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煩忙虎名家陳敬蟄

◇繪宗十二忌
中國畫術(shù)語。謂山水畫的十二忌病。元代饒自然在《山水家法》提出此說:1、安置迫塞;二、遠近不分;3、山無氣脈;4、水無源流;5、境無夷險;6、路無收支;7、石行一面;八。樹少四枝;9、人物傴僂;10、樓閣龐雜;11、?淡失宜;12、點染沒法。山水畫中安頓樓閣,錯雜盤曲,反可睥睨
生姿,饒氏覺得忌者,乃指以界畫樓閣為主的畫材而言。
◇八格
中國畫術(shù)語。北宋韓拙《山水雜選集》提出:"凡畫有八格:石老而潤,水凈而明,山要崔巍,泉宜灑落,云煙出出,野徑迂回,松偃龍蛇,竹藏風雨也。"
◇七候
中國畫術(shù)語。清代戴熙《習(xí)苦齋畫絮》提出:"作畫須得七候:1、精楮(紙);二、筆與手稱;三、色墨凈;四、新游山水,或新見名跡;5、索畫者工賞鑒;6、意興;7、時間當不生不熟之際。七候備而后宏構(gòu)成。"
◇六氣
中國畫術(shù)語。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提出:"畫忌六氣一曰庸俗,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水氣,有筆仗而矛頭太露;四曰草氣,草率過火,絕少高雅;五曰閨閣氣,描條薄弱虛弱,齊無骨力,六曰蹴烏氣,蒙昧妄作,惡不行耐。"
◇六長
中國畫術(shù)語。對繪畫技法所舉的六種利益。有兩說:一是北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意明六要而審六長:"所謂六父老:粗魯求筆一也,僻澀求才二也,細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無墨求染五也,平畫求長六也。"二是清代王昱《東莊論畫》:"畫有六長:氣骨高古、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出色、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設(shè)色高華是也,六者一有未備,終不得為妙手。"
◇六要
中國畫術(shù)語。對繪畫創(chuàng)作提出的六個要供。有兩說:一是五代梁荊浩《筆法記》:"婦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氣者,心漫筆運,與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一作遺)不雅;思者,刪撥大體,凝念形物;景者,軌制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筆者,雖依法例,運改變通,不質(zhì)不形,如飛如動;墨者,上下暈濃,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果筆。"二是北宋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提出識畫之訣,在意明六要而審六少:"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造俱老二也,變同公道三也,彩繪有澤四也,往去天然五也,師學(xué)舍短六也。"
◇六法
中國畫術(shù)語。批評人物畫的六項尺度,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所舉"六法"為:氣韻活潑、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一作傳模移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列為重要之法。清代鄒一桂《小山畫譜》則認為"以六法言,當以經(jīng)營為第一,用筆次之,賦彩又次之,傳模應(yīng)不在內(nèi),而氣韻則畫成后得之,一舉筆即謀氣韻,從何動手?以氣韻為第一乃賞鑒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論者益眾,并逐步利用到山水、花鳥等畫科,且已風俗地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現(xiàn)代錢鐘書從頭作了標點:"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傳移,模寫是也"。(《管錐編》第四卷)
◇四難
中國畫術(shù)語,清代浩大士《溪山臥游錄》謂:"畫有四難:筆少畫多,一準也;境顯意深,二難也;險不入怪,平不類強,三難也;謀劃暗澹,布局自然,四難也。"◇三到
中國畫術(shù)語。清代隆重士《溪山臥游錄》謂:"畫有三到:理也,氣也,趣也。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巧神逸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純綿裹鐵,真假相生。"
◇三病
中國畫術(shù)語,指用筆的三種疵病。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用筆得失》,"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版(板),二曰刻,三曰結(jié)。版者腕弱筆癡,全盈取與,狀物平褊,不能圓渾也;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鉤畫之際,妄生圭角也:結(jié)者欲行不可,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利也。"中國畫正視用筆,重視野條美,畫中若無線條好,謂之"無筆"。
◇三品
