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里先生系民國至建國初期國內(nèi)最為重要的陶瓷史學者之一,摘北京故宮官網(wǎng)中陳先生簡介如下:
陳先生此文不曾被收錄于其文集中,于國內(nèi)多家學術(shù)網(wǎng)站中亦不易被檢索到,故知之者甚少。而本文之重要性不僅在于充分反映了陳先生敦促臺北方面歸還故宮收藏瓷器之主張,亦富有學術(shù)性,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個人的瓷器鑒賞觀。先簡要羅列陳先生于本文中所提及的器物如下(本文所有器物之定名、斷代與窯口均沿用陳先生之說,無特殊說明,不作改動,而陳先生對每件器物的介紹則附于括號內(nèi)):
汝窯粉青色奉華尊
(底有奉華二字故名。)
歸愚按:該器之時代已為臺北故宮的學者改定為清代。
2.汝窯天青色三犧尊
(造型特殊,釉色潤澤,確為汝器中極稀罕的立體物品。)
歸愚按:此器已為臺北故宮的學者改定為清代宜興窯產(chǎn)品。
3.官窯粉青色花觚
4.官窯三登方壺
(官窯的粉青色花觚及三登方壺,也是不經(jīng)見的式樣。)
5.龍泉窯蔥翠青帶斑點三足花囊
(此種龍泉帶斑點的制作,過去郭葆昌說是由于匣缽經(jīng)火鍛煉,溶汁濺于器上所致,因此定名為龍泉蔥翠青窯變匣缽油斑點三足花囊,這是錯誤的說法。其實此種斑點,在晉代越窯的青釉器上,如天雞壺之雞眼,四系罐的邊緣,是經(jīng)??梢砸姷降摹}埲G繼承此種傳統(tǒng)的制作方法,因而在青釉器上,小件如有蓋罐、圓碗等,較大之件如花瓶之類,現(xiàn)出極美麗、有規(guī)則排列的圓斑,紅色程度不一,有如玫瑰紫的,有作深棕紅色的,有作赭褐色的。此種龍泉有斑點的器物,流傳最少,為國內(nèi)僅有的重要器物。)
6.定窯白釉柳斗杯
7.定窯白釉柳編魚簍瓶
(式樣均屬別致。)
歸愚按:以上兩件“定窯”器之時代已被臺北故宮的學者改定為元明時期。
8.定窯白釉盤口鵝頸瓶
(這是一件立體的物品,也是定瓷中少見的。)
歸愚按:此器之時代已被臺北故宮的學者改定為十六至十七世紀。
9.鈞窯淺藍色月白尊
10.鈞窯蔚藍帶紫色的丁香紫尊
歸愚按:以上兩件官鈞出戟尊之釉色顯然與陳先生之定名不符,而陳先生又是根據(jù)《參加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以下簡稱《圖說》)寫成此文。將《圖說》所記兩件出戟尊之尺寸和銘文與臺北故宮收藏官鈞出戟尊相比對,可確定《圖說》收錄器物為此二件,而兩器釉色相反當是《圖說》一書誤記所致。
11.鈞窯玫瑰紫渣斗式花盆
(至于宋瓷中最著名的鈞窯器,故宮博物院所藏甚豐,都是國寶性的重器。)
12.永樂窯翠青釉三系罐
13.永樂窯白釉三系把壺
14.永樂窯白釉劃花纏枝蓮梅瓶
15.宣德窯紅釉蓮瓣滷壺
16.宣德窯青釉蓮瓣滷壺
17.宣德窯青花纏枝蓮鏤空花熏
18.成化窯青花斗彩雞杯
19.成化窯青花斗彩雞缸杯
歸愚按:該器應為雍正年間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郭葆昌先生于《圖說》一書中將真正到代的成化斗彩雞缸杯稱作“雞杯”,卻將雍正年間的仿品定作“雞缸杯”,而陳先生亦沿襲了此說,可見于兩位先生眼中,這類雍正仿品之器形與“缸”更為相似,再看乾隆年間燒造的那類繪有童子并題詩的粉彩雞紋杯,亦與成化雞缸杯之器形相左,顯示出這一看法或始于清代。崇禎年間的《帝京景物略》最早提及了“雞缸”一名,而晚明官窯瓷器中常見的扁式缸之器形確與雞缸杯近似,由此看來,當時人們將成化雞缸杯稱作“缸”并無不妥。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通常印象中的缸多身高體寬,故而兩位先生稱“雞缸杯”作“雞杯”之緣由便不難理解了。
20.雍正窯琺瑯彩錦雞牡丹碗
(僅有一件雍正款的錦雞牡丹碗,當時在照相室,漏未裝運,現(xiàn)陳列陶瓷館中。)
歸愚按:該器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據(jù)陳先生所言系北京故宮收藏僅有的一件清宮舊藏琺瑯彩瓷器。不過,據(jù)《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琺瑯彩·粉彩》一書,不少北京故宮收藏的琺瑯彩瓷器均屬清宮舊藏,故此批器物究竟是由于收藏在乾清宮、端凝殿、養(yǎng)心殿等琺瑯彩瓷器主要收藏地以外,而為當年主持古物南遷的故宮人所遺漏,幸而留于北京,還是建國后通過其他途徑重回故宮的明確屬清宮舊藏的器物,望了解的師友告知,在此謝過!
