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白族2
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人口148.2萬,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詔國,宋代的大理國都曾在這里建都,延續(xù)了五百多年,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此外,麗江地區(qū)、保山地區(q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自稱白子、白尼、白伙、意為白人。
白族的歷史悠久,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受其影響較深,現(xiàn)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是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彩。 如優(yōu)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云》、《蛇骨塔》《鳥吊山》、《慈善夫人》等。 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另有從古典戲曲“吹吹腔”發(fā)展起來的“白刷”,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
白族民居建筑有著獨特的風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筑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墻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串角飛檐,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wěn)重,美觀大方,體現(xiàn)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白族人民偏愛白色,他們建房的總體色調是白色,白族傳統(tǒng)服裝的色調也是偏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qū)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對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領褂;海東地區(qū)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數(shù)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婦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藍色、紅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著繡花的小圍裙。已婚婦女的頭飾一般是藍色。姑娘是把辮子和一根紅繩結在一起,然后把一塊五顏六色的手貼纏在頭上,雷白的纓穗在頭右邊飄飄灑灑,很能顯出姑娘的嫵媚。
大理白族酷愛花,幾乎家家都種藥,當?shù)赜小叭乙谎劬?,一戶幾盆花”之說,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帶有花字,如:金花、銀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白族獨特的節(jié)日有“繞三靈”、“石寶山歌會”、“本主節(jié)”“耍海會”和規(guī)模盛大、內容豐富的“三月街”、也有白族人自己的“火把節(jié)”等眾多的節(jié)日。
;
回復 | 推薦給朋友 | 轉貼 舉報
2樓2006-07-09 04:16回復 2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服飾
白族服飾靚麗瀟灑,民族特色鮮明。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重。男子喜歡纏白色或蘭色包頭,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領褂;下穿寬桶褲,系拖須褲帶,有的還佩帶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享有“金花”美譽的白族婦女服飾更色澤鮮美,絢麗多彩,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線蘭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右衽結紐處掛“三須”、“五須”的銀飾,腰間系有繡花飄帶,上面多用黑軟線繡上蝴蝶,蜜蜂等圖案,下著蘭色寬褲,腳穿繡花的“白節(jié)鞋”。手上喜戴紐絲銀鐲,戒指。 已婚婦女梳發(fā)髻,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于頂,有的則用紅頭繩纏繞著發(fā)辮下的花頭巾,露出側邊飄動的雪白纓穗,點染出白族少女頭包布和發(fā)型所特點的風韻。
回復
3樓2006-07-09 04:16回復 3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有著獨特的風格、濃厚的文化積淀。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們十分重視門樓建筑和照壁、門窗雕刻及山墻彩畫的裝飾藝術。門樓裝飾,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磚和青磚等組成翹角飛檐,雕梁畫棟,花枋精巧,斗拱重疊,雄渾穩(wěn)重,美觀大方。“戶戶流水,家家養(yǎng)花”的白族庭院,幽雅多姿、古樸玲瓏、遠近聞名;體現(xiàn)了白族勞動人民的建筑才華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回復
4樓2006-07-09 04:17回復 4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婚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shù);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yǎng)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后,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