中國畫術(shù)語。指批評字畫藝術(shù)的三個品級,即神品、妙品。能品。唐朝張懷煩忙《書斷》評歷代書法家,立神、妙、能三品,源于北晨梁庾肩吾《書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為九例);北宋劉講醇《圣朝名畫評》以此評畫,元朝夏文彥、明朝王世貞因循之。又唐朝墨景玄《唐代名繪錄》援李嗣實《書后品》正在上、中、下三等九品以外坐逸品。北宋黃戚復(fù)《益州名畫記》則分逸、神、妙、能四格。謂"畫之逸格,最易其儔,拙端方于周遭,鄙粗研于彩畫,筆簡形具,得之天然,莫可表率,因為意表,故目之曰逸格我。""年夜凡是畫藝,應(yīng)物象形,其天機迥下,思取神合,創(chuàng)意立體,妙開化權(quán),非謂開廚已走,撥壁而飛,故目之曰神格爾。""畫之于人,各有賦性,筆精朱妙,沒有知所然,若投刃于解牛,類運斤于斫鼻,自古道熱腸付腳,直盡玄微,故目之曰妙格爾。""畫有性周動植,教侔天功,甚至結(jié)岳融川,潛鱗翔羽,形象活潑者,故目之曰能格爾。"宋徽宗趙佶評畫,以神、勞,妙、能為序。清朝黃鉞細分至二十四品。三絕中國字畫術(shù)語,有兩道:一是詩、書、畫三者皆有很高成績稱為"三絕"。唐玄宗李隆基曾題字于鄭虔的山川畫上曰"鄭虔三絕"。兩是在畫史上,東晉顧愷之被稱為"三絕",《晉書》顧愷之本傳,稱瞅具有"才絕、畫絕、癡絕"。明渾間,也有把"才盡、畫絕、書絕"稱為"三絕"的。
◇立意
中國畫術(shù)語。指畫家對客不雅事物重復(fù)察看而取得豐碩的主題思惟。唐代王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張彥遠也說:"意在筆先,畫盡意在。""節(jié)氣形似,皆本于立意。"立意有崎嶇深淺之分。清代王原祁說:"如命意不高,目光不到,雖襯著周致,末屬隔閡。"
◇位置
中國畫術(shù)語。所謂"運營位置",即指繪畫構(gòu)圖結(jié)構(gòu)中要設(shè)置裝備擺設(shè)適合,獨具匠心。清代王昱《東莊論畫》謂:"作畫先定位置。何謂位置?陽陽、背背、縱橫、升沉、開合、鎖結(jié)、回抱、勾托、過接、映帶,須跌蕩欹側(cè),舒卷自若。"
◇起結(jié)
中國畫術(shù)語。指繪畫構(gòu)圖時起手要寬以起勢,緊以歸結(jié),有全局概念,不范圍于一角,務(wù)得全盤貫氣的場面地步。清代王昱《東莊論畫》說:"凡畫之起結(jié),最為緊急。一路如奔馬絕塵,須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勢。一結(jié)如萬流回海,支得盡,而又有盡而不盡之意。"張風論畫:"善棋者落落布子,出奇制勝,垂垂整理,遂使段段皆贏,此弈家之善用松也。畫也莫妙于用松,糾葛安插,漸次逐層點染,遂能蕭灑深秀。"(《玉幾山房畫外錄》)
◇成竹在胸
中國畫術(shù)語。北宋文同(字與可)主張畫竹必先"胸中有數(shù)"。蘇軾在《文與可畫脈脈谷偃竹記》中說:"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自稱系"與可之教予如斯。"又在《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竹三首》詩中,贊曰:"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限出清爽。"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xué)文與可畫竹求詩》中,也有"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之句。所謂"成竹在胸",乃行畫家創(chuàng)稿之前,對形象塑造、構(gòu)圖規(guī)劃已有成熟的構(gòu)想,故能"一收而得其妙解"。
◇遷想妙得
中國畫術(shù)語。東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必然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與西晉陸機《文賦》中所謂"浮藻連翩"含義相若。但"遷想"比之"遐想"更普遍,更有目標性,畫家的"設(shè)想力"出于"遷想",也是畫家"神思"的根本。故向來論中國畫學(xué)的"氣韻生動",好"遷想妙得"有乃至之。
◇惜墨如金
中國畫術(shù)語。意即用墨要恰到好處,不成肆意浪費,盡量做到用墨未幾而浮現(xiàn)富厚。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字斟句酌",所畫熱林,以渴筆劃枯枝,樹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畫面上,依然得到"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的結(jié)果。清代吳歷曾說:"潑墨、惜墨,畫家用墨之奧妙,潑者氣澎湃,惜者骨疏秀。"錢杜說:"云林(倪瓚)惜墨如金,蓋用筆沉而松,燥鋒多,潤筆少,以皴擦勝襯著耳。夫渲染能夠救枯沃,生云煙,迂翁又未嘗瞬息離是法哉!特不愿用干筆重墨耳。"(《松壺畫憶》)都論述了"惜墨如金"的寄義和感化。
◇意到筆不到
中國畫術(shù)語。指畫貴涵蓄,筆雖未到,卻能在乎境中得之。唐代張彥遠論吳道子畫:"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北宋蘇軾跋趙云子畫:"筆略到而意已俱。"清代惲壽平說:"古人存心在有文字處,前人專心在無翰墨處,倘能于文字不四處觀昔人專心,嫡幾擬議神明,進乎技已。"意與筆的關(guān)系即虛與真的閉系,用筆實處見虛,虛處見實,乃臻"通體皆靈"之妙。
◇解衣盤礴
中國畫術(shù)語。解衣,即袒胸露臂;盤礴,即隨意席地皮坐。意欲聚精會神于繪畫?!肚f子?田子圓》載:"昔宋元君將繪圖,寡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筆和墨,在中者半,有一史后至,商場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令人視之,則解衣盤礴,贏(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清代惲壽仄亦說:"作畫須有解衣盤礴,目中無人,然后化機在手,元氣繚亂。"
