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記載,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出生,卒于前479年4月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計算一下,孔子距今天有2500之遙遠。2500年是一個什么概念?吃飯的破碗可以成為古董;千里寄書信可以變成異鄉(xiāng)一鍵通。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說2500年令很多東西發(fā)生了變化。文字亦是如此。
大家都讀過李白的《靜夜思》,其中有一句詩是:床前明月光。床,指的是什么?不是床鋪,也不是炕,更不是席夢思。指的是井邊的欄桿。唐代距離今天有一千多年。一千年以前的床字已經發(fā)生了變化。還有多少東西發(fā)生了變化?我們不知道。2500千孔圣賢的意思我們就更加難以理解了(莫非于丹知道?莫非于丹是孔子肚子里的蛔蟲?)。
孔子是大家的孔子,《論語》是大家的論語;莊子是大家的莊子,《莊子》也是大家的莊子。于丹不能當商標注冊了。大家讀大家自己心中的孔子,自己心中的《論語》。對于莊子亦然如此。我們沒到過孔子的時代,所以我們無法真正的明白孔圣賢真正的意思。只能各人解讀,各人理解,各人釋然。于丹不能代表賢者們發(fā)言。她沒有這個權利(奉勸一句,別鬧了。媒體鬧是為了收視率。你一個讀書人跟著架什么秧子起什么哄。這種鬧法,不是混蛋,就是傻缺。總拿觀眾當傻子???沒事兒歇會兒,別總打著孔子、莊子、賢者、圣賢的幌子,拿觀眾開涮。觀眾不是羊肉!)
儒教、道教作為中國人自己的信仰,我們就應當保護她。不能曲解,更不能玩笑。我們對此,必須有敬畏之心。不能動的東西,堅決不能動。《論語》、《道德經》、《莊子》……便是如此。
開個玩笑。一個人,沒見過自己的祖宗。出于好奇,或者探索的心態(tài),是不是就能掘開祖先的墳?看個究竟?
中國的先哲、圣賢就是一座座文化的墓室。我們可以探索,可以學習,可以參悟,可以遐想甚至于可以單純的膜拜。但是,絕對不能“挖掘”。不能做文化的“盜墓賊”。
于丹的肆意胡講,曲解了先哲們的意思。擾亂了人們的視聽和思維。她是糊涂蛋不為過,錯的是她令許多觀眾像她一樣成了糊涂蛋。于丹也許只是對先哲好奇,但是,她卻在盜挖祖先的墳墓。她的行為,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盜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