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法:根據(jù)草齡大小,畝用2.5%稻杰油懸浮劑40-80毫升對水15-30公斤均勻噴霧。
注意事項:(1)不宜與有機磷農(nóng)藥混用。(2)對千金子、馬唐、牛筋草等效果不明顯。(3)使用前田間排水,雜草至少露出2/3以上葉片,施藥后24-48小時復(fù)水。
2.5%五氟磺草胺、油懸浮劑系一種新型水田除草劑。
一、藥劑特性
1、殺草譜很廣。
2.5%五氟磺草胺對水田多數(shù)主要雜草如稗草、一年生莎草和許多闊葉草等有防除效果,但對千金子無效。
2、除草效果好。
2.5%五氟磺草胺防治多種水田雜草有效,對稗草的藥效尤為突出,對大齡稗有極佳防效。2.5%五氟磺草胺對多種亞種的稗草效果好,包括對二氯喹啉酸、敵稗或乙酰輔酶A羧化酶抑制劑產(chǎn)生抗性的稗草。2.5%五氟磺草胺對許多磺酰脲類產(chǎn)生抗性的雜草也有較好的防效。
3、安全性好。
2.5%五氟磺草胺對秈稻和粳稻安全,可安全用于一葉期到收獲前。2.5%五氟磺草胺在土壤中的殘留較短(通過微生物降解),一般不影響后茬作物。但應(yīng)避免在制種田使用。
4、劑型先進,吸收迅速,耐雨水沖刷,持效期較長。
二、使用技術(shù)
水稻直播田、水稻秧田都有效
水稻直播田防除對象
稗草,異型莎草,鯉腸,鴨舌草,雨久花,狼巴草,日照飄拂草,野慈菇、節(jié)節(jié)菜、陌上菜、藜、莧、小薊等。
用藥時期
稗草2~3葉期( 水稻直播田) 稗草1.5~2.5葉期(秧田)
用藥方法
莖葉噴霧 毒土/肥法 莖葉噴霧
制劑用藥量
40~80毫升/畝 60~100毫升/畝 33~46毫升/畝
實施操作:
(1)莖葉噴霧時,用水量20~30升/畝。
(2)用藥前排干水,用藥后24小時灌水,保水5~7天水層深度保持3~5厘米。
(3)施藥量按稗草密度和葉齡確定,一般1~3葉期稗草,每畝用40~60毫升;3~5葉期稗草,每畝用60~80毫升;稗草密度大,使用上限用藥量;稗草葉齡超過5葉,應(yīng)適當增加藥量。
適用于各種栽培方式的稻田作苗后莖葉噴霧或毒土處理,在田間大多數(shù)雜草1-4葉期使用效果最佳,持效期可達30-60天。
直播稻田在稗草2-3葉期,每畝用2.5%乳油40-80毫升加水20-30公斤噴霧;或者每畝用2.5%乳油60-100毫升拌毒土或肥料撒施。水稻秧田在稗草1.5-2.5葉期,每畝用2.5%乳油33-46毫升加水20-30公斤噴霧。
用藥前排干田水,用藥后24小時灌水,保水5-7天。施藥量視稗草密度和葉齡而定,一般稗草1-3葉期每畝用40-60毫升,3-5葉期每畝用60-80毫升,田間雜草密度大時取用藥量的上限,5葉期以后適當增加用藥量。
三、作用機理和雜草藥害癥狀
作用機理:
通過雜草的葉片、莖和根吸收,通過木質(zhì)部和韌皮部傳導(dǎo)到分生組織而發(fā)生作用。對水稻安全是因為活性成分在水稻體內(nèi)降解迅速。
雜草經(jīng)處理過后很快停止生長,此時雜草對作物生長的競爭即降低到極小。雜草徹底死亡的速度較慢。雜草死亡的速度與雜草體內(nèi)的支鏈氨基酸的積蓄量有關(guān)。因此,幼小雜草體內(nèi)支鏈氨基酸儲量小,常常死亡較快;相反,植株和草齡較大的雜草死亡慢。不利環(huán)境條件會減慢藥效速度。截至目前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稻杰在大多數(shù)雜草1~4葉時使用藥效最佳。
雜草藥害癥狀:
經(jīng)過苗后處理過的敏感雜草會表現(xiàn)出以下中毒癥狀:很快停止生長;
