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二、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三、不要以為自已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開宗明義莫非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莫非哲學;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莫非準則;東西越好,越不中用。?開始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愛情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早到與晚到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遲到,就是遲了。?
品質保證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東西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尋找失物你丟掉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精彩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排隊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失事報導失事的地點越遠,傷亡的人數就得越多,否則寫不成一則故事。?攜伴出游你攜伴出游,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相對論一分鐘有多長?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里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猴子理論――傳統(tǒng)的價值把五只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只猴子馬上會被淋濕。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只猴子都淋濕了,每只猴子都去嘗試了,發(fā)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換掉,換一只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里。這只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只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只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只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支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只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里,這支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K了一頓。那只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 呵呵?。〣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後來慢慢的一支一支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么,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這就是「傳統(tǒng)」的由來。
破窗理論---與細節(jié)暗示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huán)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qū)和環(huán)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qū),結果發(fā)現貧民區(qū)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后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qū)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后,那輛車也被偷了?! 『髞?,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jié)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jié)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span>
18世紀的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huán)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干凈了,站臺跟著也變干凈了,站臺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干凈了,然后旁邊的街道也干凈了,后來整個社區(qū)干凈了,最后整個紐約變干凈了鯰魚效應?D?D通過引入外界的競爭者,往往能激活內部的活力?! ?/span>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如果能讓其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漁民們想了無數的辦法,想讓沙丁魚活著上岸,但都失敗了。 只有一只漁船總能帶著活沙丁魚回到港內?! ∵@條船的秘密何在呢? 該船長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fā)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就會四處游動,不斷地追逐沙丁魚。大量沙丁魚發(fā)現多了一個“異己分子”,自然也會緊張起來,在追逐下拼命游動,激發(fā)了其內部的活力。這樣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span>
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外界的刺激,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于平庸,養(yǎng)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酒與污水定律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它蘋果也弄爛。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原因在于,破壞總比建設容易。
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蘑菇定律初學者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所謂蘑菇定律,是指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剛參加工作的初出茅廬者往往遇到這樣一個境遇: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span>
棘輪效應棘輪效應,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于相對收入,即相對于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這一效應是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針對這一觀點,杜森貝認為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于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歷的后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span>
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這位精明的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筑起樓臺亭閣以便取樂了。對這樣的后果我覺得不寒而栗。”僅僅5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瓷意驕奢,便斷送了商湯綿延500年的江山?! ?/span>
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運用了現代經濟學一種消費效應?D?D棘輪效應。蝴蝶效應一只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后,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
20世紀60年代初,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Lorenz,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混沌學開創(chuàng)人之一)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試驗。他發(fā)覺,只要輸入的資料存在微小的差異,計算的結果就會出現極大分別,“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正是形容這種情況。這說明,“數值天氣預報”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不可預測性。對個人或組織來說,“防微杜漸”能讓人們及時堵塞漏洞,防止危機的發(fā)生。但大部分時候,人們想做到“防微杜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變化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很緩的斜坡走下?! ?/span>
正是由于這種不知不覺的變化,警覺性不高的人很難預防。這種過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別人察覺。但越是這樣越可怕,因為它往往被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所掩蓋?! ‰m然人們總是希望在危機之前做到“防微杜漸”,但要想完全消除一切隱患卻是不太現實的事情,我們可以在隱患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做到“亡羊補牢”。 一個偉大的作家,不一定描述故事的每個細節(jié),但是卻總是把關系到故事結局的細節(jié)描寫得特別生動。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一定關注每個細節(jié),但是卻絕對是特別注重可能關系勝負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