◇形似
與"神似"對稱。中國畫術(shù)語。指藝術(shù)作品的外在特點。戰(zhàn)國荀況有"形具而神生"之說。南朝齊范縝亦有"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之說。形似與神似是同一的。南朝宋宗炳雖主"萬趣融其神思",仍舊對峙"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東晉顧愷之說得更明白,即所渭"以形寫神"。清代鄒一桂說:"已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故"形似"為繪畫的初基。但于形似中求神采,仍為藝術(shù)制形之最終。拜見"神似"。
◇神似
與"形似"對稱,中國畫術(shù)語。指主客不雅相同一,由事物的表象到意象的深化。即"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量"。北宋蘇拭有"論畫以形似,睹與女童鄰"之說。袁文曰,"做畫形易而神難。形者具形體也,神者其神彩也。常人之形體,學(xué)畫者常常皆能,至于神彩,自非胸中過人,有不克不及為者。"黃休復(fù)論"六法"云:"惟形似、氣韻兩者為先,有氣韻而無形似,則質(zhì)勝于文;無形似而無氣韻,則脆而不堅。"其"氣韻"即"神似"。晁以道、楊慎、李贄等,皆有論述,"畫不徒寫形,正要形神在"。故"形神兼?zhèn)?是繪畫藝術(shù)的定論。拜見"形似"。
◇不似之似
中國畫術(shù)語。指畫家筆下的藝術(shù)形象,不但是照搬客觀物象,而有所歸納綜合、棄取、調(diào)理,以求收到比生涯更高的藝術(shù)效果。初見于明代沈顥《畫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清代石濤題詩亦有:"名山許游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幻化奇異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現(xiàn)代齊白石說的"不似之似",即石濤說的"不似似之"。黃賓虹說:"絕似物象者與毫不似物象者,皆沽名釣譽之畫,惟絕似又絕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畫"傅抱石曾列作畫法式:不似(動手)--似(經(jīng)由)--不似(最初)。(《中國繪畫實際》)
◇敗墻張索
中國畫術(shù)語。指壁痕如畫,惹人"遷想妙得"。語出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仁宗天圣(1023一1031)間圖畫院祗候陳用之,患其山水畫不及古人,請教于度支員外郎宋迪,迪曰:"此不難耳。汝當張(掛)索(白紙)于敗墻,旦夕觀之,觀之既暫,隔索見敗墻上高平崎嶇,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神發(fā)意造,恍然有人禽草木飛動,則隨便命筆,自然天便,不類報酬,是謂活筆。"用之自此畫格日進。郭熙見楊惠之塑山水壁,亦有所感,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槍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問,于則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巒林壑,加以樓閣、人物之屬,宛然天成,謂之"影壁"。此法實即"敗墻張素"之余意。
◇謹毛掉貌
國畫術(shù)語。西漢劉何在《淮南子?說林訓(xùn)》中提到"平常以外,畫者謹毛而失貌"。意謂作畫不能細逐微毛,若然,便會使畫面的大貌(團體)有失。清代王昱說:"畫失大貌為大失,失細節(jié)為小失,小失易改,大失難救,畫者不宜失慎。"
◇吳裝
亦稱"吳家樣"。中國畫的一種淡著色風格。相傳始于唐吳道子的人物畫,故名。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吳生設(shè)色》:"嘗觀(吳道子)所畫墻壁卷軸,落筆雄勁而敷彩簡淡;或有墻壁間設(shè)色重處,多是后人粉飾。至今畫家有輕拂圖畫者,謂之'吳裝'(夾注:雕塑之像,亦有吳裝)。"后來引申其義稱淺絳山水畫為"吳裝"。
◇曹衣
中國畫術(shù)語。指兩種相對的衣服褶紋表示程式。相傳唐代吳道子畫人物,筆勢圓轉(zhuǎn),衣服飄舉;而北朝齊曹仲達畫佛像,筆法濃密堆疊,衣服緊窄,先人因稱"吳帶當風,曹衣出水"。那兩種有名的描法,也風行于現(xiàn)代雕塑和鑄像。一說曹指三國吳的曹不興,吳指南朝宋的吳*。見北宋郭若實《丹青見聞志》卷一《論曹吳體法》。
◇春蠶吐絲
中國畫術(shù)語。用于描述線描人物畫的特性。論者稱顧愷之的線描,好像"春蠶吐絲"。意能畫出細韌柔和,連綴不輟的機能。與鐵線描的覺得不同,前者柔荑,后者剛挺。
◇九朽一罷
中國畫術(shù)語。古人說:畫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罷"。即先以朽筆(如柳條柴炭)鉤劃外形,數(shù)次點竄,故曰。"九朽"《"九朽"謂其屢次);繼以墨線描成,故曰"一罷。"北宋周純則以書法"落筆便成"而主張繪畫亦要"趁熱打鐵";"書畫統(tǒng)一關(guān)捩,善書者又豈先朽爾后書耶?"但清代昌大士卻認為:"今人每以不消朽筆為能事,實在畫之工拙,豈在朽不朽乎?"(《溪山臥游錄》)
◇粉本
中國古代繪畫施粉上樣的底稿。唐代吳道子曾于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玄宗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鑒》:"前人畫稿謂之粉本。"其法有二:一是用針按畫稿墨線稀刺小孔,把粉撲進紙、絹或壁上,然后依粉面作畫。二是在畫稿背面涂以黑堊、土粉之類,用簪釵按正里墨線描傳于紙、絹或壁上,然后依粉痕降墨。后引申為對普通畫稿的稱呼。
