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距今約兩萬年前,我們祖先就發(fā)明了制陶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國家之一。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夏、商之際,我國已能燒造原始瓷,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又創(chuàng)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光輝一頁。
展覽通選一千余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從距今約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到民國時期,力求反映中國陶瓷綿延不斷的發(fā)展歷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2021.5.23-2021.10.30 分四次進宮,才拍完武英殿陶瓷館……
內容鴻篇,件件精美,堪比各地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哪件都不舍棄之,所以,請慢下來,且聽我慢慢道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公元220年~589年)
出現(xiàn)于夏、商之際的原始瓷,經過西周、春秋、戰(zhàn)國、西漢的發(fā)展,至東漢已普遍演進為符合現(xiàn)代標準的成熟瓷器。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時360余年,陶瓷生產發(fā)展迅速,主要表現(xiàn)在南方制瓷技術明顯提高,產區(qū)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境內均有窯址分布。瓷器品種主要為青瓷,也有少量黑瓷。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和隨葬用盤、碗、槅(gé)、洗、壺、罐、燭臺、虎子、唾壺、熏爐、谷倉、人物俑、動物俑等為主,產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陽市北齊武平六年(575年)驃騎大將軍范粹(548~575年)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白瓷,為隋、唐時期白瓷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陶瓷
浙江既是瓷器的發(fā)源地,也是三國、兩晉時期瓷器生產的中心。這一時期的浙江瓷窯除大量燒造精美的青瓷外,還燒造少量黑釉瓷。浙江德清窯為著名的燒造黑釉瓷的窯場,產品釉色漆黑光亮,獨具風格。同時期的江蘇、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亦相繼設立瓷窯,燒造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
青釉戳印菱形網(wǎng)格紋四系卣
三國 吳(222年~280年)
高23.7cm 口徑11.7cm 足徑16.4cm
卣圓唇,橢圓形口,直領稍內斂,窄平肩,橢圓腹,外撇圈足,底部上凹?;野咨ァ?、外施青釉,釉層薄而勻凈,肩部左右、前后對稱置4個獸首系,并戳印聯(lián)珠紋、菱形網(wǎng)格紋和鋸齒紋。圈足外墻戳印菱形網(wǎng)格紋。卣屬于古代酒器。此卣造型模仿商、周青銅提梁卣,省去提梁。形體端莊,紋飾精美,所飾聯(lián)珠紋和菱形網(wǎng)格紋均為三國至西晉浙江越窯青瓷上的流行紋飾。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鳥獸谷倉罐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
高46.4cm 口徑11.3cm 底徑13.5cm
