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了小暑大暑,時令就進入了秋天。但是,夏天還有一個節(jié)日沒說到。什么節(jié)日?建軍節(ji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軍節(jié)定在了8月1日,正是在1927年8月1日那個炎熱的夏日,三萬多北伐軍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打響了南昌起義的第一槍,人民軍隊就此誕生。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將8月1日定為建軍節(jié)。當年,近代愛國志士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之后慨然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惫糯擦T,今天也罷,沒有軍魂,何來國魂。所以,在夏日的最后,我們選一首軍旅之聲,希望它能一掃夏日的溽暑,迎來清爽的秋天。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王昌齡的《出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陸的外族騎兵。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出塞》本來是漢朝的曲子,相傳是漢武帝時期樂師李延年所作。但是,《西京雜記》又說,漢高祖的寵姬戚夫人當年就擅長演唱《出塞》《入塞》,大概真正的形成時間還更早些。在漢樂府中,《出塞》屬于橫吹曲,是軍樂。然而根據(jù)《晉書》的記載,五胡入華,名士劉疇到塢堡中避難,有幾百個胡人想要沖擊堡壘,危難之際,劉疇鎮(zhèn)定自若,拿出胡笳,吹起《出塞》《入塞》兩首曲子,胡人聽了,都勾起思鄉(xiāng)之情,流著眼淚離開了。很像是楚漢戰(zhàn)爭中四面楚歌的作用。按照這個說法,《出塞》又應該是胡人的曲調(diào),才能引起胡人的鄉(xiāng)愁。如此看來,這個曲調(diào)應該有著非常復雜的演進過程。但是無論如何,到唐朝,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樂府舊題,詩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理解為它填上新詞,原本的曲調(diào)已經(jīng)沒那么重要了。唐朝重軍功,戰(zhàn)爭不斷,寫過《出塞》的詩人也特別多,比如杜甫有“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王維有“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但是,在所有的《出塞》中,最著名的,還是王昌齡這一首。好在哪里呢?
先看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真是橫空出世,一個最廣袤的空間和最遼遠的時間同時出現(xiàn)了。大家知道,很多邊塞詩,都擅長寫廣袤的空間背景,比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比如“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再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是,這首《出塞》不一樣,它不僅有明月、雄關這樣的空間感,更有秦時、漢時這樣的時間感。什么叫“秦時明月漢時關”?很多詩評家都認為這句詩不可解。
《三國演義》的卷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明朝大詩人楊慎在他的《升庵詩話》里給了一個解釋,說這句詩的意思是秦朝雖然遠征,但尚未設關,敵人來了,就在明月照亮的空曠土地上跟他作戰(zhàn),敵人走了就收兵,不會超時服役;而到了漢朝,在邊疆設立大量關塞,這樣一來,士兵被迫常年駐守邊關,回家也就遙遙無期了。也就是說,楊慎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都落到了實處,明月就屬于秦朝,關就屬于漢朝。是不是這樣呢?個人認為,這句詩的解釋,不能砸得那么實。這其實是一句互文,不是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關,而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那為什么寫唐朝的邊塞,一開篇會先說到秦漢呢?
