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5、?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

?        重陽節(jié)在今天不算大節(jié)。但是在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清明節(jié)和中秋節(jié)還沒有形成,九月九重陽和三月三上巳相對,一春一秋,都很有影響。延續(xù)到隋唐,重陽仍然算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兩個節(jié)日都有祈求消災避難的意思,只不過三月三在水邊,叫祓禊,而九月九在山上,叫登高。當然,消災避難只是節(jié)日的一個內(nèi)容,這兩個節(jié)日也都寓意著順應天時的快樂。

        三月三日正是草長鶯飛的仲春,人們蟄伏了一冬,此時都要走出家門賞花問柳,這叫踏青;而九月九日則是草木搖落的深秋,再往后就是寒冬了,又該蟄伏起來,所以人們也會走出家門,看看那些耐寒的秋草秋花,這叫辭青。由此又引發(fā)出來一個意象,大自然的深秋,不就意味著人生的晚年嗎?

        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老人節(jié),有求長壽的傳統(tǒng)。這么多的意思加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重陽節(jié)的三大活動:登高宴飲,佩茱萸,賞菊花。這三件事都非常風雅,容易引發(fā)詩興,所以歷來重陽節(jié)的名篇很多。比如杜甫“風急天高猿嘯衰,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的是登高。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寫的是賞菊,乃至簪菊。而王維的“結(jié)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寫的則是茱萸。這些詩都非常經(jīng)典,但是,若論流傳程度,卻都不及這首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

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市),在函谷關(guān)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這首詩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呢?

        先看題目?!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 “九月九日”是時間,重陽?!吧綎|兄弟”呢?這就涉及中國古代山東的概念了。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關(guān)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到了唐代和北宋,一般又以太行山作為山東、山西的分界線,把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稱作山東。到了金代,朝廷設置山東東、西二路,明代設山東布政司,清朝設山東省,山東才由地理名詞變?yōu)檎^(qū)名稱。

        那具體到王維這首詩呢?王維是山西蒲州人,當時在長安求取功名,蒲州和長安之間隔著華山,所以他這里的山東用的是古意,指華山以東。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懷念遠在華山以東的蒲州老家的兄弟們。這樣的詩怎么寫呢?總體來說,王維的詩空靈淡遠,如詩如畫。但是這首詩不一樣,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的作品,那個時候,他的感情更充沛,詩風卻還沒有形成,所以這首詩寫得很不像王維,顯得質(zhì)樸直率,而又情深意長。

        先看第一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這句詩一上來就直抒胸臆,感情也特別濃烈。濃烈在哪里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有沒有人覺得,“異鄉(xiāng)為異客”說得太啰唆?異鄉(xiāng)為客,不就夠了嗎?再配上“獨”字,就是“獨為異鄉(xiāng)客”。然后再把整首詩都調(diào)整一下,就成了“獨為異鄉(xiāng)客,佳節(jié)倍思親。兄弟登高處,插萸少一人”。是不是也可以?可以是可以,但少了纏綿的詩意。異鄉(xiāng)為異客,看起來是啰唆,但實際上是在反復詠嘆這一個異字,反復強調(diào)著自己的格格不入。

        我就在那異鄉(xiāng)啊,當著異鄉(xiāng)的客人,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聽到的,甚至嘴里吃到的,全都和我的家鄉(xiāng)不一樣。我看別人是異樣的,想來別人看我也覺得異樣吧?這種感覺讓我不踏實,讓我倍感孤獨。在這種情況下,我多希望,身邊能有一個人,和我分擔一下這種生疏感??!可我偏偏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陌生的環(huán)境,形單影只的少年。有沒有人想到了自己剛剛上大學的樣子?送行的父母已經(jīng)回去了,新的朋友還沒有交到。這個時候,是不是感覺格外孤單?本來,這所大學,正是自己中學時代的夢想,大氣的北京也罷,繁華的上海也罷,不都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地方嗎?怎么真的到了這里,卻只覺得孤單和恓惶呢?我們剛剛說過,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也只有十七歲,差不多相當于大一新生;而他從蒲州到長安,差不多就相當于今天從各地到北京,誰不是天之驕子,誰不曾揮斥方遒?但是,真到了靜室獨處的那一刻,還是會覺得孤單無助。這就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真切地、毫不掩飾地道出了少年的鄉(xiāng)愁。