用藥后2~4天,雜草生長點褪色,有時葉脈變紅;用藥后7~14天莖尖和葉芽開始枯萎壞死;用藥后2~4星期雜草死亡。
未萌發(fā)的雜草一般出苗前死亡或出苗后緩慢生長到1~2葉期死亡。
五氟磺草胺適用于水稻的旱直播田、水直播田、秧田以及拋秧、插秧栽培田。用量為15~30g a.i./hm2。旱直播田于芽前或灌水后,水直播苗于苗后早期應(yīng)用;插秧栽培則在插秧后5~7d施藥。施藥方式可采用噴霧或拌土處理。
五氟磺草胺對水稻十分安全,2005年與2006年在美國對10個水稻品種于2~3葉期以70ga.i./hm2劑量噴施,結(jié)果無論是稻株高度、抽穗期及產(chǎn)量均無明顯差異,此表明所有品種均有較強抗耐性。當超高劑量時,早期對水稻根部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迅速恢復(fù),不影響產(chǎn)量。
由上可見,五氟磺草胺由于其低毒、高效、安全而受人關(guān)注,其將在水稻應(yīng)用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成為重要產(chǎn)品之一。
“易拋樂”是科賽基隆公司首家登記的吡嘧磺隆與丙草胺的二元復(fù)配泡騰片劑,由原藥、泡騰劑、崩解劑和填料等經(jīng)粉碎、混合、壓片制成。它不但對稗草、千金子、慈姑、澤瀉、莎草等惡性雜草有較好的封閉效果,而且使用方便。
泡騰片施藥技術(shù):
1. 插秧前施藥。待耙地平整水澄清后,移栽前3~5天施藥,水層3~5厘米,保水5~7天。用藥200~270克/畝,北方用高量,南方用低量。一次拋撒一片,均勻拋撒至全田。
2. 插秧后施藥。(1)秧苗充分返青后施藥,要求在雜草出苗前均勻施藥。(2)若為移栽或拋秧田,二次封閉且以防治莎草、慈姑為主時,可在上述雜草剛剛發(fā)生且在水面以下時施用。(3)水層管理:要求水層3~5厘米,保水5~7天。(4)用量:北方用量200~270克/畝;南方用量150~200克/畝,惡性雜草多的地塊用高量。
3. 慈姑、澤瀉、莎草防治方法。慈姑、澤瀉、莎草一般在水稻移栽或者拋秧后10~20天發(fā)生,施藥關(guān)鍵技術(shù):待上述雜草大部分發(fā)芽且未露出水面時定點施藥(將藥片在雜草發(fā)生區(qū)均勻撒施),施藥后保持雜草被水層淹沒并保水一周左右,用量200~270克/畝,北方用高量,南方用低量。
4. 漏水地塊施藥方法。在漏水地塊或者地勢較高地塊要采用定位施藥法(即將藥劑直接撒施到漏水區(qū)或地勢較高的區(qū)域),用量200~270克/畝,北方用高量,南方用低量。
5. 水田除草技術(shù)要點。(1)除草劑在溫度比較低的條件下除草活性較低,應(yīng)避開低溫施藥,溫度低于15℃時,禁止用藥。(2)整地要平,一般要整地后12小時待泥漿沉降完畢施藥,清水用藥好于渾水用藥。(3)若選擇移栽前施藥必須待水面澄清且移栽前3~5天施藥。拋秧田要在拋秧前5~7天施藥。若選擇移栽后或拋秧后施藥必須待水稻返青立苗后施用。(4)施藥時和施藥后必須保證3~5厘米水層,以利于藥劑的充分泡騰并實現(xiàn)快速均勻分散。但水層不宜淹沒水稻芯葉。(5)水稻田除草,水層管理是決定藥效能否充分發(fā)揮的關(guān)鍵,一般要求水層保持3~5厘米,保水5~7天。(6)若漏水或者下大雨等,使稻田水溢出會使藥效下降。(7)施藥時請一次甩施一片,勻速行走,均勻拋撒至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