谷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三層崇樓居中,一層門口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檐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仆各執(zhí)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谷倉頂部堆塑5只相連的罐,大罐居中,一條老鼠正從罐口爬出。4只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引頸覓食的雀鳥。谷倉的下半部為完整的青瓷罐,肩部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萬歲未見英”24字。其中“洋”意即“祥”,“意”意即“億”“英”意即“殃”。龜周圍塑貼人物和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刻劃有“飛”、“鹿”、“句”、“五種”等字樣。胎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凈。該谷倉罐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立體雕飾,展現(xiàn)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谷豐登的場景,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谷倉罐是用來隨葬的冥器目的是祈望死者在陰間仍能得到生前的生活享受。此谷倉罐系20世紀30年代后期浙江紹興三國(吳)墓出。這種谷倉是由東漢時期的五連罐發(fā)展演變而成,從現(xiàn)有的墓藏出土資料看,一般在三國(吳)和西晉兩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這種器物,東晉墓中已基本不見有出土。通過對江蘇南京、鎮(zhèn)江、蘇州以及浙江等地出七的谷倉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有瓷質和泥質紅陶兩種,而且未發(fā)現(xiàn)造型、構造完全相同者。因此,這種谷倉堪稱三國(吳)、西晉墓出土冥器中頗具時代特征的器物。
青釉戳印菱形網(wǎng)格紋塑貼佛像三獸足洗
西晉(265~316年)
高9cm 口徑20.7cm 足徑15.7cm
洗平折沿、深弧腹、平底上凹,下承以3只獸足。內、外施青色釉,釉面有侵蝕剝落現(xiàn)象。外壁模印菱形網(wǎng)格紋,菱形網(wǎng)格紋上、下戳印圓圈紋,菱形網(wǎng)格紋網(wǎng)紋上分布6尊模印塑貼佛像。此洗屬于西晉時期越窯產品,用佛像作為裝飾,反映了當時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青釉羊形燭臺
西晉(265~316年)
高16cm 長8cm 寬6.2cm
羊呈伏臥狀。身體肥碩,四足屈于腹下,昂首,雙目遠望,雙角后卷,頜下有須,頭頂開一圓孔以供插燭。通體施青釉,四腿彎膝著地處無釉。腹部兩側刻劃羽翼臂部貼附短尾。三國至東晉青瓷中常見動物造型,三國、西晉時期最為流行,以虎、羊、熊、鴿、蛙、獅、雞、兔、神獸等最為常見,以羊形器最具特色。我國古代“羊”字與“祥”字相通,因此,羊被視作祥瑞動物,致使三國至東晉青瓷中屢見羊形器,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羊的形象由胖大向瘦小發(fā)展。
青釉雙系盤口雞首壺
西晉(265~316年)
高9cm 口徑4.5cm 底徑5.2cm
壺盤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平底。外壁施青釉至腹下部形成淚痕狀垂流。肩部一側置雞頭,另一側貼雞尾,與雞頭雞尾呈“十”字交叉的肩部另兩側對稱置雙系。瓷質雞頭壺約出現(xiàn)于三國末年,流行于西晉至隋代, 因壺肩部置雞首而得名。燒造雞首壺的窯口有越窯、甌窯等。西晉時期雞首壺的特點是腹較扁、頸較短、雞首無頸、雞尾短小。
青釉鏤空雙系熏
西晉(265~316年)
高16cm 長8cm 寬6.2cm
熏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平底微上凹。胎質較粗而堅致,釉色青黃。罐口兩側對稱置雙系。肩部至腹部有規(guī)律的鏤空4層圓孔,每層圓孔之間均隔以數(shù)道弦紋。三國、西晉青瓷多采用模印、塑貼、鏤孔等技法進行裝飾,形成鮮明時代特點。
青釉鏤空帶托三足熏爐
西晉(265~316年)
