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霍懋征老師重返講臺語文教學為何需要改革。這緣于語言學家呂叔湘的觀點。呂叔湘認為,中國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九年里兩千七百多個課時學語文,還沒過關(guān)。豈非咄咄怪事?”因此,霍懋征全面回顧總結(jié)自己過去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并且與發(fā)達國家的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比較。她從中發(fā)現(xiàn),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學之所以“少、慢、差、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閱讀量太少。一個學期四個多月,教材中只有二十幾篇文章,平均一個月還學不完6課書。閱讀量這么少,怎么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文化素質(zhì)?所以,霍懋征為自己制定了一個16字方針———數(shù)量要多,速度要快,質(zhì)量要高,負擔要輕。
講《小馬過河》這篇課文的時候,霍懋征只向?qū)W生提了三個問題:“一、小馬為什么要過河?二、小馬第一次為什么沒有過了河?三、最后小馬為什么能安全地過了河?”隨后,她就讓學生去默讀、朗讀,自己去尋找答案、理解問題。結(jié)果,孩子們的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孩子必須向大人學習。”“小馬過河的故事使我懂得了我們小孩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變聰明。以后我要好好跟老師學習。”這說明,通過教師的引導、答疑,最后不用教師講解,孩子們也能從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同時,由于老師“講”的時間少了,學生動嘴、動腦的時間自然就多了,學生也就真正成了教學的主體。教學速度當然加快了。
學生練得多了,掌握的東西自然就會多,對知識和技能的熟練程度自然會高。老師講得精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就多了,效果就會好。這就為增加課文閱讀量提供了條件。因此,霍懋征把教材中的課文和自己搜集來的詩文分組歸類,確定《揠苗助長》為精講篇目后,就把《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歸入一組,把《一頭學問淵博的豬》、《蟬和蜘蛛》、《農(nóng)夫的遺產(chǎn)》等又歸為一類……就這樣,霍懋征教改的第一學期就講了95篇課文,比教材設定的多講了71篇,而且學生的課后作業(yè)每天不超過30分鐘。這種數(shù)量多、速度快、作業(yè)少的教改實驗的結(jié)果是,三年多的時間里確實培養(yǎng)出了高素質(zhì)的學生。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教育。這是霍懋征對自己教育思想與實踐的總結(jié)。為了這份執(zhí)著的愛,霍懋征仍然繼續(xù)著她的教育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