◇小品
亦名"宋人小品"。中國畫術(shù)語。語出佛經(jīng),佛家稱樣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中國畫小品風行于宋代,徽宗趙佶建成龍德宮,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一說這是屏風上的飾圖,有方有圓,每屏嵌十多幅。圓型的經(jīng)常使用紈扇嵌入。一說乃壁畫的粉本,雖小也不輕心率意。南朝宋宗炳謂:"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迥。"也正如唐代王維所說"咫尸之圖,寫百千里之景"。亦有人說是燈片和窗紗上用的飾圖。"宋人小品"畫也與"六朝小品"文一樣具有小中見大、雋永警辟的特點,是宋代繪畫藝術(shù)的縮影。
◇摹仿
中國書畫術(shù)語。進修書畫的一種手腕和進程。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敘言提出"六法",第六條為"傳移摹寫",唐代張彥遠說:"古時好?畫,十得七八,不掉神采筆蹤。"北宋黃伯思《東觀余論》以為:臨與摹有嚴酷區(qū)分,"二者迥殊,弗成治也"。說臨是對著他人之作,觀其情勢而照著寫或畫。故置字帖于旁,仿其筆劃,稱之為"臨帖";若置古畫于旁,仿其用筆用色稱之為"臨畫"。摹是以薄紙(通明紙)覆在別人作品上,隨其細大而?之。后人對"臨摹"用語,多數(shù)露這兩種意義,不夸大"臨"與"摹"的區(qū)分。明末唐志契說:"摹仿最易,神情可貴,師其意而不師其跡,乃真摹仿也。"清代笪重光說:"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wěn)。"故師古人之意而一定拘其跡,斯稱善臨摹者。
◇書畫同源
中國書畫術(shù)語。意為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關(guān)系緊密親密,二者的發(fā)生和生長,相輔相成,在畫史上,以先秦諸子的所謂:"何圖洛書"為書畫同源的根據(jù),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道畫之源流》中說,"頡有四目,俯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起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此為最早的"書畫同源"說?!兑笃酢饭盼?,其體系體例間架,既是書法,又是圖畫,近人鄭午昌說"是可謂書畫混應(yīng)時代"。
◇金錯刀
寫字、繪畫的一種技法?!兜浪C》:"南唐李后主(李煜)善書,作顫筆煩忙曲之狀,遒勁如冷緊霜竹,謂之金錯刀。"《宣戰(zhàn)畫譜》:"后主又作金錯刀畫,亦清新非凡,另為一格法,后主金錯書用一筆三過之法,暮年變而為畫,故顫掣乃如書法。"按《法書要錄》也有金錯刀書一體。李煜字畫,已不存世,然后人很有仿之者,《圖繪寶鑒》、《東圖元覽》載有:"孫尚子,擅為顫筆,見于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諸處,皆若顫抖。"
◇款識
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筆墨?!稘h書?郊祀志下》:"今此鼎藐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于宗廟。"顏師古注:"款,刻也;識,記也。"別的另有三說;-、款是陰字凸進者,識是陽字崛起者。2、款在外,識在內(nèi)。3、斑紋為款,篆刻為識。均見《通俗》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書、畫上題目姓名,也稱"款識"、"題款"或"款題"。畫下款識,唐人只小字躲樹根石罅,書不工者多落紙背,至宋朝,始記年代,也僅細楷,書不兩行。惟蘇軾有人止楷,或跋語三五行。元人從款識姓名年代成長到詩文題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題跋之風大衰,至今不衰。
◇題跋
寫在書本、書畫、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題",前面的文字叫"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足部》謂:"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后也。"一般乃指書、畫、冊本上的題識之辭,內(nèi)容為標題、品評、訂正、記事之類,文體有散文、詩、詞等。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載:"唐昭宗幸華州,作《菩薩蠻》辭三章,今此辭墨本猶在陜州一梵剎中。予頃年過陜,曾一見之,后人題跋多,盈巨軸矣。"對畫幅上的題跋,清代王概《芥子園畫傳》說:"元之前多不消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詩尾用跋,或跋后系詩,文衡山行款清整,沈石田筆法灑落,徐文長詩歌奇橫,陳白陽題志精卓,每侵畫位,翻多奇趣",元代以來,在畫上題書詩文已成為中國畫作品上增加詩情畫意的一種藝術(shù)本領(lǐng)。
◇黃荃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代表畫家黃筌。黃居西蜀畫院統(tǒng)治地位,入宋后,畫風持續(xù)快要一百年,當時花鳥畫無不以"黃家體系體例為準"。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并指出黃派之畫多寫禁中珍禽瑞鳥,奇花怪石,用筆工致,設(shè)色堂皇。此派畫法,以細挺的墨線鉤出表面,然后填彩,即所謂"鉤挖法"。后人評為"鉤勒填彩,旨趣冶艷"。
◇徐熙畫派