白族婚禮隆重而又熱烈。按傳統(tǒng)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后要拜客,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讓他們表演節(jié)目。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辣椒粉,于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兒子成婚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jié),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chǎn)。在個別地區(qū),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xiàn)象現(xiàn)在已不多見
回復
5樓2006-07-09 04:22回復 5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飲食風味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調技法受漢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響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腸、螺螄醬等食品。婦女多會制作蜜餞、雕梅、燉梅的手藝。著名菜點很多,如:砂鍋魚、洗沙乳扇,活水煮活魚、柳條蒸肉、喜洲破酥粑粑等。茶水色濃味醇,別具一格。“三道茶”極豐人生哲理,寓義為“一苦、二甜、三回味”。
白族“三道茶”
白族是一個知禮好客的民族,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以“三道茶”敬客,是一種高尚的禮儀。三道茶的形成出于一個富有哲理的傳說: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臨出師前帶徒弟去蒼山伐樹鋸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渴難熬,隨手抓了把鮮樹葉放入口中咀嚼,苦澀得皺眉咂舌。師傅說:“要學好手藝,不先吃苦頭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鋸好,師傅給徒弟一塊紅糖,鄭重地說:“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師臨別時,師傅遞上一碗茶,放上蜂蜜和花椒葉,讓徒弟喝下。徒弟咂舌品味道:“有苦、有甜、還有麻辣,真叫人回味?!崩夏窘掣吲d地說:“對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學手藝和做人的道理都在這里”。從此,白族興起了“三道茶”,成為喜慶迎客的茶道禮俗。第一道茶,選取較粗、較苦的茶葉裝進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沖滾燙的開水。此茶雖香,卻也很苦,稱之為“清苦之茶”。第二道茶,加進紅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第三道茶用蜂蜜和4至6粒花椒調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還夾帶一絲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今天,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白族人民迎接海內外賓的傳統(tǒng)禮俗。
夾沙乳扇
乳扇是產(chǎn)于大理的奶制品,形制更為獨特,是一種含水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黃之色,大致如菱角狀竹扇之形,頗難形容。
乳扇是鮮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煉制凝結,制為薄片,纏繞于細竿上晾干而成。應是一種特形干酪。乳扇可作各種菜肴,涼拌、油煎、小炒皆可。其名菜夾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其他套炸、椒鹽都別具一格。
乳扇可藏數(shù)月,便于遠途運輸,遠銷東南亞各地,很受歡迎,饋贈親友別有新意。
桃仁夾沙乳扇是白族風味菜。將乳扇回軟,去掉扇耳,攤開。把桃仁用 沸水燙后去細皮,下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瀝干油,將洗沙、白糖、玫瑰糖 、火腿末入碗拌勻。雞蛋液加水淀粉成蛋糊,制成蛋松。乳扇鋪在墩上,攤 上洗沙餡。鍋上火注入油,燒至三成熟,用筷夾住乳扇,邊炸邊滾至筒形, 呈淡黃色。桃仁夾沙乳扇,酥脆香甜,奶香異常,富于營養(yǎng)。
白族土八碗
白族紅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宴桌是八仙桌(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一般8個人為一桌,菜肴上8個,俗稱“八大碗”。白族土八碗葷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膩,素而不淡,營養(yǎng)豐富。炸、酥、燉、煮齊全,有蒸有氽,色澤鮮艷多彩,突出白族飲食酸辣口味特色。席面用料簡單,但形式和禮儀隆重,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產(chǎn)的土碗、紅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檔瓷器,但并不顯得粗糙和簡陋。所用餐桌很考究,一般選用劍川土漆雕花八仙桌,餐桌一般擺在婚禮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澤塔配美觀,顯得古色古香。第一輪先由客人中有聲望的老人入席,俗稱“開席”。此時,嗩吶鼓樂吹奏,主人迎客,氣氛熱鬧,表現(xiàn)了白族尊重老人的傳統(tǒng)美德。席間,客人可分菜和帶菜回家。土八碗中的主菜(葷菜),一般都有定數(shù),每人可吃到兩塊(片)肉,碗中墊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因此,客人都備有菜葉子(現(xiàn)用塑料食品袋)竹簽將分到的肉包起來或串起來帶回家給老人或小孩吃,寓意為帶回喜氣和福氣。
