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食在中國,新疆美食在巴里坤”。位于新疆東天山腹地的巴里坤古城,四面環(huán)山,氣候涼爽,松林青翠,草原遼闊。這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適合小麥的種植,因此巴里坤飲食也因面多肉多而“因陋就簡”地在肉食和面食上狠下功夫。面食花樣新奇,品種繁多,除了知名的大盤雞羊肉串之外,還有大蒸餅、湯揪片、艾面等等。肉食上創(chuàng)造了奇香酥爛的封肉蓋餅子、野蘑菇燉土雞、土火鍋、烤羊排等。吃,在巴里坤人觀念中至關(guān)重要,“寧可身上補(bǔ)丁,不叫嘴上受窮”便是淳樸直爽的巴里坤人的真實(shí)寫照。 蒸餅
肚里的乾坤
巴里坤有一種個人認(rèn)為世界上都僅此一類似饃非饃、似餅非餅的面食,叫做蒸餅。切成一塊一塊的,中間有紅、黃、綠色的圖案,并有一股香味,非常誘人。
蒸餅的做法也十分有趣,和面時要放牛奶、雞蛋和花椒水。面發(fā)酵后,搟成薄餅,抹上油,然后撒上一行紅曲(紅色),一行姜黃(黃色),一行香豆(綠色),然后卷起來。
小時候我站在砧板旁邊,好奇的看著媽媽用這種方法把十幾個照此卷好的面卷盤繞起來,擺成橢圓的塔形,上面再蒙一塊面餅,然后上籠蒸,便造就了這美味。
吃時切成小塊,每一塊都會出現(xiàn)紅、黃、綠色的圖案。每逢端午,各家各戶都會自己做蒸餅,其他地方是吃粽子,但是巴里坤自打我記事起,就是吃蒸餅。剛剛蒸熟的蒸餅,我都會把最上面的一層皮先吃了,然后才吃里面的卷,那時候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吃完了“不好吃的部分”,大快朵頤一層層可以分開的蒸餅內(nèi)層。
封肉蓋餅子
酥爛奇香
封肉蓋餅子,就像西安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羊肉泡饃一樣,是巴里坤的傳統(tǒng)美食。小的時候,每隔一陣子,媽媽就會做封肉蓋餅子,現(xiàn)在也是我記憶中比較深刻的味道。巴里坤擁有天然的優(yōu)質(zhì)牧場,這里的羊長期吃含有堿的青草,因此羊肉肥美鮮嫩、沒有膻味。這也是在外求學(xué)闖蕩時,最引以為豪的話題。封肉蓋餅子就是羊肉燜餅子,巴里坤的老話是把肉用薄面扯成的餅封起來燜熟,故名“封肉蓋餅子”。
由于對封肉蓋餅子的偏愛,我從老媽手中學(xué)到了做封肉蓋餅子的精髓——耐心。直至現(xiàn)在,每次媽媽做封肉蓋餅子的時候,我還是要在旁邊看,一邊看一邊問:還有多久?熟了沒有?老媽每每不厭其煩道:再燜一會兒。
封肉蓋餅子,就是將連骨的羊肉不斷的煸炒,大量水分揮發(fā)后,羊肉的分子細(xì)胞變得干癟等待著新的物質(zhì)來填充,此時蔥、姜、蒜、花椒、紅辣皮子的下鍋猶如一劑猛料,小火燉煮,調(diào)料的滋味慢慢滲入分子細(xì)胞中,奇妙的替代之后,羊肉骨香濃郁,后味持久。面粉是最為樸實(shí)的食物,可以經(jīng)得起任何調(diào)和、揉搓、延展,直至薄如紙張,如一頂新娘的蓋頭將濃香的羊肉包裹。
巴里坤關(guān)于封肉蓋餅子,從小我就在無數(shù)人口中聽過這個故事:巴里坤為什么冬天很冷?因?yàn)榕畫z娘娘當(dāng)年煉五色石補(bǔ)天,只可惜少煉了一塊,西北邊留下一個洞,寒風(fēng)從這個洞吹進(jìn)來刮在了巴里坤。從此,巴里坤冬寒夏不熱,五谷不結(jié)。人們不甘忍受寒冷,便自己補(bǔ)天補(bǔ)地。每年正月二十,家家興吃封肉蓋餅子,并把餅子獻(xiàn)在屋里開洞通風(fēng)的地方,希望補(bǔ)天擋寒風(fēng)補(bǔ)地塞漏洞,天地一齊補(bǔ),定有好收成。這個故事是我的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雖然是一個傳說,但是完全填充了我等在鍋邊對封肉蓋餅子的念想。
對于巴里坤人對食物的尊敬,小時候甚至到現(xiàn)在,爸爸媽媽還會經(jīng)常說:“殺生害命,骨頭啃凈”,這是巴里坤代代相傳的“老話”,也是這句“老話”,經(jīng)常能喚起我對家鄉(xiāng)美食的眷戀。
艾面
自然的饋贈
