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8年,40歲的孟浩然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很可惜名落孫山。不過在他的周圍,已經(jīng)云集了包括王維、張九齡等高官詩人。
雖然沒有能夠考中進士,但是憑著上述幾個分量很重的人的舉薦,他還是很有希望進入仕途的。這幾個人都勸告孟浩然直接上書求官,但是此時的孟浩然還有些猶豫。倒是他的朋友先入手了。
這不,在他落榜后沒有多長時間,王維就借著和唐玄宗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上奏皇帝期望能夠提攜孟浩然。唐玄宗認為王維如此有才華,他舉薦的士子也差不了。所以接見孟浩然并讓他寫詩一首,試探一下他的才華。
以下就是這首古詩的全部: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歲暮歸南山》,我們最眼熟的一句當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當年唐玄宗也是最為看重這兩句。在我們看來,這兩句唐詩所表達的意義在于抒發(fā)自己的苦悶,雖然寫自己“不才明主棄”,明寫自己才華不夠,但是實際上卻在抱怨考官讓自己懷才不遇。
但是很遺憾的是,這兩句唐詩到了唐玄宗的眼中,確實另外的一番姿態(tài)。唐玄宗看后,只說了一句“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唐玄宗的意思是說,明明是你自己沒有給我上書求官,我從來也都沒有遺棄過你,為何你在這唐詩當中寫“不才明主棄”這樣的詩句,這難道不是在誣陷我嗎?
唐玄宗很生氣,孟浩然也就因為這兩句古詩而告別了仕途之路。在平常的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孟浩然這樣表達沒有絲毫的問題。但是在面對皇帝的時候,他再這樣說,顯然已經(jīng)不合時宜。過分的謙虛就是一種作秀,就是一種嘚瑟,藏著掖著的最容易引人反感。不知道在此后的十幾年,孟浩然是否內心會有一份悔意?
此后孟浩然就離別京城回歸山林,雖然此后也曾生出回歸朝廷之心,但終究不如意。11年后,終身沒有做官的孟浩然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