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學者”吳海京 守十年寂寞為《資治通鑒》續(xù)篇
時報記者 叢楊 文 實習記者 劉寧寧 攝
時報訊 一杯清茶,一盞青燈,數(shù)十本厚厚的史書,吳海京在它們的陪伴下穿越歷史與現(xiàn)實,與司馬光對望。本著踵武前賢的心態(tài),他窮盡十年時光為《資治通鑒》寫了一部令自己滿意的續(xù)紀。近日,400余萬字的《資治通鑒續(xù)紀》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此后的吳海京,開始在“小吳”、諸暨市政法委執(zhí)法監(jiān)督科“吳科長”之后,面對“吳老師”的稱謂?!霸瓉砥届o的生活,因為這三大本《資治通鑒續(xù)紀》改變了,有人稱我是‘草根學者’,但還是有點不習慣?!眳呛>┱f。
在接待了一撥又一撥記者后,吳海京站在他四米見方的書房,合上書說:“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p>
《資治通鑒》太“孤獨”
為什么有給《資治通鑒》續(xù)紀的想法?吳海京說自己幼年時即“嗜史”。
1977年,吳海京出生在諸暨市陳宅鎮(zhèn)的一個山村。剛剛會說話,他就知道“延陵季札”的典故?!妒酚洝防镉涊d,季札是吳國賢公子,父親、兄弟都想把王位傳給他,但季札不愿為王,所以逃至此地隱居,“諸暨、東陽地區(qū)吳氏的祖先就是他。所以我們原本就有謙虛的歷史?!闭f這話的時候,吳海京帶著自己都沒察覺到的小得意和自豪。
小學的時候,別的孩子看連環(huán)畫時,吳海京看劉、關、張?zhí)覉@結義;初中時,他開始看白話的《戰(zhàn)國策》《史記》;到了高中,白話版的《資治通鑒》他已經(jīng)讀過一兩遍了?!霸阶x味道越不對,就像是白開水?!彼f。于是,他開始找來《資治通鑒》文言本看。
《資治通鑒》可以說是吳海京最喜愛的一本書,在《資治通鑒續(xù)紀》的自序中,吳海京寫到“讀溫公通鑒十余遍不厭”,在他的書柜中,1995年購買的《資治通鑒》已經(jīng)被翻得紙頁泛黃。為保護“孤本”,吳海京后來又買了幾套《資治通鑒》,翻的次數(shù)多了,他不得不用線重新把書裝訂起來。
也是因為翻得多了,所以每每看到《資治通鑒》的結尾,吳海京都會因為其只記錄到五代而遺憾,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他希望看到更多的記錄。其實,后來有不少人為《資治通鑒》做過續(xù)篇,比如宋代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清畢沅的《續(xù)資治通鑒》,夏燮的《明通鑒》,但在吳海京看來都與《資治通鑒》差異較大,“司馬光寫書的出發(fā)點是為君親政,賢明之道,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而這些續(xù),不是缺乏簡練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就是缺乏準確性和可讀性。
“這種感覺就像隔靴搔癢,相對《史記》有《漢書》《后漢書》這樣與之相媲美的作品傳承而言,《資治通鑒》是很孤獨的?!眳呛>┱f。
作續(xù)的念頭一出像長了草一般
這個時候的吳海京對《資治通鑒》,還只是心存遺憾。
1996年,吳海京考上西南政法大學,零用錢從每月的20元“漲”到了每學期1000元,“當時心里就想,再不用吃梅干菜攢錢買書了。”剛一有錢,吳海京就入手了一部《二十四史》,這花去了半個學期的生活費。大手筆的結果,是他又得節(jié)衣縮食維持生活。這部《二十四史》成了吳海京的最愛,搬了幾次家仍在吳海京的書柜里,繁體豎排無標點的書頁上,還能看到指甲劃過的痕跡。
畢業(yè)后,吳海京帶著一大箱子書到上海成為一名律師,可他仍放不下史學。回鄉(xiāng)!是他當時作的最大膽決定,此后他成為諸暨市政法委一名普通干部。
生活穩(wěn)定了,心中關于史學的“不安分”念頭又冒出來了?!白x史讀得多了,最大的用處就是吹牛。”吳海京這么消遣自己。
2002年,吳海京在翻看宋金遼、元明清諸朝正史的時候,試著以記筆記的形式,將閱讀的內容按《資治通鑒》的體例作了摘抄、歸納。幾個月過去,他翻看已經(jīng)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讀書筆記時,萌發(fā)了一個念頭,古人可以為史書寫續(xù),我能不能也給《資治通鑒》作續(xù)呢?