        那下一句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鄉(xiāng)愁是時時纏繞著,可是,生活總在繼續(xù)。就拿如今的大一新生來說吧,軍訓、上課、打水、打飯,忙著認識新同學,忙著適應新環(huán)境。忙碌的時候,鄉(xiāng)愁自然而然被壓制著,被掩飾著。可是呢,一旦碰到一個觸媒,這壓抑著的感情就會噴薄而出。這觸媒到底是什么呢?佳節(jié)!中國所有的佳節(jié)其實都是團圓節(jié)。往年的這一天,不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吃著家鄉(xiāng)的東西,說著動聽的鄉(xiāng)談嗎?如今卻只有自己一個人。這個時候,鄉(xiāng)愁就像洪水一樣滾滾而來,一下下、一波波地敲擊著少年的心。這就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幾乎所有人都體會過,但是,在王維之前,還沒有哪一個人,用如此明白質(zhì)樸,而又如此凝練概括的語言描述過。所以這句詩一出來,就立刻征服了當時的詩壇,也征服了一代代的中國人,成了代表鄉(xiāng)愁的千古名句。

        其實,這樣質(zhì)樸而又動人的詩句,我們每個人都能說出來幾句吧?比如,元稹的“貧賤夫妻百事哀”,甚至是慈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都已經(jīng)由詩句變成了耳熟能詳?shù)乃渍Z。你可能不知道全詩是什么,但是,僅僅這一句,就能深深地打動你,讓你覺得,它既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又是你內(nèi)心深處實實在在的感受,至情至性,脫口而出,樸實無華,而又動人心魄。

詩寫到這里,再往下怎么接呢?說實在的,真不好接。因為警句已出,再沿著這個路子往下走,難免畫蛇添足。王維是怎么處理的呢?看下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边@兩句寫得真好,它避實就虛,由此及彼,一下子從此地翻到遠方,從異鄉(xiāng)翻回故鄉(xiāng),從自己翻到了兄弟。他說,遙想我的兄弟們,今天一定都在登高吧,他們按著往年的風俗遍插茱萸,卻突然意識到,身邊少了我一個人。王維當時十七歲,他的兄弟們,也都還是少年郎。少年過節(jié)總是最快活的,他們說說笑笑,打打鬧鬧,他們把辟邪的茱萸插到同伴的頭上、身上??墒牵鋈?,有個兄弟說了一句:可惜摩詰不在。于是,大家一下子都沉默下來,都思念起遠方的自己了。

        這是虛寫還是實寫?這是虛寫,這些場景都是王維想象出來的,但是,他寫得又是那么實,那么活靈活現(xiàn),仿佛兄弟們真的在嘆息傷感。這種寫法真是曲折委婉。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兄弟們,卻說是兄弟們在思念自己,仿佛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孤單并沒有什么,相反,倒是兄弟們的遺憾更值得體貼。這是什么筆法?背面敷粉。把兄弟們的歡聚和遺憾寫足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對親情的向往也就出來了。而且,首句第一個字是獨,正和尾句的最后三個字“少一人”遙相呼應,讓人覺得回環(huán)往復,余味綿綿。

       說到這里,有沒有人想到杜甫的名篇《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庇玫牟灰彩沁@個手法嗎?明明是自己獨自看著月亮思念妻子,卻說妻子獨自看著月亮思念自己。明明是自己惦記著孩子們,卻說孩子還不懂得惦記自己。這也是背面敷粉,委婉動人。

        通篇看來,這首詩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因為它明白如話,人人都可親近。但與此同時,它又是那么情真意切,人人都會動心。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詩到真切動人處,一字不可移易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精唐“唐詩三百首”037: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草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
我喜歡的古詩詞第195首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