中國畫派別之一。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收,代表畫家徐熙。北宋郭若虛在《丹青見聞志》中"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繁華,徐熙野逸。"又說:"徐熙江南處士","多狀江湖一切,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此派多作細筆濃墨,略施純彩,而字跡不隱,素有"落墨花"之稱。參見"落墨"。
◇北方山水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guān)仝、華原范寬,智妙出神,才超出跨越類,三家鼎立,百代標程。"又說:"夫景象形象蕭?,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高古,人物幽忙者,關(guān)氏之風也;峰巒渾樸,勢狀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zhì)者,范氏之作也。"李、關(guān)、范的畫風,風行齊、魯,影響關(guān)、陜,氣力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南邊山水畫派
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春嵐前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yè)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平無邪多,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世稱"董巨"?;莩绾挖w令穰的小景,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云山",畫京心一帶風景,隱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皆屬南畫系統(tǒng),至元代而大盛。
◇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嘗與李公麟論古今山水,少有出塵格者,因疑筆作之。自稱"無一筆李成、關(guān)仝大方"。中國的傳統(tǒng)山水畫,用筆多以線條為主,米芾則以臥筆橫點成塊面,稱"落茄法",突破了線條陳規(guī)。其特點,能表達煙雨云霧、蒼茫奇異的景趣,世稱"米氏云山"。友仁繼續(xù)和發(fā)展祖?zhèn)?,善畫無根樹、昏黃云,每喜自題"元暉戲筆"。因父子均居襄陽和鎮(zhèn)江,對瀟、湘二水和金、焦二山自然風光出格沉醉,故能畫出水氣蒸郁、煙霧滿盈的妙趣。此派為大適意風格,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后世影響甚大。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畫竹原以唐代蕭悅、五代丁滿最著名,但無畫跡傳世。北宋文同、蘇軾以畫竹著于時。元歉元年(1078)文同受命為湖州(今浙江吳興)太守,未到任,病故陳州(今河南淮陽);蘇拭接任湖州太守,不多坐獄貶黃州。他們雖籍隸四川,但畫史上皆謂為"湖州竹派"鼻祖。米芾論及:文、蘇畫竹特點:"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元代畫竹成風,李?、趙孟?、高克恭、吳鎮(zhèn)、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擔當者,對后世影響很大。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編錄《畫史》、《畫繼》、《圖繪寶鑒》等書而成。
◇常州畫派
亦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毗陵、武進皆為江蘇常州的古地名。始于北宋居寧,南宋于青言,元代于務(wù)道,明代孫龍,清代唐于光、惲壽同等,皆屬之。祖述徐崇嗣、趙昌的沒骨法,以草蟲、花草寫生為勝。居寧畫跡不復(fù)可見,據(jù)梅堯臣(1002一1060)詩:"寧公實神授,坐使群輩伏。"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孫龍受其影響。于氏祖孫畫跡亦失傳,日本知恩院藏有南宋于子明《蓮花圖》對幅,鈐有"毗陵于子"印,或即于青言之作。惲壽平與唐于光實源出于氏。惲壽平嘗言:"余與唐匹士(于光之號)研思寫生,每論黃筌過于工麗,趙昌未脫描繪,徐熙無徑轍可得,殆難取則。"惲、唐花草寫生,多空靈之感,是徐崇嗣沒骨法的繼續(xù)者,世稱"惲派",對后世影響甚大。
◇毗陵畫派
即"常州畫派"。
◇武進畫派
即"常州畫派"。
◇吳門畫派
簡稱"吳門派"。中國畫派別之一。明朝沈周與其門生文徵明,畫山火崇尚北宋和元朝,與取法南宋的浙派氣勢派頭分歧,流行于明代中期,從學(xué)者甚眾,聞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陳道復(fù)、王谷祥、陸治、錢谷等,他們均為姑蘇府人,姑蘇別號"吳門",因稱。在其時畫壇據(jù)有主要職位。
◇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中、晚期的代表畫派。明中期的畫壇以"吳門畫派"為首,晚期則推重"松江畫派"。松江原屬吳地,后人遂合稱兩派為"吳派"。在太湖流域一帶風靡一時。代表畫家有董其昌、陳繼儒、周天球、莫是龍、李日華、項圣謨、卞文瑜等,董、陳兩工錢此派中堅。
◇松江畫派
簡稱"松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云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稱"華亭畫派"。此中"蘇松派"和"云間派"都導(dǎo)源于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沈士充師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互有影響,故總稱"松江派"。當時董其昌的書畫,為一時之宗;與陳繼儒并稱于世。