高17cm 口徑2.3cm 足徑13cm熏爐由焚香爐和三足承盤組成。焚香爐呈花蕾狀,中空,束頸、溜肩、鼓腹,爐壁鏤空三層花葉形出煙孔,爐身鏤出一門,爐底承以3只獸蹄形足,與底下三足承盤連燒在一起。承盤折沿,淺腹壁斜收,平底下承以3只獸蹄形足。整體施青釉,釉面勻凈。燃燒時,把香料放在爐內,點燃后,清煙就會通過爐上的鏤孔縷縷飄出。漢、晉時期的青瓷熏爐大多造型簡單,通常由刻有若干個出煙孔的圓形爐身和帶托柱的承盤構成,造型也有模仿青銅博山爐者。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
谷倉罐
西晉(265~316年)
通高46.8cm 腹徑16cm 底徑15cm
谷倉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三層堆塑裝飾,下部為鼓腹罐、平底。上部第一層裝飾為雙層樓閣,四方形樓臺,樓臺四面中心各有一宮門,樓臺四角各有一闕正中間突起的樓閣為罐頂最高處。第二層中心立一牌坊,周圍塑貼一周棲居而上銜食的雀鳥。第三層中心牌坊與第二層牌坊縱向相連,周圍塑貼一周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俑,或圍坐交談,或演奏樂器。罐口刻劃一圈菱形紋,罐口下方間隔塑貼陶俑,罐身中間有兩條戳印圓點紋裝飾帶,裝飾帶中心均勻分布一周舞樂俑。整器通體施青釉。谷倉罐流行于三國(吳)、西晉時期,有陶、瓷制品。其雕塑復雜,樓閣、飛禽、走獸、樂舞雜技是其主要表現(xiàn)內容,它的發(fā)展和演變是伴隨著古代佛教的傳入與宗教建筑的發(fā)展而逐漸形成。作為冥器,早期谷倉罐是對佛教窣堵坡建筑原型的崇拜和模仿,后期則逐漸著重表現(xiàn)豪門貴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樓閣建筑以及奢華的生活場面。谷倉罐上,常常堆貼奏樂雜耍俑,場面熱鬧,這可能與當時浙江一帶流行這一類技藝有關。東漢中期的谷倉罐較矮,表面多施青釉,釉層較薄,裝飾簡單。東漢晚期的谷倉罐逐漸增高,三國(吳)晚期至西晉早期,谷倉罐廣口上大多增加塑有建筑群的方蓋,頸部和肩部的殿字幾乎連成一體。漢代以來,隨著西域胡人頻繁地人住東南沿海地區(qū),這種變化白然也反映到制瓷業(yè)中,胡人形象在瓷器上的點綴,除了單人胡俑以外,群體胡俑也常常出現(xiàn)在窣堵坡和塔式罐上,胡人的出現(xiàn)不僅是佛教的載體,而且也是佛教的傳播者。
青釉辟邪形燭臺
西晉(265~316年)
高12cm 長16cm
辟邪造型似臥獅而帶翼,昂首睜目,齜牙咧嘴,兩耳豎立。背部置口微侈的圓形短插管?;野咨?,通體施青釉,底部無釉。下頜貼飾蕉葉形胡須,背部和四肢毛發(fā)分別用刻劃細密的線條和奔放的圓弧紋表現(xiàn),腹部刻劃雙翼,尾部貼塑蕉葉形尾。此燭臺以雕塑、塑貼和刻劃三者相結合的手法進行裝飾,堪稱集實用、玩賞與一體的佳作。西晉墓經常出土此種青釉辟邪,形象和紋飾大同小異。
西晉(265~316年)
高25.5cm 長20cm 寬11cm
騎辟邪人頭戴中空高帽,目視前方,騎于伏臥的獅形辟邪背上,辟邪齜牙咧嘴、怒目圓睜。人臉刻劃絡腮胡須,人、辟邪身上均戳印圓圈紋。通體施青釉。此燭臺是西晉時期浙江地區(qū) 越窯 制品,造型新穎,辟邪和人的形象均刻畫生動,是西晉青瓷中較為少見的精品。辟邪系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獅而帶翼。辟邪之意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燭臺做成辟邪形,傾注的就是古人的此種意愿。
青釉雙系盤口雞首壺
東晉(317~420年)
高17cm 口徑7.5cm 底徑10.5cm
壺盤口、束頸、豐肩、鼓腹下收、平底微內凹。肩部一側置高冠、長頸雞首流;另一側口、肩之間置曲柄,肩的兩側橫置橋形系。淺灰色胎,胎質致密。內、外施青釉。肩部刻兩道弦紋。雞作為一種主要家禽,在古代有特殊的消災除兇作用,漢人應邵《風俗通義》云,雞可以“御死辟惡”。三國以后,雞的造型常在青瓷中出現(xiàn),其中最多見的是壺上以雞首作流。瓷質雞頭壺白三國出現(xiàn)以后,歷經西晉、東晉、南北朝,至隋代仍有燒造。西晉雞頭壺較矮胖,且肩部一側置無頸雞頭、另一側象征性地貼以雞尾;東晉雞頭壺則肩部一側置有頸雞頭、另一側以連在口、肩的曲柄代替雞尾。這是兩晉雞頭壺的主要區(qū)別。
青釉圓槅
東晉(317~420年)
高4.5cm 口徑21.1cm 底徑22.6cm
槅圓形。直口、淺腹、平底。外底有紅色支燒痕。內分九格,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內、外施青釉。瓷槅流行于六朝時期,且時代特征明顯。三國、兩晉時期的槅多呈長方形,內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變?yōu)榉饺ψ?。東晉以后出現(xiàn)圓形槅,中心分三格,外環(huán)以七格。南朝以后,圓形槅格的數(shù)量減少。