這里除了有我們經(jīng)常說到的以漢比唐的意味,更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此時此刻,多少戍邊的將士正身處邊關,仰望明月。可這明月不僅照耀著他們,也照耀過秦漢的戍卒。這邊關不僅駐扎著他們,也駐扎過秦漢的征人。成百上千年之間,一代代的戰(zhàn)士就這么離開故土,走向邊塞。高高的明月和冷峻的邊關,曾經(jīng)見證過多少慘烈的廝殺,見證過多少生命的來去?。∫痪洹扒貢r明月漢時關”,讓一種蒼涼感撲面而來,唐朝將士的身影就這樣被嵌進了壯闊的歷史之中。
第一句寫景,第二句,該到人了。怎么寫呢?“萬里長征人未還”。如果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是寫時間的遼遠,那么,“萬里長征人未還”就是在寫空間的廣闊了。在明月之下,邊關之上的征人,哪一個不是離家萬里,無法回還?這“萬里長征人未還”,僅僅指當時正在戍守邊疆的唐朝戰(zhàn)士嗎?是,又不是。這未還的征人,不僅僅包含當時的戍卒,還包括秦漢以來,所有舍命沙場、埋骨邊疆的將士。他們之中,有的是“萬里長征人未還”,只能登上關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還有的,是“萬里長征人不還”,他們已經(jīng)化作關下的黃沙,再也不能回到故鄉(xiāng)。“秦時明月漢時關”,眼中的景象是何等壯闊;“萬里長征人未還”,心中的感喟又是何等深沉!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一代代將士奔赴邊關,乃至埋骨邊關呢?下兩句,詩人給出了一個回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就是今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自西向東綿延的狼山、大青山等山脈,在古代是胡、漢之間的重要分界線。那什么是“龍城飛將”?有人認為指衛(wèi)青,有人認為指李廣。因為衛(wèi)青曾經(jīng)打到過匈奴的王庭所在地龍城,而李廣則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都是漢匈戰(zhàn)爭的英雄。單說龍城,自然是衛(wèi)青,單說“飛將”,應該是李廣。問題是,在這首詩里,“龍城”“飛將”是放在一起的,所以還有人認為,“龍城飛將”是衛(wèi)青和李廣的合稱。所謂“但使龍城飛將在”,就是只要有衛(wèi)青和李廣兩個人在。對不對呢?這樣理解并沒有錯,但還是太實了。其實,這個“龍城飛將”,固然用的是衛(wèi)青和李廣的事跡,但并不一定僅指衛(wèi)青和李廣,事實上,你若把它理解成古往今來,以衛(wèi)青和李廣為代表的那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馬上意思就會通達起來。只要這些將軍還在,一定不會讓胡人的戰(zhàn)馬踏過陰山半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既是議論,又是抒情,聲調(diào)真雄壯,弦外之音也真微妙。為什么說它聲調(diào)雄壯?因為通過這樣一個豪邁的宣言,前面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為什么“萬里長征人未還”?因為“不教胡馬度陰山”。保家衛(wèi)國,這是每一個熱血男兒的天職。推而廣之,從秦漢時期開始,一代代的軍人之所以拋妻別子,舍生忘死,不都是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嗎?有了這“不教胡馬度陰山”,所有的犧牲也就都有了意義,前面的蒼涼恰恰襯托出后面的悲壯,這是說它聲調(diào)雄壯。
那為什么又說它有微妙的弦外之音呢?因為“但使龍城飛將在”。中國古代一直主張守衛(wèi)邊疆,在德不在險,在將不在關。如果能有像衛(wèi)青、李廣那樣有勇有謀的將軍,能夠一戰(zhàn)破敵,讓邊塵不起,烽火自熄,又何苦讓這么多士兵萬里出征,眼望明月,不得團圓呢?高適《燕歌行》所謂“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如果朝廷能選出更有為的將領,如果將領不再尸位素餐,而是“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那該多好?。∵@樣一來,這首詩在有意無意之間又有了微妙的感嘆,顯得格外耐人尋味。
一首七言絕句,把千年的歷史、萬里的烽煙、將士們舍生忘死的豪情以及對明君良將的渴望融為一體,寫得悲壯蒼涼而又意味深長,所以,明朝的楊慎、李攀龍都認為,它才是唐朝七言的壓卷之作。有人會說,可是王翰的《涼州詞》,也被王世貞稱為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這是怎么回事呢?老話講“文無第一”,或許,我們應該像王翰品評天下文人那樣,不排第一名,只排第一等,才是最公道的做法。
王昌齡現(xiàn)存詩不到二百首,卻號稱“七絕圣手”,又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可見其地位之高。但是,王昌齡的重要價值不僅僅在于七絕,更在于他對邊塞詩的貢獻。唐朝寫過邊塞詩的人很多,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雙重角度排名,前三位應該是王昌齡、岑參和高適。
在這三人之中,王昌齡年紀最大,寫邊塞詩也最早。開元十三年(725),王昌齡漫游西北邊地,創(chuàng)作了大量邊塞詩。這一年,岑參只有十一歲,而高適雖然年紀不小,卻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梢哉f,盛唐時代的邊塞詩,正是由王昌齡奠定的格局。而且,在這三個人之中,高適和岑參都以歌行見長,而王昌齡獨善絕句。這首《出塞》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