◇蘇松畫派
見"松江畫派"。
◇華亭畫派
見"松江畫派"。
◇云間畫派
見"松江畫派"。
◇浙江畫派
簡稱"浙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畫家戴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山水、人物取法南宋畫院體魄,從學(xué)者甚多,聞名的有吳偉、張路、夏芷等。曾和戴進同為待詔的李在,風格亦有附近處。遂有浙派之稱。稍后,蔣嵩出,專弄焦墨枯筆,點染粗拙。其后藍瑛的畫風雖與戴進差別,但凡是被列作"浙派"殿軍。吳偉、張路等又稱"江夏畫派",屬"浙派"支流。
◇浙派
即"浙江畫派"。
◇新安畫派
中國畫門戶之一。以明末清初漸江(弘仁)為先路,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合稱"新安派四大師"。漸江為歙縣人,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為休寧人,二縣皆屬徽州府治,晉唐時屬新安郡治,故名。亦稱"海陽四家","海陽"本名"休陽",三國吳置,避忌改"海陽",在今安徽休寧縣東十三里。四家的特點宗法倪瓚、黃公望,多寫生黃山云海松石之景,著墨無多,用筆脆凈簡淡。屬于此派者另有程邃、戴本孝、鄭?,風格沈郁蒼古,現(xiàn)代黃賓虹師之。師漸江者有江注、吳定、姚宋、祝昌,被稱為漸江的"四大弟子"。
◇畫譜
中國畫的圖錄或畫法圖解。北宋宣和中有《宜和畫譜》,原為宋徽宗內(nèi)廷所藏的歷代名畫著錄,下載圖畫。但"畫譜"之名都本此。南宋宋伯仁編的《梅花喜神譜》是從花的蓓蕾到凋謝的梅花圖錄。元代李?《竹譜詳錄》.有圖有文,重要先容竹的畫法。明清以來木描寫譜大都不出以上兩類。如圖錄有《歷代名公畫譜》、《早笑堂畫傳》、《唐詩畫譜》、《詩余堂譜》、《十竹齋畫譜》等,畫法圖解有《圖繪宗彝》、《高松竹譜》、《雪湖梅譜》《芥子園畫傳》等。尚有畫學(xué)論著而名畫譜者,如托名為明代唐寅所撰的《唐六如畫譜》、清康熙間所編的《佩文齋書畫譜》、原濟(石濤)所著的《畫譜》(即《苦爪僧人畫語錄》)等,亦常常冠以《畫譜》之名。
◇裝璜
即"裝裱"。古代書畫用潢紙(用黃蘗汁染的紙)裝襪,故名?!短屏洹罚?崇文館有裝潢匠五人,秘書省有裝潢匠十人。"也有將"潢"作水池解,由于書畫邊沿鑲飾綾錦,其自己如被圈圍的水池,故名?!锻ㄑ?器用》:"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nèi)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即'表背'也。"參見"裝裱"。
◇裝裱
裱,一作"表",或作"?"。也稱"裝潢"、"裝池"、"裝治"、"裝背"、"裝褫"、"裱?"、"潢治"。中國裱背和裝潢書畫、碑本等的一門特別技藝。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自晉代從前,裝背欠安。宋時范曄始能裝背。"東晉安帝隆安、元興(397一404)間,技藝漸趨成生。宋武帝時緩愛,明帝時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本伯編次圖書,裝背為妙。梁武帝命朱異、徐僧權(quán)、唐懷充、姚懷珍、沈熾文等"對前朝圖書"又加"裝護"?!缎绿茣?藝》序謂初唐貞觀間,正視裝裱:"列經(jīng)、史、子、散四庫,其本有正有副.軸帶帙簽皆異色以別之。"宋朝裝裱益臻精巧,南宋周到《齊東家語》說:"四庫裝軸之法,極為瑰致。"又說:"其裝?裁制,各有標準,印識題目,具有成式。"明清以來裝裱武藝有所改良。大致所裱之件,用紙覆托后背,掛軸加鑲綾、絹或紙的六合頭和邊框,手卷外有包皮,前有引首,中有隔水,后有拖尾,并各安裝軸桿;冊頁并鑲邊框,前后有副頁,高低加板面。書畫。碑本一經(jīng)裝裱,益刪藝術(shù)結(jié)果,便于撫玩和保藏,殘缺之物借能建補完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有《論裝背?軸》一篇;明代周嘉胄《裝潢志》及清周二學(xué)《賞延素心錄》,均為闡述裝裱的專著。
◇裝池
見"裝潢"、"裝裱"。
◇裱褙
亦作"表背"、"拆背"。即"裝裱"。明周嘉胄《裝璜志.裱背十三科》:"《輟耕錄》云'畫有十三科',表背亦有十三科。"
◇立軸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中稱"畫心"(一位"畫身",別名"蕊子"),上稱"天頭",下稱"地足")上下又有"隔水"。裝裱尺寸有大有小,四尺以上的畫幅,稱"大軸",俗稱"中堂",特大者稱"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畫幅稱"立軸"。有三色、兩色、一色三種綾(或色紙)裱。也有絹裱的。上裝天桿,下裝軸。有的天頭貼"驚燕帶"(一位"綬帶"),此種花式流行于北宋宣和時,后從之。初"驚燕帶"不貼實,能飛舞,后貼實,純?yōu)檠b鈽。"畫心"上下端可加鑲錦條,稱"錦眉",亦稱"錦牙"。
◇中堂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詳"立軸"。
◇大軸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詳"立軸"。
◇屏條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由于畫身狹長,為四尺或五尺宣紙對開,故能裝裱成屏條情勢。屏條零丁掛的稱"條屏"(屏條),四幅并排懸掛的稱"堂屏"或"四時(春、夏、秋、冬)屏"。亦有四幅以上多至十二幅乃至十六幅,緊掛相聯(lián),成單數(shù)的完好畫面,稱"通景屏"或"通屏"。又稱"海幔"。
◇海幔
亦稱"海幕"。即"通景屏"。詳"屏條"。
