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diào)的國學(xué)微刊
文章來源:收藏馬未都(ID:gxtv-scmwd)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幸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就是,在凜冽的寒風(fēng)中,在街邊吃著熱乎乎的烤地瓜!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冬天最適合吃烤地瓜,那叫一個香噴噴!
地瓜不僅好吃,還很健康,關(guān)于紅薯的作用,不用多說,那是好處多多!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明確記有“甘薯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
但對于過去的人來說,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充饑!
今天的人已不再以此為主要食物來源,但提到地瓜相信無人不知。
然而你知道地瓜其實是舶來品嗎?
▽▽▽
地瓜,又稱番薯,種類有紅薯、甘薯、白薯等。
我們知道在過去,海外之地稱為“番”,很多從國外引進的物種都被冠以“番”字,如番茄。
而地瓜之所以稱為番薯,也是因為是海外引進。
那么這玩意兒又是怎么來到中國的呢?
這就要說到明代的“甘薯之父”陳振龍。
陳振龍,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厭倦科舉,棄儒經(jīng)商,移家于閩縣南臺達道鋪。
在明萬歷年間,為了討生活,他決定趁開放海禁的機會跑海船,搞跨國貿(mào)易,所以他隨眾商人赴呂宋(今菲律賓)經(jīng)商。
也就是在這里,他接觸到了西班牙人種植的甘薯, 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
他認識到甘薯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若把朱薯引種鄉(xiāng)土,將是一件造福萬民的大好事。
可甘薯被當(dāng)?shù)亟y(tǒng)治者視為珍品,嚴(yán)禁外傳,違者要受到刑罰。
于是,陳振龍留心學(xué)習(xí)番薯栽培技術(shù),悉心向當(dāng)?shù)匕傩涨蠼?,等待時機。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不顧當(dāng)?shù)匚靼嘌乐趁裾粶?zhǔn)帶朱薯出境的禁令,將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另有“編入藤籃”“封裝于竹筒中”等說法),藏匿于船中。
經(jīng)日夜航行,終于將薯種帶回故鄉(xiāng),之后立刻著手在自家住宅附近試種。
這一年大旱,五谷欠收,福建巡撫金學(xué)曾為此大傷腦筋。
陳振龍讓兒子上書福建巡撫金學(xué)曾,懇切請求金學(xué)曾“乞廣生民計,通飭各屬效文栽種,以裕民食”。
金學(xué)曾采納建議,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古籍記載,荒年時“鄉(xiāng)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影視劇中的金學(xué)曾
閩人感念金學(xué)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其味甘甜,又稱甘薯。
到了清朝初年,番薯已經(jīng)傳遍閩、贛、云、貴、川、冀等地。
乾隆四十一年皇帝下詔書:“推栽番薯,以為救荒之備”。
從此,中國大地番薯成為人民的主糧作物之一。
清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jì)念這一成功的引進。
陳振龍從“外番”引進“番薯”,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甘薯之父”。
陳振龍的后代子孫克承世業(yè),一直致力于將番薯引種、推廣到全國各地,功績卓著。
▲陳振龍紀(jì)念亭
也正是因為番薯的傳播,在大荒之年的日子,因災(zāi)年而餓死的人數(shù)大大減少。
換句話說,番薯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當(dāng)時西漢人口已達六千萬,然而直到明末人口還只有一億人,可是到了乾隆就猛增到兩億,清末就是四萬萬同胞了。
紅薯及其他高產(chǎn)作物的作用不可低估。
▲《蘇東坡》劇照
紅薯是高產(chǎn)的,于是紅薯在古裝影視劇里的穿幫鏡頭也是相當(dāng)?shù)母弋a(chǎn)。
如果你了解了番薯的引進緣由,相信你也能看出在2012版《蘇東坡》中的穿幫——“亂竄”的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