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瓷器中最美的器型,
就不得不提以玉壺春瓶、梅瓶、賞瓶
為首的“瓶中三寶”,
它們可謂是器物美學(xué)發(fā)展史中
最具代表性的造型,
許多瓶類都是以這三種造型
為母本延伸創(chuàng)作出的。
其中,玉壺春的造型最為經(jīng)典。
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線
更顯女性的豐滿與嫵媚,
所以不少藏家稱其為“女性瓶”
玉壺春瓶尺寸較為矮小,
“S”形的設(shè)計更能迎合人們抓取物品時的習(xí)慣,
也更適宜在手中把玩觀賞。
▲ 定窯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名稱來歷
▲ 金 白釉玉壺春瓶
唐《國史補》:酒有郢之“富水春”,烏程之“若下春”,滎陽之“上窟春”,富平之“石東春”,劍南之“燒春”。
玉壺春瓶由唐代寺廟凈瓶衍生而來,至宋為酒器,因承制名。
要論瓷器的器型之美,玉壺春瓶一定跑不掉。
歷代玉壺春瓶造型特征
上面也提到過,玉壺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造型定形于宋代,多為酒器。以后歷代都有燒制,但每個歷史時期的造型和裝飾都略有不同。
從宋至清,年代越晚,瓶的頸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圓,圈足越寬。
到了元代一度為裝飾陳設(shè),不復(fù)延續(xù)宋代瘦纖體格。元末明初時期瓶身風(fēng)格重厚圓潤,元、明時主要有青花、釉里紅、白釉(元代為卵白釉、明初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及其他顏色釉等品種。
金代北方以磁州窯為代表的玉壺春瓶,在承襲宋代形制的基礎(chǔ)上,有所改進;
一是器型尺寸上有所加大,二是腹部更飽滿,頸部更纖細,加之特有的窯變、鐵銹花的代表性裝飾,令這個器型更加俊秀、舒朗、雅致,玲瓏有致。
縱觀歷代的玉壺春瓶,元朝的器物上下比例最懸殊:上部脖子處最細,然后,幾乎沒有肩膀和胸,直接就到肚子了,這個肚子像喝足了酒的肚子,渾圓、滿足。
真像一只懸膽;也像一滴放大的、即將下墜的水珠......千鈞一發(fā),又嫵媚動人。
▲ 紅綠彩繪魚藻紋玉壺春瓶
▲ 黑釉鐵銹花玉壺春瓶
明代的玉壺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長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壯的趨勢,圓腹?jié)u趨豐碩,瓶頸加長,重心下移。
明代玉壺春瓶早期多見白釉光素器、白釉暗花器以及青花器,中期、晚期以青花品種最為常見。
在圖案紋飾上,主題紋飾常常以云龍、梅、蘭、花鳥、纏枝蓮等為內(nèi)容。
故而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頗受收藏大家的垂涎。
▲ 爐鈞釉玉壺春瓶
▲ | 清乾隆 | 斗彩嬰戲圖玉壺春瓶
▲ | 清同治 | 黃地洋彩錦地折洋花玉壺春瓶
▲ 粉彩山水紋玉壺春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