◇橫披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畫心橫短橫長,左右側(cè)稱"耳",尺寸不異,并裝對稱的木桿一副,背背有包首,貼有簽條。
◇對幅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每每兩幅成對吊掛。如書法對幅,稱"字對",或稱、"春聯(lián)"。明清繪畫,有所謂"畫對",兩幅巨細相稱的屏條,吊掛方法與"字對"同。亦有三聯(lián)幅,對幅中央加立軸,如南宋法常有《猿、觀音、鶴》三聯(lián)幅。平常廳堂正中,中心掛大幅中堂畫,兩邊分掛字對。相傳明代珍藏家項子京家,"中堂為書法,雙方掛畫對",乃屬非凡格局。又木版年畫門神、兩門各貼一幅,亦稱"對幅"。
◇斗方
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平日以正方形較多。大小為四尺宣紙的八開或十二開不等。
◇冊頁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因畫身不大,亦稱"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長方豎形或橫形。有推蓬式、胡蝶式、經(jīng)摺式三種。也有裱成單片,稱為"散裝"。一樣平常冊頁均取雙數(shù),少則四開、八開、十開,多則十二開、十六開,也有二十四開。冊頁外鑲邊框,前后加副頁,上下加板面。賞識、照顧、收藏,均較便利。
◇集裝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詳"冊頁"。
◇手卷
亦稱"長卷"、"圖卷"。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
歷代名畫如北宋王希孟《千里山河圖》、張擇端《腐敗上河圖》,元代黃公視《富秋山居圖》等,皆為手卷裝裱。外有"包首",前有"引首",中有作品,松連其雙方的是"隔水",后有"拖尾","包尾"之上揭有"題簽"。
◇引首
中國書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缺紙方的地位??梢栽谏厦骖}寫。因在開卷時起首看到,故稱。參見"手卷"。
◇詩塘
中國畫立軸裝裱上方所留出的地位。因為畫身正方,或過闊太小,裱建立軸,軸長畫短,有得平衡,故在畫身上方嵌一空缺紙方,用以題字,謂之"詩塘"。參見"立軸"。
◇拖尾
中國書畫手卷裝裱上所留空白紙方的地位??梢栽谏厦骖}詩作跋。因在開卷至開端才見到,故稱。參見"手卷"。
◇黃山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鄉(xiāng)(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派,梅清、梅?、梅庚、梅蔚等,與流寓宣城的石濤,都是持久深切黃山,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新安畫派次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不同,正如漸江與程邃各有特征。
◇虞山畫派
簡稱"虞山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前后師王鑒、王時敏,并取法宋元諸家,畫名盛于圣祖康熙(1661-1722)間,首要學(xué)生有楊晉、顧?、李世倬、上睿、胡節(jié)。金學(xué)堅等,?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模擬風氣,影響頗大。
◇婁東畫派
簡稱"婁東派"。一稱"太倉派"。中國畫門戶之一。清朝山川畫家王本祁,繼其祖女王時敏家法,并仿黃公看法,名重于圣祖康熙(1661-1722)間,一時師啟者甚多,以族弟王昱、侄王愫,門生黃鼎、王敬銘、金永熙、李為憲、曹培源、華鯤、溫儀、唐岱等為著;厥后有曾孫王宸、族侄王三錫,和昌大士、黃均、王學(xué)浩等。婁江(即瀏河)東流顛末太倉,故稱"婁東派"此派崇古守舊的畫風,與"虞山畫派"相依托,對后代影響頗大。
◇江西畫派
簡稱"江西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教授,后學(xué)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域頗有學(xué)之者。
◇海上畫派
簡稱"海派"。中國畫流派之一。雅片戰(zhàn)役后上海辟為商埠,各地畫人流寓上海日眾,成為繪畫勾當?shù)闹虚g,有"海派"之稱。其特點:在傳統(tǒng)根蒂根基上能破格立異,流派自在,本性光鮮;重品學(xué)涵養(yǎng);和官方藝術(shù)有聯(lián)絡(luò),能到達有口皆碑;長于鑒戒接收外來藝術(shù);畫會鼓起,商討成風。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谷、任頤、吳昌碩、黃賓虹。另有任熊、蒲華、胡公壽、張熊、吳友如、程璋、吳慶云、任熏、錢慧安、沙馥、黃山壽倪墨耕、趙子云、王一亭、馮超然、鄭午昌等。《海上墨林》所記多達七百余人。
◇嶺南畫派
簡稱"嶺南派"。中國畫派別之一。廣東天處五嶺之南,明清以來,畫家不下千人。出名的明代有林良,善于水墨適意花鳥畫,翰墨簡括勁挺,豪縱爽辣,開嶺南一帶畫風。宗其法者有高儼(山水畫)、陳瑞(花鳥畫);黎簡、李魁繼起,側(cè)重描畫廣東山水的特點,前者蒼潤似吳鎮(zhèn),淡近遠倪瓚,后者乃一畫工,而身手精能。清坤隆(1736一1795)間有蘇六朋、蘇長春,善人物,六朋以群眾糊口和販子民俗作題材,長春雖常繪仙人佛像,卻以南邊的偉人作模子。清終有居巢、居廉,善花鳥蟲魚,學(xué)惲壽平?,F(xiàn)代的番禺高劍父、高偶峰、陳樹人晚年均師事居廉。高氏兄弟和陳樹人后曾留學(xué)日本,學(xué)習(xí)畫藝,引進西畫技法,作品題材多寫中國北方風景,在應(yīng)用中國畫傳統(tǒng)技法根本上,融會日本南畫和西洋畫法,重視寫死,創(chuàng)建了色采艷麗敞亮,水分淋漓豐滿,暈染溫和勻凈的當代嶺南畫派的新氣概。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國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皆以建康(吳名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為都城。四家,畫史上指東吳曹不興、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唐代張懷?評六朝畫謂:"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六朝畫罕有,尤以曹不興之跡無存。元代湯厚認為曹不興《兵符圖》一卷,"筆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
