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走在漢口沿江大道上的時候,腦海里總是浮現(xiàn)出一幅油畫。
作品的名稱叫做《辛亥年》,內(nèi)容就是漢口的江灘。它曾經(jīng)參加過2011年武漢美術館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武漢印象”畫展。
《辛亥年》(布面油畫·2011年)陳波
但這幅畫表現(xiàn)的并非是現(xiàn)在的江灘,而是一個世紀以前的風景。
提到“辛亥年”,通常指的是1911年。這一年武漢爆發(fā)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滿清朝廷的腐朽統(tǒng)治,也終結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一舉震驚了整個世界。
約1910年代的沿江大道(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
武漢之所以“敢為天下先”,成為向帝制“打響第一槍”的首義之城,與其地理位置和時代背景分不開,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鼎立于長江與漢水的交匯處的武漢三鎮(zhèn),自古以來就是“九省通衢”。至明末清初時期,漢口更是以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交通便利、物流發(fā)達,被譽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
約1920年代的漢口江灘(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蠻夷憑借著船堅炮利深入長江中游,登陸了武漢三鎮(zhèn)。
1861年3月,英國參贊巴夏禮與湖北地方官員簽訂了《英國漢口租界原約》,正式開辟了英租界。
隨后,蕞爾小國的德、俄、法、日等國,按照利益均沾的原則蜂擁而來,先后在漢口劃定了租界。其位置從江漢路東邊至一元路附近,順著沿江大道一字排開。
約1930年代沿江大道的俯瞰,右側的建筑為匯豐銀行大樓。(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約1925年的江漢關路口(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漢口租界國別的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二,面積位居全國第三,與上海、天津并稱為三大租界。夷人們在租界緊靠江邊的一側,鳩工庀材、大興土木,修建了各式各樣、鱗次櫛比的西洋式建筑。
這片富麗堂皇的區(qū)域,當時號稱是“外灘”,現(xiàn)在則叫做江灘。
從此,武漢三鎮(zhèn)的門戶洞開,工商業(yè)迅猛發(fā)展的同時,人口也急劇增長。蠻夷的思潮觀念與本地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一時間十里洋場上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被稱為是“東方的芝加哥”。
因在城市所發(fā)生的變化中,租界區(qū)是一個令人眩目的亮點。漢口江灘也后來居上、超過了武昌的黃鶴樓和漢陽的晴川閣,成為一百年來網(wǎng)紅爆款的打卡地。
約1930年代的漢口江灘,由右向左依次可見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和江漢關等建筑。(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油畫《辛亥年》,非常真實地描繪了這一社會劇變時期的江灘景觀。
作者陳波是云南省永善縣人,1973年出生。1997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現(xiàn)為湖北省美術院油畫創(chuàng)作室的專業(yè)畫家。
作為一名年青的油畫家,他勤于閱讀、善于思考,喜歡把自己的眼光投向歷史的深處,用油畫創(chuàng)作的形式穿越時空隧道,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
約1900年代漢口江面上蠻夷的蒸汽輪船(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前面說《辛亥年》的畫風很現(xiàn)實主義,其實不然。
因他采取超現(xiàn)實主義的魔幻手法,使用“寬銀幕”或“長卷”的繪畫形式,把三個絕不可能一塊兒來到武漢的歷史人物,同時擱在江口的江灘上。
《辛亥年》局部之一(布面油畫·2011年)陳波
左邊的是孫中山,身著白色的中山裝,一手柱著拐杖、一手拿著遮陽帽。他仿佛面帶著笑意,躇躊滿志地正視著北方。
他身后的江面上,停泊了飄揚著萬國旗幟的洋船、也有可能是炮艦,巨大的煙囪和高聳的桅桿,毫無疑問是工業(yè)時代武力和權力的象征。
《辛亥年》局部之二(布面油畫·2011年)陳波
中間的是剛剛被推翻的小皇帝溥儀,身著的龍袍是刺眼的明黃色,與周遭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好象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愁眉苦臉、不知所措。
他的身旁有幾棵搖搖晃晃的小樹,腳下是一堆亂石塊,無不給人一種危機起伏、前途渺茫的感覺。
《辛亥年》局部之三(布面油畫·2011年)陳波
右邊的是袁世凱,端坐在一條木船上,裝扮成鉤魚的漁夫。他身后寬闊的沿江大道和尖塔高聳的洋樓,似乎都是時代潮流的產(chǎn)物。
只見他手持釣桿、氣定神閑,但荒誕不經(jīng)的是江灘上并沒有魚兒可釣?!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所謂愿者上釣。
他們是“辛亥年”最有權勢的三個人物,分別代表著辛亥革命前夜生死搏弈的三種力量。
《漢口匯豐銀行大樓舊址》(油畫)胡朝陽(作者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曾擔任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
漢口匯豐銀行大樓,建于1902年,由景明洋行設計,漢協(xié)盛營造廠施工。(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漢口德國領事館舊址》(油畫)胡朝陽(漢口德國領事館,建于1895年,由法國設計師韓貝理設計。上下兩層券廊,屋頂四角和正中有小型塔樓。
《漢口美國領事館舊址》(油畫)胡朝陽
漢口美國領事館,建于1905年,為三層磚混結構,頂部有八角形塔樓。(圖片出江漢關博物館)
但有趣的是,畫家不僅把他們畫在漢口的江灘上,而且畫在了皚皚的白雪之中。因大雪的覆蓋是暫時的,只是一種假象。當冰雪融化之后,一切事物都會露出其本來的面目。
油畫作品《辛亥年》,讓我覺得“辛亥年”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紀年,而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轉(zhuǎn)折性的一年,關系著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存亡興替。
作品既揭示了江灘所蘊藏的歷史容量,也表現(xiàn)了時代變遷的歷史風云。
江灘全景(蘇丹卿攝影)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
如今的漢口江灘,已撥開了上個世紀云波詭譎、變幻莫測的重重迷霧,成為瓜眾們休閑娛樂、和睦相處的美好家園。
江灘碼頭
《漢口江灘》( 紙本水彩)陳勇勁
江灘公園一角
在江水回落露出的灘涂濕地上,建成了著名的“江灘公園”。這里綠樹掩映、鳥語花香,還有大片的蘆葦蕩,在秋季的暖陽下迎風搖曳。
寬闊的沿江大道旁,蓋起了許多光鮮亮麗的建筑,呈現(xiàn)出一派令人眼花撩亂的景象。
摩天大廈的叢林中,上個世紀的租界洋樓顯得格外低調(diào),不怎么引人注目。比如以前在江面上一眼可以望到的江漢關,費了蠻大的勁兒也很難找到。
江漢關路口
從江漢關大樓上看沿江大道
《東方匯理銀行漢口支行舊址》(油畫)胡朝陽(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漢口分行舊址位于江灘沿江大道171號,建于1902年。)
好在老洋樓大部分早就被拆除了,留下的僅有江漢關、匯豐銀行、美國領事館和德國領事館等幾幢建筑,所剩不多、并不礙眼。
大約2013年,陳波又創(chuàng)作了一幅油畫《新江灘》。
作品采取了俯瞰的角度,將大江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盡管感覺到有一些霧霾,但江水滾滾而來、高樓拔地而起,仿佛一切都充滿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新江灘》(布面油畫·2013年)陳波
不過,似乎看不到昔日江灘的身影,會使喜歡懷舊的人產(chǎn)生一絲失落感。
無論如何,當看官們漫步于漢口江灘上的一刻,仍然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到武漢三鎮(zhèn)的歷史溫度和深度,回味記憶中那些逝去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