青釉褐斑四系盤口壺
東晉(317~420年)
高20cm 口徑11.3cm 底徑10.1cm
壺盤口、細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平底。肩部對稱置4個橫系,并刻劃數(shù)道弦紋。通體施青釉,盤口、肩部和系上涂點褐斑。陶瓷器上的弦紋和輪制有密切的關系,既是一種美化手段,也是工藝上的需要,用它來為罐或壺的系、耳及鋪首等裝飾定位,可使粘貼在器物上的耳、系和鋪首等高低一致。西晉晚期青瓷上出現(xiàn)的褐斑裝飾,至東晉時大為流行,系用氧化鐵含量較高的彩料有意識地涂點在器物上,然后經高溫燒成。褐斑排列或隨意,或有一定規(guī)律性,取得較好裝飾效果。
青釉褐斑雙系
盤口羊首壺
東晉(317~420年)
高23.8cm 口徑10.8cm 底徑10.8cm
壺盤口、細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平底略上凹。肩部一側置羊頭形流,與之相對的一側置連于口、肩的曲柄。肩部另外兩側對稱置半環(huán)形橫系。通體施青釉,釉面勻凈。肩部暗劃弦紋兩道,壺口、羊頭和雙系上均涂點褐色斑點。東晉青釉和黑釉執(zhí)壺以雞首壺最為多見,羊首壺較少見,如此造型規(guī)整、釉面勻凈釉色美麗的羊頭壺更是罕見。以涂點褐色斑點裝飾的青瓷,始見于西晉晚期,流行于東晉時期,成為東晉青瓷的顯著特征之一。這種裝飾打破了長期以來原始瓷和青瓷上只施青釉的單調局面,使釉面增加色彩變化,給人帶來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在雕塑的動物上恰到好處地使用褐斑裝飾,可使物象更具神韻。
東晉(317~420年)
高17.9cm 口徑8.4cm 底徑8.7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平底。肩部對稱置4個橫系,并刻劃弦紋,在壺的盤口、肩部、腹部有規(guī)律地涂點褐斑。此盤口壺上所涂點褐斑面積較大,在東晉青瓷中頗為罕見,堪稱東晉褐斑裝飾青瓷的典型作品。
德清窯黑釉雙系
盤口雞首壺
東晉(317~420年)
高18cm 口徑7.9cm 底徑10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平底上凹。肩部一側置雞首,另一側口、腹之間置曲柄。肩部另外兩側對稱置半環(huán)形橫系。內、外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薄處呈醬黃色。底部無釉,有五個較大的支釘燒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盤口壺的肩部常飾以動物頭裝飾最常見的是雞頭,也有羊頭、虎頭等。隨著時代發(fā)展,這類盤口壺也逐漸由矮胖向瘦高發(fā)展。這一時期浙江德清窯、余杭窯還燒造黑釉雞頭壺。
德清窯黑釉雙系盤口
雙雞首龍柄壺
東晉(317~420年)
通高27cm 口徑9.8cm 底徑12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平底。肩部一側置雙雞頭形流,相對一側口、肩之間置龍首形柄,龍口緊銜壺口沿。肩部另兩側對稱置“橋”形橫系內、外施黑釉,外底無釉。德清窯遺址位于今浙江省德清縣境內,東晉時期以燒造精美的黑釉瓷而著稱。
南北朝陶瓷
南朝瓷器品種仍以青瓷為主。北朝瓷器品種有青釉、黑釉和白釉瓷等。由于南北方在配制青瓷胎、釉所用原料方面均有不同,使得二者呈色亦有區(qū)別。南方青瓷釉色青翠,北方青瓷玻璃質感較強。
白瓷是北朝制瓷工匠的新發(fā)明,它的出現(xiàn),不但豐富了瓷器的釉色品種,而且為瓷器彩繪工藝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低溫鉛釉陶器在北朝時期獲得進一步發(fā)展,同一件器物上施兩種色釉的現(xiàn)象更為多見,為后來“唐三彩”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黃釉模印樂舞圖雙系扁瓶
北朝(386~581年)
高12.2cm 口徑3.1cm 足徑4.9cm