白族土八碗的各道菜各有一套烹飪方法。主菜“紅肉大燉”用肥瘦相間的豬肉切塊,用白酒浸泡的紅曲米將肉染紅燉熟,紅白相間,富有喜氣?!八秩狻笔菍敕拾胧莸呢i肉切塊上調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冷卻后在煮,,裝碗后撒上些芝麻,黃白相間香氣誘人?!扒埲狻?,即酸菜扣肉,色金紅,味酸甜,肉皮呈波紋狀,外觀爽目?!胺壅羧狻笔菍⑤^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調料和炒得噴香的米細粒,裝碗上籠蒸熟,肉肥而不膩,香氣繚繞?!案上恪保ㄆ幢P)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涼拌菜,將鹵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卜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為酸、辣、涼?!爸蟀妆舛埂薄ⅰ爸笾窆S”、“雜碎湯”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纖維素的素菜和湯菜。
鄧川乳扇
鄧川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乳制品,分乳白、乳黃色兩種,具有營養(yǎng)價值高、醇香可口等特點,是當?shù)匕鬃迦罕娬写腿说纳系炔恕?div style="height:15px;">
鄧川乳扇產(chǎn)于洱源縣鄧川民間。制作時,先將鮮牛奶煮沸,后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食用酸,將乳汁凝結成塊,取出拉制為扇形薄片,涼干即可。這種乳扇即可生食,又可油煎入席;既可成形即用,又可保存日久,并能長途攜帶,因此遠銷各地,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頗受歡迎。
冷凍白豆腐魚
是白族人民用來抬待客人的很有特色的上等名菜之一。選用洱海特產(chǎn)的黃鱗鯉魚或鯽魚加白豆腐制作而成。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將魚剖腹去掉魚鱗殼洗凈,放入滴有香油的鍋中,再放進適量的食鹽、辣子面、花椒面、醬油等佐料烹煮。魚熟后,再把白豆腐湯舀入盆內或碗中,置于通用的櫥柜中自然冷凍,次日可食。這種冷凍白豆腐魚紅潤半透明,清香、涼爽,別具口味。
活水煮活魚
顧名思義,指的是用流動著的活水煮活著的魚。大理白族吃魚講究水活魚鮮。時興這種煮魚方法的地方,以往一般是在漁船上或洱海邊的村寨里。
活水煮活魚由于保持了魚的的原汁原味,魚肉滋嫩細膩,湯味鮮辣得醇,營養(yǎng)豐富,因而成為了白族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
一掌雪
古稱“密雪”,是天然冷飲品。古城大理,以風、花、雪、月四大景著稱,有“蒼山雪照洱海月”之佳名。一掌雪,是三月街應時佳品,攤點數(shù)十,價廉物美,頓消熱渴。
回復
6樓2006-07-09 04:25回復 6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節(jié)慶活動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jié)日不斷,數(shù)量之多,不亞于中西節(jié)并重的香港。著名的節(jié)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jié),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jié)。逢年過節(jié)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 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 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jié),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jié) ,男人休息。云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xiàn)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必須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須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 。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 族 大 理 三 月 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每年農歷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舉行。從佛教講經(jīng)廟會演變而來,已有1000多年歷史,屆時除商貿盛會外還伴有賽馬和歌舞等活動,每年參加者數(shù)以十萬計。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jié)”。徐霞客在他的記述中贊道:“俱結棚為市,環(huán)錯紛紜,千騎交集,男女雜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無不至?!?div style="height:15px;">
白 族 繞 三 靈
繞三靈又稱祈雨會,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fā),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途徑崇圣著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主要活動是祭祀“三都”,文體娛樂和結伴郊游,可稱作白族的狂歡節(jié)。白族每隊領頭的是兩位年長男子,他們共扶一支楊柳,高八尺許,橫一彩綢,一葫蘆。一手挾杖,一手執(zhí)蟻帚,或一把扇,或一塊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清代詩人段位贊道:“金錢鼓子霸王鞭,雙手推敲臂旋轉,最是小姑唱白凋,聲聲唱入有情天?!?div style="height:15px;">
白族劍川石寶山歌會
每年農歷七月末八月初三天,劍川、云龍、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白族青年數(shù)萬人,不約而同地會集到石寶山的石鐘寺、寶相寺、海云居、金頂寺的滿山遍野里,甚至在肅切穆的神像面前,彈唱白族情歌。人們圍成大大小小的圈子,滿山遍野都成了歌舞的海洋。歌詞婉轉、優(yōu)美、動聽,以此紀念傳說中兩千年前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歌手,同時借此結識新友,甚至尋覓終生伴侶。正如有的歌手描繪的那樣;“石寶山上對歌聲,歌如靈泉不斷根;歌如滿山村葉子,聲聲結心音”。
白族本主節(jié)