念頭一出,連吳海京自己都嚇了一跳:“溫國公著《資治通鑒》,前后有兩朝皇帝支持,光助手就有5個,以我一個人的力量,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p>
然而,念頭一出,就像長了草一般,待吳海京發(fā)現(xiàn)時,草已經(jīng)“蔓了坡”。
2003年春節(jié),吳海京耐不住“心的召喚”,決心向司馬光“致敬”:“當時可能真的喊過,溫國公,我來了?!?/p>
編寫的過程枯燥卻甘之如飴
從此,吳海京開始了每天下班一回到家,就開始一杯茶、幾本書、做筆記的生活。每天寫多少沒有規(guī)定,“可不寫就覺得這一天還有什么事情沒做,連睡覺都不踏實?!?/p>
吳海京為《資治通鑒》寫續(xù)篇的事情,單位里的人是知道的,大多也只是抱著旁觀者的心態(tài)。“可能覺得我怪的也有。”吳海京笑笑說。
著書的路枯燥且漫長,但吳海京始終堅持著,從來沒有因為累而產生過片刻的放棄念頭。
創(chuàng)作之初,吳海京以正史為基礎,參照各類史料,對其中有歧義、矛盾的進行了考證和辨別,對正史部分史料有遺漏的,搜集各類史料進行補充。書上找不到的,就到網(wǎng)上查,已經(jīng)讀了幾遍的《資治通鑒》再次放到床頭重新翻看,就連出差帶回來的東西,也多半是新元史之類的參考書籍。
2009年7月,400萬字的初稿完成,然而這并不能成為書,僅僅是資料的堆砌。
資料編寫的過程枯燥而且繁雜,吳海京卻甘之如飴。他說,每每坐在書桌前,都有一種穿越千年與圣賢對話的感覺,伴隨著歷史人物或輕笑、或感慨,有時流淚、有時惆悵。
初稿完成后,吳海京才真正有了一點點膽怯的感覺。“要出書了,我真的在向溫國公靠近了?!毙闹懈`喜有了向溫國公致敬的作品,可又害怕文筆少了司馬光的妙語連珠。
再查資料,再重新考證,就連遣詞造句都要精雕細琢,“吾輩幼無習于古文,文質粗鄙”,要寫得像《資治通鑒》那樣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其難度可想而知。“那段時間,一把一把地掉頭發(fā),校對到深夜抬起頭時,看路燈竟是一團團的光影?!眳呛>┗貞?。
十年執(zhí)著得回報 奇書艱難出版
2012年歲末,七易其稿,《資治通鑒續(xù)紀》完成。
司馬光用了19年成《資治通鑒》,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吳海京用10年成《資治通鑒續(xù)紀》,涵蓋7朝952年的歷史。
書稿完成了,吳海京先后投給了幾家出版社,“也想過會被拒絕,但沒想到那種感覺這么差。”
2012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班的吳海京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來電。掛掉電話后,吳海京心情頓時低落下來。出版社的意見很簡單,太專業(yè)了,沒有市場,即便是自己出書,估計也收效甚微。
可是不出書,十年的辛苦會付之東流,此時的吳海京已經(jīng)不滿足于僅僅寫給自己看了,“讀史,可以學習古人身上的道理,從歷史的長河中看人生與現(xiàn)實中的不一樣,應該讓更多的人看?!?/p>
就是憑著這份執(zhí)著,吳海京通過網(wǎng)絡找到了北京的一家文化傳播公司,這家公司將此書推薦給了中國文史出版社編輯馬合省。帶著書稿,寒風中,吳海京一個人到了北京,“也不確定能不能出書,可是我還是去了?!?/p>
這份執(zhí)著終于得到回報。2013年,這部鴻篇巨著面世,全書分三冊,338卷430萬字。直到此時,吳海京的同事們才恍然大悟,“好小子,十年不見你應酬,原來就在寫這本書啊?!敝T暨市文廣新局局長金海炯則評價:“且不論書的學術價值如何,在世風浮躁的今天,利用10年業(yè)余時間,足不出戶潛心寫作,完成了中國史學上的這樣一部奇書,有幾個人能做到?”
10年,面對生活的單調、著書的寂寞,吳海京沒有絲毫遺憾,“我用十年寫了這本書,可在書中我已活了上千年。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