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大家比較熟悉的兩個指數:滬深300,中證500。
現實中投資這兩個指數的人最多,一些指數基金組合也會包含滬深300、中證500(比如極簡組合)。
很多朋友經常會問我:這兩個指數有什么區(qū)別?
-滬深300,包含了國內300家大公司;
-中證500,包含了國內500家中小公司。
一般來說,知道這些就夠了。
但要做好投資,我們還是得比別人多掌握一點,深入了解這兩個指數的背后原理。
為了搞清楚指數是怎么編制的,我專門去中證指數官網下載了一份PDF版的編制方案(上面的解釋比較權威):
這里簡單概括一下滬深300指數的編制:
1)在A股所有股票中,剔除ST類股和一些財報有重大問題的股票;
2)剔除日均成交金額較低的股票;
3)剩余的股票按總市值從大到小排名,選擇前300只編制成指數。
原來入選滬深300并不只有“大公司”那么簡單,還要符合很多前提條件的。
再來看看中證500指數的編制,其實原理差不多:
1)剔除滬深300指數樣本股;
2)剔除日均成交金額較低的股票;
3)剩余的股票按總市值從大到小排名,選擇前500只編制成指數。
很明顯,這兩個指數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所選的股票完全不一樣。
那這兩個指數不一樣,有什么好處嗎?
好處就是相關度低,走勢不會同漲同跌,客觀上降低了投資組合的波動。
所以你問我能不能一起買?當然是能啦。
此外,每年指數都會定期調整樣本股,剔除不符合條件的股票,納入符合條件的股票,總數維持不變。
既然滬深300、中證500都是按市值大小排名的,那么一旦市值發(fā)生變化,兩個指數的樣本股就需要調整。
操作很簡單:如果滬深300指數排名靠后的個股一直下跌,可能會掉進中證500指數;
反過來說,要是中證500指數排名靠前的個股一直上漲,可能會漲到滬深300指數。
比如中證500指數中的“芒果超媒”,因為股價一直上漲,今年6月份進入了滬深300指數。
打個比方,這就好比國內足球聯賽升降級規(guī)則,中超聯賽的后幾名降到中甲,中甲前幾名升入中超,球迷朋友應該能看懂吧…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指數也會作調整(具體可以參考官網PDF文件),但大體上的規(guī)則如此。
仔細對比兩個指數的調整規(guī)則,我還發(fā)現它們有個不同點:
中證500指數,股票上漲會進入滬深300,下跌還有一個中證1000指數接著;
滬深300指數,股票下跌會進入中證500,但上漲——還是在滬深300里呆著……
滬深300:只有向下移除機制中證500:既有向上移除,也有向下移除機制
這樣的結果是:滬深300指數名單長期變化不大,而中證500指數變化就比較大。
網上有人做過統計,過去3年滬深300指數變動比例是33%左右,排名靠前的股票基本還是“老面孔”;
中證500指數變動比例是50%左右,近一半的股票都換過了,雖然名字還叫“中證500”,但三年前和三年后并不是同一批公司。
想起以前看過一個數據,說人體細胞會新陳代謝,大概每7年全身細胞會更換一次,生理上講,7年前和7年后的你不是同一個人。
這么看來,指數也存在“新陳代謝”的現象,中證500的“新陳代謝”速度要比滬深300更快一些。
好了,如果之前你只知道“滬深300代表大公司,中證500代表中小公司”,看完本文,相信你對這兩只指數的了解,已經超越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