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覺得,《子夜四時歌》這個題目本身就特別有詩意。春天怎樣,夏天怎樣,秋天怎樣,冬天又怎樣,四季的風(fēng)物也正是四季的心情,讓人就在這樣的季節(jié)輪回里,度過一年又一年??墒牵募镜降讘?yīng)該是怎樣的風(fēng)物,怎樣的心情呢?
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寫過一首詩,到現(xiàn)在還廣為傳誦。他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边@真是一位高僧寫出來的詩,讓人把一切掛礙都放下,心頭全無閑事、俗事,這才能享受人間好時節(jié)??衫畎撞皇歉呱?。我們最喜歡他的地方,恰恰在于,他是謫仙人,卻又那么熱愛人間,熱愛人間的名山大川,熱愛人間的美酒佳肴,熱愛人間的功名利祿,也熱愛人間的兒女情長。這天上的氣度和人間的情懷結(jié)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李白,也才成就了真正的李白。
為什么要說這些呢?因為李白的四時歌,并非不管閑事的春花秋月、夏風(fēng)冬雪,而是每個季節(jié)都有每個季節(jié)的事情,確切地說,是每個季節(jié)都有每個季節(jié)的女紅。什么女紅呢?春日采桑,夏日采蓮,秋夜搗衣,那冬天呢?若是閑人,冬日應(yīng)該賞雪,像《紅樓夢》第四十九回的“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衫畎坠P下的冬天,不是閨閣女兒打發(fā)時光的風(fēng)雅,而是一個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主婦趕制寒衣的辛勞。他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子夜吳歌》的第四首《子夜吳歌·冬歌》,也是我們本書的最后一首詩。
《子夜吳歌·冬歌》
李白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驛(yì)使:古時官府傳送書信和物件的使者。驛:驛館。
絮(xù):在衣服里鋪棉花。征袍:戰(zhàn)士的衣裳。
素手:白凈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膚白皙。
裁縫:指裁縫好的征衣。
臨洮(táo):今屬甘肅,此泛指邊地。
看前兩句:“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明天早晨驛使就要出發(fā)了,今天夜里趕緊給出征在外的丈夫趕制寒衣。這兩句詩,真是匠心獨運。一開頭,就是滿滿的戲劇性。戲劇性在哪兒呢?在事出倉促,措手不及。本來,丈夫在邊關(guān)打仗,妻子在家中守候,惦記當然是惦記,但也無可奈何??墒?,忽然之間,驛使降臨了,說要到丈夫戍邊的地方去。這讓每天牽腸掛肚的妻子何等欣喜!一定要給丈夫帶點什么呀。可是緊接著,驛使又發(fā)話了,公務(wù)緊急,我明天一早就要走。這又讓當妻子的何等焦慮!什么都想帶,卻又什么都來不及準備,怎么辦呢?
還記得岑參的《逢入京使》嗎?“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蹦且彩呛鋈挥鲆娏梭A使,兩個人都急著趕路,倉促之際,連寫一封信都不行,只能“憑君傳語報平安”。這一次呢?好歹還留了一夜的時間,思婦下定決心,挑燈夜戰(zhàn),無論如何也要給丈夫趕制出一件足以御寒的冬衣。這就是“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不是裁征袍,不是制征袍,而是“絮征袍”呢?因為這是冬天,是最冷的季節(jié)。妻子生怕丈夫不夠暖,所以一定要絮一層棉,再絮一層棉,就是天寶宮女的“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棉”,多少情意,就在這一個“絮”字里頭了?!懊鞒A使發(fā),一夜絮征袍”,此時的思婦,其實也在自己的戰(zhàn)場上,對她來說,“明朝驛使發(fā)”就是命令,她那“一夜絮征袍”的緊張與急切,一點也不亞于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的丈夫。
接下來就是緊張勞作的過程了?!八厥殖獒樌洌强鞍鸭舻??!边@真是冬歌,十個字,季節(jié)感全出來了。很多人一定覺得,只有用皚皚白雪,才能表現(xiàn)出冬天的神韻吧??墒牵畎拙褪抢畎?,他不寫雪,照樣能讓冬天寒冷而潔凈。寒冷在哪里?在冬夜抽針把剪時的感受。冬夜做活兒,裸露在外面的手本來就是涼的,而針又是金屬制成,金屬導(dǎo)熱,每抽一次針,手都會被冰一下,變得更涼一點兒,更僵硬一點兒。細小的鐵針尚且如此,那更大的剪刀又會如何呢?豈不像握住一塊冰一樣令人生畏?這就是“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冬夜的寒冷感活靈活現(xiàn)了吧?那潔凈又在哪里呢?在素手上。
