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眼鏡書生
聲明:兵說原創(chuàng),抄襲必究
氫彈起爆后,目睹這一盛況的工作人員沖出壕溝歡呼
“10、9、8、……3、2、1,起爆!”
1967年6月17日,定格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的光榮瞬間,有一個經(jīng)典畫面令人動容:科研工作者們興奮的跳出壕溝和隱蔽所,喜極而泣、相擁慶祝。
而遠在2500公里外的北京,守在電話旁的一位科學家,得知消息后卻長舒一口氣,踏實地睡了一覺。新聞通稿發(fā)布后,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擁有了氫彈,卻無人知曉這位科學家是何人,與氫彈有什么關(guān)系。
他是于敏,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這一年,他41歲。
(一)
1926年,于敏出生在河北寧河縣蘆臺鎮(zhèn),在這里度過了小學時光,隨后又去了天津讀中學、到北京讀大學。彼時的中國戰(zhàn)亂頻仍,家鄉(xiāng)經(jīng)歷的一切苦難,他都親眼目睹,又有切膚之痛。
正在讀小學的于敏(右一)與同學合影
由于家庭原因和戰(zhàn)爭影響,于敏是完全在國內(nèi)學習成長起來的核物理專家,他沒有出過洋、留過學,用他的話講,“除了ABCD,我一切都是國產(chǎn)的”。
與那一代的愛國科學家一樣,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于敏告誡自己:“一個人總有思想,總有他的信仰。這個信仰,應該是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span>
1951年,于敏以優(yōu)異成績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隨后,便被錢三強、彭桓武選中,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專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令人矚目的是,年輕的于敏與楊立明教授合著了《原子核理論講義》,這是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彭桓武贊嘆不已:“于敏是國際上一流的核物理學家!”
青年于敏在核物理研究方面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才華,受到同行贊譽
1957年,日本著名核物理學家朝永振一郎訪華,剛過30歲的于敏參加了會面,于敏的驚人才華給對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朝永振一郎回國后,在撰寫的文章中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
然而,朝永振一郎永遠也想不到,如此出色的“國產(chǎn)土專家一號”的名字,在世界物理學界就這樣匆匆一現(xiàn),之后音信全無。
(二)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突然被錢三強叫到辦公室。一見面,惜時如金的兩位科學家沒有寒暄客套,錢三強握著于敏的手,開門見山:“所里研究,報上級批準,決定讓你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你看怎么樣?”
彭桓武(左)與于敏(右)在一起
一邊是自己興趣濃厚且成果豐碩的原子核領域,一邊是祖國迫切需要的熱核領域,兩個領域完全不同。看著錢三強莊重嚴肅的目光,于敏沒有絲毫猶豫,斬釘截鐵回答:“好!我轉(zhuǎn)!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多年以后,于敏回想起這一幕時仍感慨不已:“涉及的學科很多,并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國家需要壓過興趣!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
于敏知道,這一轉(zhuǎn),就必然是隱姓埋名,卻不知道自己會消失28年之久;于敏也知道,這一轉(zhuǎn),一定是從零起步,但不知道征途會異常坎坷;他更知道,這一轉(zhuǎn),關(guān)乎國家命運,但不知道會改變自己一生!
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多次發(fā)表講話,屢屢進行核威脅
國家為重、個人為輕。面對美國不斷揮舞的“核大棒”,于敏立了軍令狀:“杜魯門、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他們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并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面對重重封鎖,于敏帶領團隊從一張白紙開始,不分晝夜學習、研究、計算、攻關(guān),靠著驚人的勤奮,艱難探索,向著完全未知的氫彈領域全力沖鋒。繁如瀚海的計算是擺在于敏他們面前的頭號難題,國內(nèi)僅有的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只有不到5%的時間可供于敏研究氫彈使用。
于敏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與同事一同攻關(guān)難題、論證方案
于是,世界科研史上的一大奇觀出現(xiàn)了:一群對氫彈理論幾乎空白的科學家,人手一把計算尺,夜以繼日的忘我工作,開始攀登氫彈理論的峰頂。有人戲稱,“在這個戰(zhàn)場上,于敏他們還不如小米加步槍!”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于敏不負重托,將一個個難關(guān)攻克,把一篇篇具有開創(chuàng)性成果的論文交到了錢三強手中。4年下來,于敏團隊提交研究報告69篇,奠定了氫彈研究的理論基礎。彭桓武后來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他自己,沒有老師,他的工作是開創(chuàng)性的。”
(三)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大漠深處的一聲巨響震動了世界。僅2個月后,毛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要快!”周總理下達命令: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位!
