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明近在咫尺,但中原王朝頂多讓朝鮮半島稱臣,卻無法納入版圖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700 字
閱 讀 需 要 8 分鐘


自先秦時代起,朝鮮半島就與中原王朝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成為最先接受中原文明浸潤、與中原王朝最“像”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歷代中原王朝也不曾放棄對這塊土地的渴望。

但無論是國力最強的雄漢盛唐還是幅員最遼闊的元朝,都不能完全將半島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即便唐高宗時期幾乎將3/4個半島并入唐土,但偏居一隅的新羅仍舊頑強地保持了獨立——這可以說是中原王朝距離征服半島最近的一次,可惜仍舊功敗垂成。

那么,為什么歷朝歷代竟會對小小的半島無可奈何?無法徹底征服這塊土地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玄機呢?我們知道,一般而言古人總喜歡從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方面來評說軍事征伐的成敗得失。那么今天我們也不妨學一下古人,從這三個角度來探析一番。



上圖_ 朝鮮半島地圖


 
  • 天時:短暫的“窗口期”很不友好


眾所周知,天氣因素往往能對軍事行動產(chǎn)生重大影響?,F(xiàn)代是這樣,生產(chǎn)力水平和交通通信極不發(fā)達的古代就更是如此。有時候,下一場雨或一場雪,就足以左右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決定一個朝代的興亡。

而在中原王朝對半島的軍事行動中,天氣總是屢屢與中原大軍為敵。例如唐太宗征高句麗之役中,唐軍貞觀十九年(645年)五月出兵,八月渡過鴨綠江,這期間一直都是凱歌高奏。但眼看就能攻占平壤、形勢一片大好之際,九月十八日唐軍卻突然草草撤兵了。唐軍為什么不堅持幾天?打到十月、十一月不行嗎?不行!因為再打下去,唐軍可就撤不走了。



上圖_ 1950年12月,長津湖湖面全凍住了



半島北部的高山大林,年均溫度只有2℃左右,且往往到每年九月就開始降溫,十月氣溫就會降到0℃左右。十月下旬就會跌破-10℃。

要知道,在1950年11月的長津湖之戰(zhàn)中,中美兩軍就因為極端寒冷的天氣,在半島北部的蓋馬高原上吃盡了苦頭。當時志愿軍的境況就不多說了,就算是號稱擁有“藍星最強補給”的美軍,外有風雨登山服、帶兜式防寒帽,內有羊絨衣,腳穿有兩層毛氈墊的長筒靴,每天還有兩餐高熱量食物供應,結果呢?其最精銳的陸戰(zhàn)第1師竟有多達7313人凍死凍傷,占該師參戰(zhàn)人數(shù)的1/3!



上圖_ 唐征高句麗百濟之戰(zhàn)



視線回到唐太宗征高句麗時,唐軍上下不僅沒有羊絨衣、登山服、長筒靴,連每天都能吃飽飯的條件都不具備,更別說攝入什么高熱量食物了。一旦氣溫降到零攝氏度左右,那就根本沒法打仗了。

在古代,中原王朝進攻半島的“窗口期”極短,一般都以五、六月(農歷)結束夏種開始,到當年九月為最后期限。一旦半島政權堅壁清野、拼死頑抗,只要把時間拖到九月,那時氣溫一降,自己作為防守一方,還有城池可以用來抵御嚴寒;而作為進攻方的中原大軍只能露宿野外,如果再下場雪,那就全凍成冰棍了。

所以,要想征服半島,軍事行動就必須快,而且容錯率還很低,稍有失誤導致戰(zhàn)事拖延,那任憑你之前有多大優(yōu)勢,都會前功盡棄。



上圖_ 朝鮮半島地形


 
  • 地利:山河都不太給力


半島北部大半被廣袤的山林覆蓋,其間平均海拔約1340米,地勢陡峭、極難行走。更有蓋馬高原、狼林山脈橫貫東西,平均海拔達到2000米,山間終年積雪,氣候寒冷、人跡罕至。這樣的地形地勢,在沒有導航裝置和遠距離通訊設備的古代,那幾乎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塹”。所以這些高原高山,就成為阻擋中原王朝大軍的一道堅實“屏障”。

不僅是半島北部的地形不給力,即便在自己的國土上,中原大軍要想順利抵達鴨綠江邊也可謂是困難重重。一般而言,遼東城,也就是今遼寧遼陽,是歷代中原大軍開赴半島前的最后一個集結地。