21.雍正窯琺瑯彩梅竹先春碗
(清代的瓷器中最使人想念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代的琺瑯彩的器物。在瓷器上,施以琺瑯彩的繪畫,創(chuàng)始于康熙時代;而瓷胎最細膩,繪畫最精工,繪畫最絢爛的琺瑯彩瓷器,要推雍正一代為獨步;到了乾隆時代,只是繼承了前一代的光輝傳統(tǒng)而已。在當時為別于銅胎上施以琺瑯彩的制作原故,所以稱為瓷胎畫琺瑯。此種施彩方法,跟康熙時的五彩,雍正時的斗彩,以及乾隆時的粉彩,是別樹一幟的。在繪畫的風格上說,細致中并不流于繁瑣,有綽約輕盈之妙。而瓷胎的細膩,在燒瓷的技巧上說,是達到了最高峰的地步。因為瓷土的品質(zhì),是采取最優(yōu)良的,加以人工的再三淘洗與反復煉制之后,在制坯的過程中,益以人工熟練的手法,就能制出極勻、極薄的胎質(zhì)。再說白釉的配制,又是采用最上等的釉料,也就能使得經(jīng)過窯火燒成以后,白坯瓷器成為宛似白玉般的純潔無疵,這就是琺瑯彩瓷器本質(zhì)上的優(yōu)點。同時可以看到中國瓷器發(fā)展的驚人技術(shù)?,m瑯彩瓷器之所以可寶貴的原因,我以為就在如此。故宮博物院所藏琺瑯彩瓷器,最為豐富,在外面輕易不能見到一二件的,它是收藏三個時代琺瑯彩瓷器的唯一寶庫。“九一八”事變以后,故宮博物院古物南遷,所有琺瑯彩瓷器全部運走,因而也就全部被劫往臺灣去了。)
22.雍正窯琺瑯彩歲寒三友盤
23.雍正窯琺瑯彩赭墨牡丹碗
24.雍正窯琺瑯彩玉堂富貴小碗
25.雍正窯琺瑯彩竹雀圖碗
26.雍正窯琺瑯彩菊花碗
27.雍正窯琺瑯彩菊花碟
28.雍正窯琺瑯彩赭墨纏枝蓮開光喜報雙安把壺
29.雍正窯琺瑯彩百花地開光藍料山水把壺
30.乾隆窯琺瑯彩禽鳥梅花梅瓶
歸愚按:疑為鸐鵒梅花膽瓶之誤記。
31.乾隆窯琺瑯彩桃柳爭春溫壺
32.乾隆窯琺瑯彩杏柳春燕溫壺
33.乾隆窯琺瑯彩月季鵪鶉高足杯
(尤為精細)
陳先生此文篇幅不長,僅兩頁有余,敘述瓷器的部分大概占到一頁半上下,其中以關于宋代與清代瓷器之描述最多,明瓷部分僅三行。
陳先生以其“八去龍泉,七訪紹興”之經(jīng)歷而聞名,故其詳細介紹宋瓷,并不出乎意外,不過其花費大量篇幅介紹清三代琺瑯彩瓷器著實令人意外,具體提及的器物更是多達14件,幾半數(shù)于所有器物。這一方面或與《圖說》一書以清瓷居多之編排有關,另一方面則如陳先生所言,琺瑯彩瓷器流散于社會者極少,故此批器物幾是整體被運往了臺北,殊為可惜。不過,《圖說》中收錄的琺瑯彩以外的清三代御窯瓷器并不在少數(shù),而陳先生僅提及琺瑯彩,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個人的鑒賞旨趣,這亦與當時社會清瓷中獨重琺瑯彩瓷器之風氣相符。
宋瓷部分中,陳先生分別詳細介紹了汝窯、官窯、龍泉窯、定窯、鈞窯瓷器,但僅僅是提及了哥窯、吉州窯、廣窯之名而未深入的現(xiàn)象亦值得注意?!秷D說》之敘述順序則為首宋定窯,次宋鈞窯,次宋汝窯,次宋官窯,次宋龍泉窯,次宋哥窯,次宋章龍泉窯,次宋建陽窯,次南宋官窯,次南宋吉州窯,次金宿州窯,次宋平定窯,次南宋余姚窯,次南宋余杭窯,次南宋湘湖窯,次南宋郊壇下官窯,次南宋廣窯??梢?,陳先生是有意打破《圖說》之順序,依照其個人的見解進行排序說明。汝窯、官窯之重要性自不待言,而陳先生將龍泉窯置于第三位亦當與其“龍泉”情節(jié)有關,特別是他還花費了大量篇幅介紹褐斑之燒成原理?!秷D說》共收錄四件龍泉青瓷,而陳先生唯獨介紹了褐斑器,亦顯示出其對于龍泉青瓷的鑒賞觀。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長期關注哥窯研究的學者,陳先生于本文中并未對哥窯瓷器進行詳細闡述,而原因則可見其《龍泉大窯之新發(fā)現(xiàn)》一文:“曩者,清宮物品曾經(jīng)公開陳列者數(shù)次,所見哥窯,衡以嗣后在歐美圖籍上所揭載者,可謂錯綜龐雜,不一其狀,因之研幾愈久,愈覺迷離恍忽不可捉摸。哥窯,哥窯,誠一難以解答之啞謎矣!”
此外,陳先生在評價宋瓷時尤重器形,“造形特殊”、“確為汝器中極稀罕的立體物品”、“也是不經(jīng)見的式樣”、“式樣均屬別致”、“這是一件立體的物品”等評語均有所反映。
至于明瓷部分緣何在篇幅上遠小于清瓷與宋瓷,這已然不得而知,如此情況似與當時社會的主流陶瓷鑒賞觀相悖。不過,這絕非是由于陳先生不習明瓷,畢竟其所列的八件明瓷中僅“雞缸杯”屬清代仿制,如此眼力足以說明其明瓷鑒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