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史記》前,很多史料是其父親司馬談收集整理創(chuàng)作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上古史料。
《尚書》是孔子修訂的儒家經典,記載上古歷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被焚毀。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記憶背誦出28篇?!渡袝方^大多數篇章被焚毀。致使上古史料缺失嚴重。
《史記》中黃帝的記載,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堯舜禹湯,大禹治水,武王伐紂,周公營建洛陽城,平定叛亂。則是司馬遷抄襲自殘缺的《尚書》。
二、秦國歷史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國國史。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金帛財物,蕭何獨先入收秦律、令、圖、書藏之。項王與諸侯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以蕭何具得秦圖書也。
可見,《史記》中的《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等篇,就是司馬遷抄錄自秦史。而秦史就是蕭何所收,漢室所藏。正因如此,六國史年代錯亂嚴重,而《秦本紀》準確而詳盡,沒有一處錯亂。
《史記》中,《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白起王翦列傳》等篇章的作者不是司馬遷。而是秦國的歷任史官。
三、六國歷史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
《史記》中,錯亂最嚴重的是六國及諸侯歷史。是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所致。下面列舉出幾處與史實不符之處:
《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六年,惠公多寵姬,公欲去諸大夫而立寵姬宋,大夫共誅姬宋,惠公懼,奔宋。根據《左傳》記載:并非燕惠公,而是燕簡公。
《陳杞世家》記載:二十四年,孔子卒。其實,孔子是卒于陳湣公二十三年。
《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據《左傳》記載:鄭桓公并非是宣王庶弟,而是同母弟。
在諸侯世家中,年代錯亂甚多。最嚴重的齊、魏。 不再贅述。
六國史書雖然被毀滅。但六國的歷史通過口耳相傳。大致流傳了下來。通過口耳相傳的歷史,往往是年代的錯誤最嚴重。
《史記》中六國諸侯歷史,是司馬遷根據口耳相傳的歷史故事,創(chuàng)作而成。
可以籠統(tǒng)的說,六國史書的作者是司馬遷。
四、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爭雄的歷史。
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爭霸的作者,是漢朝的第一任史官。(司馬談是第二任史官,司馬遷是第三任)
《史記》中的《漢高祖本紀》、《陳涉世家》、《項羽本紀》等篇章的作者是漢朝的第一位史官。司馬遷又對其內容做了補充和增益。
五、漢朝歷史的記載。
《史記》中漢朝歷史的作者,嚴格意義上說有三位:漢文帝之前的歷史,作者是漢朝第一任史官。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歷史,作者是司馬談。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作者是司馬遷。
但籠統(tǒng)的說,可以稱漢朝歷史的作者是司馬遷。漢朝前任史官所寫的歷史,司馬遷做了潤筆和補充。使其文采更加飛揚。內容更加豐富。
六、樂書等篇。
《史記》中《樂書》等篇是司馬遷抄錄自《荀子》和《禮記》等儒家經典。
七、貨殖列傳等篇。
《史記》中《貨殖列傳》等篇章,是司馬遷創(chuàng)作而成。
在諸子百家中,法家認為商賈是國家的蛀蟲,必須消滅。黃老允許工商的存在。但在經濟上打壓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視工商為賤民。
儒家則認為各行各業(yè)相對平等: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在儒家經典《左傳》中,任何諸侯國。政治清明,必然是勸農、通商、惠工。
司馬遷年少時(漢景帝時),漢朝采用黃老學派思想。對工商業(yè)者歧視。司馬遷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論述了工商業(yè)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貢獻,創(chuàng)作而成《貨殖列傳》。
最后,再說兩點:
一是現存《史記》與原本不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被漢武帝怒而削去十篇。包括漢景帝與漢武帝的本紀。
二是《史記》被漢武帝削去十篇后。后來褚少孫又補充了些許內容。
褚少孫文筆、見識、思想遠不及司馬遷。不再贅述。