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祖詠《望終南余雪》)
——被破格錄取的科舉考生
《望終南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祖詠(約公元699~746年),確切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進(jìn)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后歸隱汝水一帶。有詩名,與王維交誼甚深,有詩唱和。王維《贈祖三詠》一詩說:“結(jié)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可見其一生困頓失意,仕途坎坷,生計維艱。其詩多寫田園、隱居,風(fēng)格接近王、孟詩派。個別詩篇也寫得情調(diào)昂揚,氣勢豪放。《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事見《唐才子傳》卷一。
祖詠遠(yuǎn)不如他的好朋友王維名氣大,但他對創(chuàng)作的要求同樣是精益求精,常常為一句好詩終日冥思苦想。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五絕》卷便有他的詩作《望終南余雪》,這也可以算是他的代表作吧。關(guān)于這首詩,自然又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據(jù)《唐詩紀(jì)事》卷二十記載,這首《望終南余雪》是祖詠的應(yīng)試之作。按照考試的要求,考生要寫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應(yīng)試的題目就叫《望終南余雪》。終南山,即橫亙在陜西等省的一座著名山脈,關(guān)于這座山的故事也是十分多。
按照規(guī)定,考生應(yīng)該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這首詩只有四句。交卷的時候,考官問他為什么,這樣作詩很難過關(guān)。他說:“題意是望終南馀雪,意思說盡了,無話即短,否則就是畫蛇添足了?!睆拈L安城中遙望終南山,看見自然是山的背面,即“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正因為是“陰”面,才使得后面的“馀雪”更加醒目深厚?!靶恪笔窃娙诉b望的印象,是對終南山的刻畫描寫。“積雪浮云端”,承接“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nèi)容。這個“浮”云端就很了不起了,似乎雪是天上的,與云相伴。云是流動的,高出云端的積雪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終南山的陰嶺高出云端,積雪未化,風(fēng)景固然壯麗,但是詩人的妙筆更是幻化無窮,讓人神思天外?!傲直砻黛V色”中的“霽色”是什么樣子?雨后晴天的天空就是霽色,這是多么清澈通透的感覺。
終南山距長安城南將近三十公里,從城中遙望終南山,平常日子也是極難看清楚的,能看到只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賈島的《望終南山》:“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fēng)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似乎也是對這種經(jīng)驗的解讀和驗證。因此,祖詠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余光鋪灑過來,染紅了林表,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積雪。日暮之時自然又比白天寒冷;終南余雪,光芒閃耀,就令人更覺寒意陣陣。意思確實完滿了,何必再湊幾句破壞意境的句子呢?王士稹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并列(《漁洋詩話》卷上),稱為詠雪的“最佳”作,確有道理。
主考官仔細(xì)品味著祖詠的詩作,反復(fù)思量。一方面覺得這是首難得的佳作,另一方面也很贊賞祖詠的勇氣和才華,遂不由含笑地點了點頭,這也算是祖詠的造化。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詩人高中進(jìn)士。很有點像現(xiàn)代高考,才子們不拘一格,或詩歌或文言,一舉成名的故事。不過,祖詠的仕途生涯卻并不怎么順利。王維曾感嘆道:“結(jié)交三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笨梢运闶菍λ母叨雀爬ò?。心中失落的同時,想想如此不拘一格的才子俊逸之士,在官場坎坷起伏似乎也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