于敏(中間坐者)在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與科研人員交流探討
軍令如山,誰來沖鋒打頭陣?于敏!作為核物理研究的拓荒者之一,1965年9月,于敏帶領團隊走進上海的華東計算機研究所,在前期理論攻關(guān)的基礎上進行氫彈模型設計攻關(guān),發(fā)起了中國核武器發(fā)展史上著名的氫彈原理突破“百日會戰(zhàn)”。這一年,于敏38歲。
“兩彈一星”戰(zhàn)線最難的,便是在未知領域的角逐,在日復一日的較量中,失敗是多數(shù),勝利是少數(shù),他們最終追求的,就是這少數(shù)的勝利。第一批模型重量大、聚變比低,不符合氫彈設計要求,就是一次令人揪心的失敗。
于敏沒有被首戰(zhàn)失利挫敗,而是決心更堅定。他對團隊成員說:“我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團結(jié)協(xié)作、開拓創(chuàng)新,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奇跡的。發(fā)達國家能做出來的,我們也能夠做出來,并且更快?!庇诿袈暑I團隊隨即總結(jié)教訓,重新攻關(guān)設計,歷經(jīng)千難萬難,終于突破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guān)鍵技術(shù),成功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難題。
氫彈之父”于敏(右)與“原子彈之父”鄧稼先(左)在一起
方案出爐的那天,于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他立即與遠在北京的鄧稼先通了一次意味深長的暗語電話:“我們打了一只松鼠,現(xiàn)在還不能把它煮熟吃了,它結(jié)構(gòu)特別,需要做進一步解剖研究,可是我們?nèi)耸植粔颉!薄昂?!我立即趕到你哪里去!”鄧稼先知道于敏有了重大突破,也趕往了上海。
于敏的攻關(guān)并未就此止步,他以更大的毅力和精力投入熱核武器理論研究,解決了大量關(guān)鍵性理論問題,提出了氫彈從原理到構(gòu)型的完整設想。朱光亞評價:“在突破氫彈技術(shù)難關(guān)的過程中,于敏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倍诿舻呢暙I,則被同行們譽為“氫彈首功”。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瞬間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大漠上空爆炸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爆炸,美國人用了7年3個月,蘇聯(lián)是4年3個月,英國是4年3個月,法國則是8年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正如于敏所言,中國不僅創(chuàng)造了奇跡,而且比發(fā)達國家更快!
得知爆炸成功的消息,于敏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淚流滿面,也沒有徹夜無眠,2500多公里外,他長舒一口氣,回家睡得很踏實。有人說:“從那一天開始,中國人才真正睡得踏實了!”
(四)
氫彈成功爆炸了,但對核武器研究的步伐卻不能停下。于敏如同一頭不知疲倦的黃牛,繼續(xù)默默耕耘。
與“核”共舞,免不了與死神擦肩?!皟蓮椧恍恰痹獎字?,郭永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而于敏則數(shù)次死里逃生??茖W家們有一種特別的精神,支撐他們頑強的生命力。
于敏在工作中經(jīng)常廢寢忘食,不知日夜
從1969年到1973年間,于敏數(shù)次因勞累過度而在工作現(xiàn)場暈倒,幾度休克。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實驗時,于敏帶人奔赴現(xiàn)場,飽受病痛折磨的他走路都困難,挪不動步子,最后被同事們抬著上了小山崗。看到爆炸火球騰空而起,早已臉色蒼白、滿頭是汗的于敏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工作人員趕緊給他喂水,守在身邊看護,他這才緩過神來。那時候,外界還不知道于敏是誰,但工作人員都知道,中國的核事業(yè)離不開于敏。
于敏和妻子孫玉芹
確實,彼時的中國核事業(yè)離不開這位關(guān)鍵人物。1971年10月,考慮到于敏的身體狀況和特殊貢獻,組織特許于敏妻子孫玉芹到北京照顧于敏。一天夜里,于敏感到身體非常難受,就叫醒了妻子,孫玉芹剛剛扶起氣喘吁吁的于敏,于敏就休克了過去,最終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搶救才脫離危險。有人后來流淚感慨,若不是孫玉芹在身邊,及時發(fā)現(xiàn)和搶救,于敏會如何、核事業(yè)又會如何?真不敢想象。
上世紀八十年代,于敏通過研究,敏銳地發(fā)現(xiàn),美國的核武器研究設計已經(jīng)接近理論極限,美國極有可能促成全面禁止核武器實驗,此時不乘勢而上、迎頭追趕,就會錯失良機。
于敏不僅在技術(shù)上攻克了氫彈,也為我核發(fā)展事業(yè)提出了寶貴建議
此時,已年過六旬的于敏顧不上身體多病,開始和時間賽跑。他和鄧稼先一起上書,建議加快核試驗進程,否則核事業(yè)就停在半截,功虧一簣了。
于敏、鄧稼先等元勛,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戰(zhàn)略家。此后,按照于敏和鄧稼先的建議,我國加快發(fā)展核武器,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成功制造出了小型化、高威力的戰(zhàn)略核武器,甚至掌握中子彈技術(shù)。于敏終究再次為國家搶得先機。
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核試驗條約。這一年,于敏70歲,已經(jīng)隱姓埋名整整25年。
(五)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是于敏懸掛在自家客廳的一幅字。在于敏眼里,事業(yè)重如門前山,名利淡似杯中水。
當諾貝爾獎得主、著名核物理學家玻爾訪問中國,同于敏見面時,玻爾稱贊不已:“于敏是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然而,于敏總是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真正要做的是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span>
兩彈一星”元勛
1999年9月18日,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是他第一次公開亮相。嚴格來講,此時的國人也并不清楚這位科學家的貢獻有多大。
幾十年來,由于核武器研究絕對保密,于敏的名字不可能公開出現(xiàn),他的研究成果更不能發(fā)表,卻也有跡可循。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有這樣一句話:“于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guān)鍵作用?!?/span>
面對沉甸甸的榮譽功勛,于敏作了一首《抒懷》自勉,其中兩句令人潸然淚下: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每每有人贊譽他,于敏總是說:“我覺得一名科研人員,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guī)律、科學的態(tài)度,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quán)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span>
于敏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作為代表發(fā)言
2015年1月9日,于敏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他是當年唯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這是于敏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新聞中出現(xiàn)。直到這一次,很多人才知道,于敏是設計氫彈的人。
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歲。
2019年9月29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8位功臣獲共和國勛章,于敏是唯一的逝者。他位列第一,卻無法出席受勛儀式。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