生在鄉(xiāng)間、其貌不揚(yáng)的艾草是自然的饋贈。記得很小的時候,跟爸爸媽媽爬山去采野菜,艾草在天山腳下、原野田埂出現(xiàn),土地源源不斷的為艾草提供給養(yǎng),一簇簇的艾草碧綠繁茂。小時候爸媽就給我說過,艾草有香艾和臭艾之分,香艾炒菜、涼拌味道不好,只有在面粉的襯托下才能醞釀出艾葉的驚艷。之前區(qū)分香艾和臭艾,我自己的經(jīng)驗(yàn)就是靠鼻子聞,而爸媽基本上目測就可以區(qū)分開。
摘采艾葉一定要趁早趁嫩,大人們采的時候,都會只掐艾草最上端的嫩葉,一方面是保證鮮嫩,一方面是“掐葉不斷根”,這在我看來也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個完美法則。將最鮮嫩的艾葉洗凈、焯水、剁碎成漿。艾草汁液與面粉混合揉成濃綠的面團(tuán),汁液迅速的沁潤,使得面團(tuán)散發(fā)出清淡悠長的青草氣息。記憶最深的是去姥姥家隔壁的壓面坊,村婦們靈巧的雙手將它搟成面條,澆上西紅柿雞蛋的鹵湯,再拌上油潑蒜和油潑辣椒,蒜和辣椒的香味撩撥著人們的味蕾,讓人們感嘆春天的來臨和自然的味道。
湯飯
暖身暖心
湯飯?jiān)诤芏嗟胤蕉加?,但是巴里坤名聲在外的湯飯就?stro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ADDING-TOP: 0px">野蘑菇湯飯。其中包含面的種類有揪片子、寸寸子、炮仗子、疙瘩子、雞舌頭、杏皮子等等。巴里坤有句老話,“掐的搟的一個算,吃了饃饃不吃飯”,意思是說“掐的”即揪片子一類的湯飯,“搟的”即“寸寸子”一類的面食,無論吃什么形式的面食,都得用相同分量的米面,而饃饃作為干糧,吃了比較抗餓,這樣的說法造就了巴里坤人一種特殊的飲食習(xí)慣。
▲雞舌頭湯飯
羊頭肉
二月二 龍?zhí)ь^
“二月二,龍?zhí)ь^,龍?zhí)ь^,吃羊頭”。羊頭肉,是巴里坤美食之一。在民俗節(jié)日中的二月二,巴里坤人有自己的過節(jié)手段,那就是買個羊肉吃。不管是鹵的還是煮的,都大受歡迎。那種美味會讓你終身難忘,無法用言語來表達(dá),只能自己試過以后才有體會,講究個簡單純粹。
兒時的印象是,吃羊腦,就會變聰明,吃羊眼,就會名目,吃羊耳,就會聽話,小時候是不讓吃羊舌的,爸爸媽媽會覺得吃了羊舌小孩子會變得話多,在半嬉笑半認(rèn)真的“講究”中,童年也多了不少賦予樂趣的美食。
拉條子
情系家鄉(xiāng)
“不會搓拉條子,就不是好媳婦子?!边@是巴里坤老人常說的一句話,有點(diǎn)兒夸張,但是也證明了巴里坤對拉條子的熱愛。某飲料號稱一年賣出幾億杯,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三圈,拉條子在新疆半個月的銷量就足以把地球繞城毛線團(tuán)子了,可見此面在當(dāng)?shù)仫嬍澄幕械牡匚弧?/span>
新疆到處有拉條子,巴里坤人可以說是把這種普通的菜肴做到了極致,賦予了它豐富多樣的內(nèi)容,其配菜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能見到的蔬菜: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豆角、蘑菇、芹菜、蒜苔。拉條子從和面、醒面、揉面、拉面、下面,到選肉、選菜、切肉切菜、炒制都有一套看似輕松但卻比較講究的工序,面下出來要精細(xì)均勻、圓潤滑爽,菜炒出要色香味俱佳,誘人食欲。
小時候住平房,每天放學(xué)家,會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把煤到入爐子中,拿“爐條”裝模作樣的搗鼓幾下,看到冰箱中有拉條子和炒菜,就會先把一盤或者兩盤菜放在爐子圈邊煨著,一邊咽口水一邊等著爸爸媽媽回家給我“炒拉條子”。最喜歡吃的就是先把紅蘿卜炒青菜在爐子上加熱,然后把拉條子放在上面,讓菜蒸騰出的蒸汽加熱拉條子,最后再拌在一起,就是我回憶中最香的味道。
溫飽二字,巴里坤人把“飽”看得比“溫”重要,這不但是因?yàn)榘屠锢さ貜V人稀,食物比較充足,還在于食量小就不足以抵御冬日嚴(yán)寒環(huán)境,更在于接受了游牧民族對待吃的態(tài)度。生活在巴里坤的各族百姓在生活習(xí)俗方面都受到或多或少的相互影響,巴里坤人“過日子細(xì)心,請客要大方”,對待自己和客人更是樸實(shí)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