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獺祭"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月令》。
獺祭,又叫獺祭魚;《禮記·月令》:"東風(fēng)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獺,是一種兩棲動物,喜歡吃魚,經(jīng)常將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這種情形很像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稱之為獺祭魚、或獺祭。
雨水初候,獺祭魚。雨水來臨,睡著過冬的水獺開始出動捕魚而食,古人觀察,水獺總是捕到魚后咬上一兩口便堆砌岸邊,似乎“先祭后食”。
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實則是久未開葷的水獺趁著春魚肥美,在“貪心”地囤貨,甚至有炫耀之意。后來“獺祭”被文人們用成了一種典故。
若是哪位詩人在寫詩時引用典故過多,就會被稱為“獺祭魚”,意在羅列典故之多就像水獺祭魚一般。
異俗
李商隱
戶盡懸秦網(wǎng),家多事越巫。
歷史上公認(rèn)的最有名氣的“獺祭魚”詩人,非李商隱莫屬。單是《錦瑟》一詩,短短八句就用了“莊周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藍(lán)田生煙”四個典故。所以有后人評價李商隱:“唐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史,鱗次堆集左右,時謂為獺祭魚?!?/span>所以獺祭一詞,最早講的是李商隱為了多引用典故,所以每每作詩時都會翻閱大量的書籍,那些書籍被翻開堆在一起,就像水獺祭魚一樣。也可以理解為是“大量的典故檢索”。
文人們常常對“獺祭”的行為略帶貶義,大概就是覺得如只顧大量用典,成文即晦澀難懂,又有些顯擺“知識淵博”的嫌疑。而如果把“獺祭”理解為積累知識的過程,就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了。倘若今日的我們在學(xué)習(xí)與工作時也有古人“貪心”的“獺祭”的精神,求知若渴,積累經(jīng)驗,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