“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區(qū)極為普遍。大理一帶,幾乎每個白族村寨供奉“本主”,作為村社的保護神。被奉為“本主”的有神佛、菩薩、龍王、君主、將軍,各類神靈和民間傳說中的英雄好漢等。本主節(jié)無統(tǒng)一節(jié)期,主要以“本主”的誕辰、忌日或其他紀念性日期為祭會日期,并由此發(fā)展衍化為地區(qū)性節(jié)日。由于大理地區(qū)“本主”眾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種),“本主節(jié)”也名目繁雜,日期不一。本主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迎送本主(水路陸路均可),誦經(jīng)唱文,焚香磕頭、歌舞、游樂、競技等活動。
白族火把節(jié)
白族火把節(jié)古稱火節(jié),是火崇拜的一種象征形式。白族火把節(jié)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節(jié)日那天,村村寨寨在中心區(qū)扎豎一個巨大的火把,并殺豬按戶平分,吃“生皮”(即用生肉切成碎末打蘸水吃),祭奠火把,似乎是對遠古拜火和“蘸飲食生”的追憶。晚飯后,人們以火相燎,表示驅邪求吉;農家則舉火照田卜歲,祈求豐收。
回復
7樓2006-07-09 04:26回復 7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jié)。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wèi)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謝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蹺二郎腿。一些山區(qū)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左方。
白族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圣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品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來不潔。
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后,誰第一個跨進產(chǎn)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并在門檻上纏一道青蔑子。若是生男陔,還要在青蔑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chǎn)婦吃。產(chǎn)后第三天早上,產(chǎn)婦家要請“粥米客”或稱“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chǎn)后,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回復
8樓2006-07-09 04:33回復 8樓
xjzyc
趙涌澄
白族音樂
關于白族音樂的文獻記載極少,但民間蘊藏的曲調、歌舞樂及為豐富。
秦漢以前,白族音樂的旋律結構一般較為粗獷、簡單。唐代南詔、大理國時期是白族音樂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四樂句音樂旋律大量流傳并延續(xù)至今。劍川古歌《三尾魚秋調》是其代表?!短莆宕鷷分杏涗浀陌鬃濉吨裰υ~》詩三韻的音樂旋律即是四樂句的曲式結構。作為南詔國音樂高峰的,應數(shù)學習并吸收了異地音樂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南詔奉圣樂》,也叫《南詔奉圣樂舞》。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南詔王異牟尋派赴長安演出的《南詔奉圣樂》,也叫《南詔奉圣樂舞》,是南詔著名大型歌舞節(jié)目總稱。其歌舞不分家,極具宮廷藝術特色。樂設龜茲、大鼓、胡部、軍樂四部,樂工212人,各種樂器近百件。大鼓部以四為列在龜茲部前演出。龜茲部“屬舞筵四隅,以合節(jié)鼓”。胡部屬舞筵三隅,“以導歌詠”。軍樂部“節(jié)拜合樂”,其音樂熱烈抒情,出舞場伎64人,著南詔民族盛裝。循字舞跳,依次依身擺出“南詔奉圣樂”五個字形。每舞一歌,每歌皆一章三疊而成。除群舞外,多次獨舞,獨舞“億萬壽”舞時唱“天南滇越俗歌”四章。樂舞內容豐富,意境深遠。樂奏、歌唱、舞蹈及總體結構、場景調度、舞美服飾渾然一體。唐德宗親于麟德殿觀看。南詔樂自此由西南邊疆傳入唐朝宮廷,列于十部樂,在宴會立奏,在宮中坐奏。
在大理、劍川、洱源、鶴慶地區(qū)的佛、道教較為發(fā)達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還廣泛流行少則10余人,多則50余人演奏的“洞經(jīng)音樂”(在鶴慶則稱“讀經(jīng)音樂”)。源于白族民間音樂,又融進《大洞仙經(jīng)》等經(jīng)腔和曲牌,雜以南詔宮廷音樂互相衍化而成,其樂器分打擊樂、管弦樂兩種?,F(xiàn)保存曲目《將軍令》、《水龍吟》等20多個。
白族樂器品種較多。古代漢文獻把銅鼓歸為滇僰的“蠻夷樂器”。晉寧石寨山漢墓中,在一個銅鼓形貯貝器上鑄有兩人抬一銅鼓,一人雙手戴大圓環(huán),手舞足蹈;另外二人正邊打鼓邊唱歌。說明白族先民漢代就已把銅鼓作為樂器。另出土的“滇王編鐘”有六件組成。最大一件通高40.3厘米,最小一件通高29厘米。鐘身兩面鑄有蜿蜓龍形各四條,左右對稱。至今流傳常用的弦鳴樂器有三弦、胡琴;膜鳴樂器有兩端蒙皮、直徑尺許的小鼓,單面蒙皮的小八角鼓(又稱“金錢鼓”);氣鳴樂器有木葉、蘆管、嗩吶、笛子、簫;體鳴樂器有鑼、鈸等。
器樂有單吹單打、雙吹雙打及鼓吹樂等。
單吹單打,其編制是鼓、鑼、鈸、嗩吶各一的合奏形式。音樂輕盈活潑,明快熱情。
雙吹雙打,其樂隊編制為鼓、小鑼、大鑼、大鈸各一,嗩吶兩支。因鑼、嗩吶各一成雙,故名。音樂情緒歡快,氣氛熱烈。常用于婚喪、上梁、立墓、祝壽及戲劇、節(jié)慶歌舞伴奏。
白族音樂人才輩出。《南詔奉圣樂》中肯定有白蠻樂官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只因文獻不載而已。明代高北峰和清代王兆興是著名琴師。浪穹(今洱源)人何星文著有《何氏琴譜》一卷。
白族當代作曲家有禾雨、張漢舉、張紹奎、董錦漢,歌唱家有楊洪英、段順媛、高明等。還有嗩吶演奏家楊學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大理概況導游詞
白族服飾
圖解56個民族——白族
關于云南大理的資料
云南省大理市概況
大理白族語地名探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