香通竅,消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收斂之功。
主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癥見耳道紅腫、膿溢不止、經(jīng)久纏綿、反復發(fā)作。
附記:多年應用,效果甚佳,一般用藥3~5日即可見效。
注:對本文介紹的處方如有不解之處,須請專業(yè)醫(yī)師指導,切不可盲目用藥,以免造成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