◇南宋四家
南宋院體山水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四人的合稱。屬豪縱簡單一起畫風。初無此稱,元代湯薄謂:"南宋畫院諸人得名者,若李唐、周曾、馬遠、夏圭、李迪、李安忠、樓觀、梁楷之徒,仆于李唐好減欣賞,其他亦不克不及盡別也。"倡此說者為明代唐寅題劉松年《春山仙隱圖》,有所謂"李、劉、馬、夏"之稱。厥后屠隆說:"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此南渡今后四各人也。"張丑以為:"南宋劉松年為冠,李唐、馬遠、夏圭次之。"張?zhí)╇A則曰:"劉、李、馬、夏,俱背重名,而李、馬為最。"
◇元四家
元代山水畫的四位代表畫家的合稱。主要有二說:一是指趙孟?、吳鎮(zhèn)、黃公望、王蒙四人,見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二是指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四人,見明代董其昌《容臺別集?畫旨》。第二說盛行較廣。也有將趙孟?、高克恭、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六家"。畫風雖各有特點,但首要都從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根底上發(fā)展而來,重筆墨,尚意趣,并連系書法詩文,是元代山水畫的支流,對明清兩代影響很大。
◇元六家
元代趙孟?、高克恭、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受的合稱。參見"元四家"。
◇南北宗
明代董其昌關(guān)于分別山水畫家為南北兩個派系之說?!度菖_別集?畫旨》:"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xùn)父子著色山水,傳播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趙)伯?,以致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維)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荊(浩)、關(guān)(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了(芾、友仁),以致元之四人人(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亦如六祖(即慧能)以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神秀為代表)微矣。"又云:"文人之畫自王左丞(維)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明日子,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學(xué)也。"此說與山水畫家?guī)煶醒莼氖穼嵅槐M契合,且有崇"南"貶"北"之意。明代陳繼儒(事先與董其昌并稱"董陳")所說尤其較著:"李派板細,累士氣;王派虛和蕭散。"明末清初畫壇群起擁護,構(gòu)成以"南宗"為"正統(tǒng)"之見。
◇明四家
明代中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稱。他們之間有師友干系,畫藝各具作風特性,對后代很有影響。沈、文畫風較近。厥后開展構(gòu)成了吳門派。明代卓然立室,前期有戴進,中期有林良、吳偉、呂紀,前期有陳洪綬等,沈、文、唐、恩其實不能代表全部明代繪事。
◇畫中九友
明末清初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xué)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王時敏、王鑒等九位畫家的合稱。見清初吳偉業(yè)所作《畫中九友歌》。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龔賢、樊圻、高岑、鄒哲、吳宏、葉欣、胡?、開蓀八人的合稱。他們的繪畫題材微風格不盡溝通,因散居金陵(古江蘇南京),皆有必然時毀(以龔賢最著),故稱。見清代張庚《國朝畫征錄》。另指陳卓、吳宏、樊圻、鄒哲、蔡霖淪、李又李、武丹、高岑為"金陵八家",見乾隆《上元縣志》。但多之前說為準。
◇清六家
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的合稱。亦稱"四王、吳、惲"。他們繼明代董其昌以后頗負盛名,帶領(lǐng)畫壇,擺布時風,那時被目為"正統(tǒng)"。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畫基礎(chǔ)常識
繪畫術(shù)語
書畫常識
一口氣讀懂中國畫“術(shù)語”
近代中國山水畫變遷史一覽
山水畫的“新安”情結(jié)丨李度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