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蘇東坡傳》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林語堂著,張振玉譯。
1、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已然深知皇帝對他的態(tài)度,乃自外地來京,奉召入朝,奉準“越級進言”,不受朝儀限制。
皇帝問:“朝政當務(wù)之急為何?”
王安石回奏道:“以決定政策為要?!?/p>
皇帝又問:“卿以唐太宗為如何?”
“陛下當以堯舜為法,固不僅唐太宗而已。堯舜之道行之亦甚易。后世儒臣并不真了解先王之道,認為堯舜之政,后世不可復(fù)見?!?/p>
皇帝聽了頗覺稱心,但謙謝道:“卿之所望于寡人者過奢,恐怕寡人無以符賢卿之望。”
后來王安石得到一次單獨召見的機會,別的官員已全退去。那是王安石的千載良機。
皇帝說:“坐下。我要和你長談。”皇帝陛下開始問他為什么過去兩個明君(其中一個是唐太宗)一定要獲得賢臣為相以輔佐朝政。皇帝提出的兩個賢相之一并非別個,正是諸葛亮,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賢能的宰相。王安石又使談話不離三千年前的堯舜之治這一題目。他說他愿談堯舜的賢相。他說諸葛亮在高人心目之中,無足多論。諸葛亮的政治才干,也不過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以達到一個明確的目標,此種做法決不適于像他這等急躁自信的財政經(jīng)濟的鬼才。
王安石接著說:“陛下如今御臨一個地大民多的國家。國家升平百年之久,全國才智之士如此之多,竟無賢德才智之臣佐陛下以為善政?其故恐在陛下無明確之政策與用人不專故耳。今日雖有非常之才,一如當年輔佐堯舜之賢臣,如受小人之阻撓,亦必棄職而罷?!?/p>
皇帝道:“每朝皆有小人。即使堯舜時代,尚有惡跡昭彰的四兇。”
王安石道:“誠如陛下所說,正因堯舜知道此四奸臣之劣跡而殺之,堯舜才能有其成就。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陰謀而妒賢害能,賢良之臣亦必棄官而去?!?/p>
神宗聽了,頗為感動。他年方二十,像一般年輕人一樣,雄心萬丈,極愿國富兵強。他為人善良而公正,圓臉盤,五官端正,和祖宗長相相似。宋朝的皇帝,到神宗以后,才明白顯出了精力衰頹的樣子。王安石心想年輕皇帝對遠大可期的熱望,終于點燃起來。自從那次密談之后,神宗皇帝就決定不惜赴湯蹈火也要完成王安石的變法計劃,即便犧牲其他所有大臣也無不可——結(jié)果竟不幸而如此。不知為何緣故,每逢賢德的老臣進諫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之時,這位年輕皇帝的頭腦中便浮現(xiàn)出那“四兇”的影子來。
2、……在實行新法的前幾年,王安石還能把慘況巧為掩飾,使神宗不明真相,堅稱他的土地政策頗獲農(nóng)民支持,將一個極權(quán)政治渲染成民主政治,那種巧立名目,令人覺得猶如今日一樣。那時,也和現(xiàn)在一樣,人民對一個政權(quán)是否愛戴,只有在那個政權(quán)失勢之后才能知道?;实壅\心要明白真相,自己派人去察訪。但是太監(jiān)和那些詭詐的調(diào)查官吏,知道皇帝贊成變法,于是總是向皇帝報告百姓喜愛新政,說稅吏一到,人民歡呼,若照預(yù)先布置好的歡迎會的情況說,這話當然不錯。王安石在當政數(shù)年之后,可怕的情況終于在皇帝駕前泄露出來,是經(jīng)由一個地位卑微的宮廷門吏的幾幅畫,皇帝才知道的。
那個皇宮的門吏名叫鄭俠,他看見成群的農(nóng)民從東北逃到京都,充塞在街道之上。他知道繪畫比文章力量更大,他心想畫幾幅災(zāi)民圖呈獻給皇上。一幅難民圖上畫的是農(nóng)民身上一半裸露,忍受著饑餓,在狂風暴雨使人無法睜眼之下,在陽關(guān)大道上掙扎跋涉。另一幅畫上是半裸的男女正在吃草根樹皮,還有別人帶著鐵鏈,扛著瓦磚薪柴去賣了繳稅。皇帝一見,掉下淚來。這次出奇的獻圖(容后再敘),繼之以驚人的彗星出現(xiàn),中岳嵩山崩陷,神宗才廢止了多項王安石的新法。
↓ ↓ 好文回顧:德國主婦這樣收納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