從該城往東,便是由胡仙堂山、大黑山、摩天嶺等系列山峰組成千山山脈,再往東則與半島北部的狼林山脈、蓋馬高原相連。而從該城往西,是由包括遼河在內的30多條河流沖擊所形成的遼河平原。遼河,古稱遼水,但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潦水。

潦,古漢語里就是發(fā)大水、鬧水災的意思。我們知道一旦大水退去,往往會在水災波及地區(qū)形成大片的泥淖。好比黃河發(fā)大水后留下的黃泛區(qū),潦水發(fā)大水后也會留下“潦泛區(qū)”,這便是史籍中記載的“遼澤”,其實就是“潦澤”。遼澤北至沈陽、南到渤海,西至醫(yī)巫閭山、東到遼東城,覆蓋了大半個遼河平原。所謂的遼東城,就是“遼澤以東”之意,而不是“遼河以東”。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這個遼澤有多可怕?據(jù)《舊唐書·閻立德傳》記載為“東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馬不通”。以至于唐太宗在征高句麗時,不得不“命長孫無忌將萬余人剪草填道”(《資治通鑒》),結果大量軍士陷入遼澤而歿。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也有相當多的兵卒、馬匹、車輛等都陷沒于遼澤中。這些人、物的尸骨及殘骸,不少在唐高宗征高句麗時被唐軍發(fā)現(xiàn),以至于人人皆嘆“此征之殊不易也”(《資治通鑒》)。

由此可見,半島不但有北部山區(qū)作為天然屏障,更有遼澤這個大陷阱用以消耗中原軍隊,這在古代簡直比百萬大軍還管用。



上圖_ 曹魏將領毌丘儉領導的遠征高句麗“記功碑”遺跡


 
  • 人和:這塊地真沒啥太大價值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不變的利益。任何時候,要征伐某一地區(qū),那一定得有利可圖才行。倘若不能獲得對國計民生來說至關重要的土地、人口、糧食、牛馬等資源,或者不能有效維護國土安全、消除邊防隱患,再退一步來說,假使連宣揚國威、震懾潛在對手這種“意識形態(tài)”建設也做不到,那么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征服一個地區(qū)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因為沒有人愿意去做賠本的買賣。

而我們看,朝鮮半島在古代,就恰好是這樣一個“三無”地區(qū):無資源、無隱患、無威脅。超過70%的土地為山地,使該地區(qū)在生產(chǎn)力水平落后的古代根本無法發(fā)展農業(yè)和牧業(yè),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在半島經(jīng)濟長期落后且人口稀少,到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門的19世紀,也僅有不到2000萬人,這就使得歷代中原王朝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徹底征服半島。

漢武帝時期,派荀彘和楊仆領兵進攻半島,占領了半島北部大片地區(qū),并設立了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而對于當時人煙稀少的半島南部,連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也覺得實在沒有必要占領,遂命漢軍班師。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



從此以后,半島各政權大多對中原王朝恭敬有加,不僅稱臣納貢、奉正朔,而且除個別時期外,也都竭力避免與中原王朝發(fā)生沖突。再加上這里與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中心長安-洛陽距離遙遠,朝廷控制力不足,故而在魏晉時期漸漸丟失了四郡,后來更是被高句麗占據(jù)了遼東大片土地。

但在唐高宗滅高句麗后,半島上的國家終于明白自己無論多么強大,其力量都不足和中原王朝抗衡,故而他們便選擇了繼續(xù)稱臣的策略,不管中原政權如何變化,來的都是爺、我都小心侍奉。

甚至在明朝末年,還發(fā)生了李氏朝鮮共同向明朝及明朝的死對頭后金稱臣的情況。所謂抬手不打笑臉人,既然這個小弟這么聽話,而且又沒有什么資源,也不會對國防安全造成威脅,因此中原王朝也就徹底沒有了征服半島的動機。

參考資料:
〔1〕張士尊 《遼澤:影響東北南部歷史的重要地理因素》
〔2〕屈德騫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 
〔3〕譚其驤 《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句麗到底惹了誰,為何中原王朝非要懟死它?
一個逃犯霸占朝鮮近百年,算是半島先祖,韓歷史卻對此人只字不提
高句麗人
韓國歷史上下4000年,竟也是“文明古國”?
歷史上那些在朝鮮半島建立的國家
韓國人別意淫了!高句麗其實跟你們沒關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