我們一直說,李白是追求美的。一個征人的妻子,一個操勞的主婦,她的手是什么樣子?也許是粗糙皴裂的吧?但李白不會這樣寫,在李白的心里,在李白的筆下,這個普通的思婦也擁有一雙如玉的素手,和著名的美女羅敷一樣??赡苡腥藭f,這不是違反現(xiàn)實主義原則了嗎?是的,這不體現(xiàn)現(xiàn)實主義原則,但它體現(xiàn)了中國從屈原開始的另一個原則,象征主義原則。屈原筆下,為什么有那么多香草美人?因為詩人心中,永遠孜孜尋求著明君美政。司馬遷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崩畎桌^承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象征主義傳統(tǒng)。冬夜抽針的手必須是“素手”,因為冬夜抽針的人有一顆素心。本來,冬夜苦寒,銀針不堪抽,剪刀不堪把,可是,這樣的感覺非但沒有讓思婦放棄,反倒讓她更加堅定起來,假使家里都已經(jīng)這樣冷,邊關(guān)的丈夫又該如何呢?想到這里,思婦一定又暗暗加了一把勁兒吧。她對丈夫的萬般情意全都寄托在這忙忙碌碌的一雙手上,她的手怎能不是素手呢!冬夜固然是冷的,冷得讓人不堪,但這刺骨的寒冷背后,又有那樣溫暖的情意,這焦急的針腳背后,又是那樣綿長的相思,這才是冬天最美的畫面?。?/span>
寫到這里,主要內(nèi)容都已經(jīng)出來了,怎么收尾呢?“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我把這千針萬線做好的衣服托付給你,讓你帶給我遠方的丈夫,請問,你要幾天才能把它帶到臨洮?這真急,和開頭一樣急。開頭急在哪里?在“明朝驛使發(fā)”。一上來,就是急如星火。那是誰急?驛使急呀,公務(wù)在身,不得耽擱,有什么東西要帶,明天一早必須給我。想來,面對這樣突如其來,不給人喘息之機的驛使,做妻子的,一定也抱怨過吧。怎么這么急,怎么不多給我?guī)滋鞎r間準備??墒堑搅私Y(jié)尾,“幾日到臨洮”,還是急。這一次是誰急?是思婦?,F(xiàn)在不是驛使在催她,而是她在迫不及待地催驛使了。臨洮這樣遙遠,你要幾天才能到呀?從被人催到催別人,這不是劇情反轉(zhuǎn)嗎?為什么會反轉(zhuǎn)?因為牽掛。
開頭埋怨驛使著急出發(fā),不讓她準備更多的東西是因為牽掛,此刻怕驛使走得不夠快,不能及時把寒衣交給丈夫還是因為牽掛。唐朝女詩人陳玉蘭寫過一首著名的《寄夫》詩:“夫戍邊關(guān)妾在吳,西風(fēng)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李白這句“幾日到臨洮”背后,不就是“寒到君邊衣到無”的焦慮嗎?多少深情,多少牽掛,就在這反轉(zhuǎn)過來的催促之中了。整首詩寫得一波三折,而又語淺情深,真是民歌本色,李白風(fēng)神。
說完冬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四首《子夜吳歌》吧。春歌寫羅敷采桑,夏歌寫西施采蓮,秋歌寫思婦月下?lián)v衣,冬歌寫思婦寒夜絮袍。從時間上講,春和夏屬陽,用白天的場景,秋和冬屬陰,用夜晚的場景。從人物上講,春和夏的主人公都是明媚鮮艷的女兒;而秋和冬的主人公則是體味過生活苦辣酸甜的婦人。雖說羅敷和西施是傾國傾城的奇女子,而搗衣、制衣的思婦只是普通的征人婦,但我們何妨把這四首詩連在一起,想象成一個女兒的成長經(jīng)歷呢?她從青蔥如桑葉的小女孩,長成明艷如荷花的大姑娘,再成長為一個經(jīng)歷了離別之苦的月下思婦,直至成為一個不僅能獨自挑門立戶,同時還能照應(yīng)千里之外丈夫的成熟女性。這不也是最豐滿、最美好的人生四時嗎?
在四季的變換中,
一起賞讀詩人筆下的春花秋月,
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這些詩圍繞著四季的節(jié)氣和節(jié)日,
其實就是圍繞著唐代的歲月輪回,圍繞著唐人的生命輪回。
我希望在這輪回中看到他們——李白、杜甫、王維,
更希望在這輪回中看到他們——你、我和他(她)。
我們和他們,古代和今天,傳統(tǒng)和未來,
就相遇在這如許美妙的四時之詩中。
請和我一起打開這本書,
細細領(lǐng)略那穿越千年而來的風(fēng)花雪月,
和那歷經(jīng)千年而不朽的秀口錦心。
絕大多數(shù)人對唐詩的認知往往停留在似曾相識,或者會背全詩而缺少精準理解的層面上。蒙曼老師解讀唐詩的特點非常鮮明: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準確到位。這兩點看似容易,其實非常不易。
——王立群(著名文化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