瓶呈杏核形。敞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通體施褐綠色低溫鉛釉,釉層光亮。肩部兩側對稱置葉形系,頸、肩相接處飾聯(lián)珠紋。腹部前后兩面均模印7人一組的胡人樂舞圖。中間一人在蓮蓬上翩翩起舞,右二人一彈豎琴、一打拍,左二人一彈奏琵琶、一打拍??罩羞€有兩人,左吹橫笛,右打拍。人物形象生動逼真。7人均深目高鼻,身穿窄袖長衫,腰間系帶,足登長靴,屬于當時西域人形象。此瓶反映了當時我國中原地區(qū)和西域少數(shù)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歷史背景,堪稱研究我國古代樂舞的珍貴實物資料。1971年河南省安陽市曾出土類似器物,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黃釉樂舞圖瓷扁壺
北齊(550~577年)
扁壺的兩面模印五位西域人樂舞場面:中間一人,腳踩蓮花座,表演胡騰舞。左邊二樂人吹笛、擊掌,右邊二樂人彈五弦琵琶、擊錢。胡騰舞原為中亞塔什干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唐代盛行,以旋轉、踏跳、騰躍為特色,以琵琶和橫笛為主要伴奏樂器。
北朝(386~581年)
高23.5cm 口徑7.7cm 足徑8.4cm
河南省濮陽縣北齊武平七年(576年)李云夫婦合葬墓出土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下接餅形實足。肩部對稱置4個“半圓”形系,4系之下刻忍冬紋,肩部刻數(shù)道弦紋,腹部刻覆蓮瓣紋。外壁施黃釉至腹部,下部露胎。從肩至腹中部黃釉地上均勻分布部8道綠彩。此罐1958年出士于河南省濮陽縣北齊李云夫婦合葬墓,李云為北齊車騎大將軍。據(jù)出土墓志記載李云葬于北齊后主武平七年 (576年)由此可判斷此罐燒造年代的下限。此件黃釉綠彩罐造型規(guī)整,胎質潔白,所飾忍冬紋和蓮瓣紋,賦予其濃郁的佛教藝術氣息。
北朝(386~581年)
高17.7cm 口徑9.6cm 足徑9cm
罐撇口、圓唇、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下接餅形實足。腹中間飾一條凸起的弦紋,將罐身等分為兩部分。肩部對稱置四個雙股泥條作成的系,四系之間塑貼團花紋。其下飾凸起的弦紋。腹上部塑貼團花、草葉、獸面等間隔排列的4種紋飾?;野咨ィンw厚重結實。內、外飾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垂流現(xiàn)象較嚴重。釉的玻璃質感較強,釉面有細小開片紋。從此罐胎、釉特征看,應是安徽準南窯產品。
北朝至隋(386~618年)
高41.3cm 口徑9.3cm 足徑10.2cm
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首狀,使壺的整體看上去似一只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龍形,龍口銜住壺的口沿,前肢撐于壺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作窺視探飲狀。壺體以塑貼和刻劃技法進行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由聯(lián)珠組成的6個圓形開光,開光內塑貼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6朵寶相花??谘亍㈩i、肩和脛部均裝飾聯(lián)珠、蓮瓣、卷葉、垂葉紋等。各層紋飾之間均以暗劃弦紋相隔。此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且玻璃質感較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特征。其裝飾紋樣繁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洋溢著濃郁的異國情調。受西域工藝品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xiàn)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 (226~642年) 金銀器的造型特點,又融入我國傳統(tǒng)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于一體,體現(xiàn)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南朝(420~589年)
高55.5cm 口徑21cm 底徑13.5cm
瓶盤口、束頸、溜肩、橄欖形腹、平底內凹?;野咨ァ?、外施青釉,釉色均勻。頸部至肩部塑貼兩條蟠龍,蟠龍形象生動。肩部對稱置4個環(huán)形系。從造型、胎釉和裝飾特征看,此盤口瓶應為南朝時期浙江婺州窯燒造。這件盤口瓶的頸、肩部塑貼蟠龍,說明至遲在南朝初期婺州窯瓷器上已開始裝飾龍紋。所塑貼的雙龍,體形扁平,背、腹部用指甲掐印半圓形鱗片,這是婺州窯青瓷所飾龍紋獨有的風格。為制作如此大件瓷器,當時采用口、頸、肩、腹先分段拉壞成型,再粘接組合成整器最后再粘貼雙耳、塑貼雙龍,制作工藝復雜,燒成難度亦較大。此件青釉盤口瓶的成功燒造,表明婺州窯制瓷工匠早在距今的一千五百年前,已經成功掌握了燒造大件瓷器的技術。
青釉刻劃弦紋
帶托三足爐
南朝(420~589年)
通高9cm 爐口徑9.8cm 承盤底徑15cm
爐撇口、圓唇、深腹、下腹內折、平底。下承以3個獸蹄形足。三足與托盤連燒在一起。盤敞口,淺斜直壁,底平坦。胎色灰白。爐內、外和托盤內均施青釉,有聚釉現(xiàn)象,釉面光亮,開細碎片紋,承盤外壁口沿有流釉。爐外壁刻劃兩道弦紋。
南朝(420~589年)
通高22.5cm 口徑21.9cm 底徑14.5cm
罐直口、溜肩、鼓腹,腹下漸收斂,近底處微外撇。肩部置8個橋形系,其中4個橫置、4個豎置,并刻劃兩道弦紋。附直壁拱頂蓋,蓋頂置方形抓鈕。內、外施青釉,釉的玻璃質感較強,有垂流現(xiàn)象。
青釉雙系盤口
雞首執(zhí)壺
南朝(420~589年)
高34.4cm 口徑10.5cm 底徑13.5cm
壺盤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底部上凹,外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置雞頭形流,相對一側口、肩之間置曲柄。肩部另外兩側對稱置橋形系。內、外施青釉,有流釉現(xiàn)象,釉面開細碎紋片。南朝雞頭壺比之前的雞頭壺變得更加瘦高雞頭的頸部亦加高,雞冠高聳,曲柄亦加長。此雞頭壺舒展而修長的形體相得益彰,堪稱南朝青釉雞頭壺的代表作。
南朝(420~589年)
高21.3cm 口徑11cm 足徑12cm
壺口部出沿、短頸、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底下接餅形實足。肩部兩側對稱置半環(huán)形豎系;另兩側一側置管狀短流,與流相對一側置一彎曲手柄。形體渾圓、飽滿。胎體較厚重,呈灰白色。內、外均施青釉,釉層透明,釉的玻璃質感較強,釉面開細碎紋片。壺通體刻劃花裝飾,紋飾共分3層,肩部和腹下部分別為仰、覆蓮瓣紋,仰、覆蓮瓣紋之間為忍冬紋,紋飾之間以弦紋相隔。圖案層次清晰,刻劃技法嫻熟。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后,至南北朝時期趨于興盛,反映在瓷器裝飾方面,這一時期瓷器上非常流行蓮花、蓮瓣、忍冬等紋飾,時代特征鮮明。
青釉塑貼飛天團龍紋六系蓮花尊
北朝(386~581年)
高66cm 口徑19.2cm 足徑20.6cm
河北省景縣北朝封氏墓群出土
尊撇口、長束頸、鼓腹,腹下收斂,束脛,高足中空外撇。肩、頸相接處置6個由雙股泥條做成的豎系。通體紋飾共11層。頸部3層,自上而下依次為塑貼的飛天、寶相花和團龍紋,紋飾之間以凸弦紋相隔。肩、腹部以塑貼加雕刻技法裝飾主題紋飾,有3層覆蓮瓣、兩層仰蓮瓣、1層菩提樹葉。蓮瓣肥碩,瓣尖翹起。脛部雕刻兩層覆蓮瓣,瓣尖亦翹起。通體施青釉,釉的玻璃質感較強,釉面有開片。圈足內素胎無釉。此尊系1948年河北省景縣封氏、祖氏墓群出土的4件蓮花尊之一。形體高大,氣魄雄偉,集塑貼、模印、雕刻等多種裝飾技法于一體,紋飾華縟精美,使人嘆為觀止。尊上的蓮瓣、團花、飛天等裝飾題材與南北朝時期盛行佛教文化的歷史背景相吻合。科技工作者對這種青瓷進行化學分析的結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學組成與南方青瓷不同,具有北方青瓷特點。該青釉蓮花尊堪稱北朝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封氏、祖氏墓群出土青釉蓮花尊的收藏情況是: 兩件人藏故宮博物院、一件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入藏河北省博物館。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北省博物館各收藏的一件均附有原蓋。綜合紀年墓出土青釉蓮花尊分析,可以確定青釉蓮花尊主要流行于南北朝中期至隋初,即公元5世紀中期至6世紀末的百余年間,南北朝晚期是它的繁榮時期。關于蓮花尊的用途,從其形體高大厚重和裝飾華麗來看,不應簡單地視為實用盛酒器,而應當是帶有一定佛教意義的隨葬用關器。
青瓷蓮花尊
(國家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